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作者:moc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两天后,一支由三辆黑色“伏尔加”轿车组成的车队,


    在一辆军用吉普的引导下,缓缓驶入了红星厂。


    车队停稳,一个身穿笔挺的灰色中山装的老者,从中间那辆车上走了下来。


    正是钱秉义。


    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穿着体面,神情倨傲的助理和研究员。


    他们眼神里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丝嫌弃。


    “高总工,好久不见。没想到,你们海军还是这么执着。”


    钱秉义一见到前来迎接的高士伟,便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话语里带着明显的讥讽。


    “钱教授,我们军人,不懂什么叫放弃。”高士伟硬邦邦地回了一句。


    钱秉义不以为意地笑了笑,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陆云身上。


    “想必,这位就是你们请来的‘高人’,陆云同志吧?”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长辈审视晚辈的挑剔,“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在科学领域,光有冲劲可不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见面的第一秒,就已经打响。


    在会议室里,钱秉义甚至没喝一口招待的茶水,就直接进入了主题。


    他让自己的助理,将一叠厚厚的,用德语打印的报告,分发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是我的团队,根据你们之前提交的那份极其简陋的‘项目构想’,


    用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做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钱秉义推了推眼镜,用一种宣判死刑的语气,冷冷地说道:


    “根据我们的模拟计算,你们设计的那种[001]晶向的单晶叶片,在转速超过一万两千转时,


    会因为第四阶固有频率,与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流激振频率发生重合,从而引发‘谐波共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陆云和高士伟。


    “共振的结果,就是叶片会在短短几秒钟内,产生金属疲劳,最后像玻璃一样,发生灾难性的脆性断裂。


    你们的整个设计,从理论基础上,就是个笑话。”


    计算机模拟!谐波共振!


    这些超越了这个时代,充满了“科学感”的名词,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引以为傲的项目,在这些冰冷的数据和理论面前,仿佛成了一个不自量力的、可悲的闹剧。


    钱秉义很满意自己造成的震撼效果。


    他靠在椅背上,端起那杯自己一直没碰的茶,轻轻呷了一口,


    然后看着陆云,眼神里充满了胜利者的轻蔑。


    “陆云同志,科学,是严谨的,是容不得半点想当然的。


    你们这种靠着‘土法炼钢’的激情,是造不出国之重器的。


    我劝你们,还是早点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承认失败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集中到了陆云身上。


    他们看到,陆云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拿起了那份德语报告,饶有兴致地翻看了起来。


    他看得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


    片刻后,他放下了报告,抬起头,笑了。


    “钱教授,您的这份报告,做得非常漂亮。”


    他先是肯定了一句,但话锋一转,变得凌厉无比,“


    模型很完美,公式很严谨,德语也很地道。只有一个小问题。”


    “什么问题?”钱秉义下意识地问道。


    陆云站起身,走到他的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你用来计算的基础数据,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钱秉义脸上的轻蔑笑容,如同被冻住的油彩,瞬间凝固。


    他身后的那群助理和研究员,更是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你说什么?”钱秉义几乎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一个助理忍不住站了出来,语气尖锐地反驳:


    “陆云同志!请你说话注意分寸!我们的数据,是基于德国克劳斯霍夫物理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公认的DZ125合金标准物理特性,


    经过我们研究所最先进的VAX-11/780计算机,运行了七十二个小时才得出的结果!


    你说错了?你凭什么说它错了?”


    “凭你们的计算机,不懂人心。”陆云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拿起桌上那份德语报告,轻轻地拍了拍。


    “你们的计算机很先进,你们的公式很严谨,但你们喂给它的,是教科书上的死数据。


    你们算的是标准的DZ125合金,可我们红星厂要造的,从来就不是那玩意儿。”


    陆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一串化学元素符号和百分比。


    “标准的DZ125,镍基,含钨6.5%,含铼3%。这是它的核心。


    但是,你们的报告里,有没有计算过,


    当我在其中加入0.5%的钇和0.1%的铪之后,它的晶界结合强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钱秉义的瞳孔猛地一缩。


    作为材料学大家,他当然知道钇和铪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稀土元素,被称为“工业味精”,微量的添加,就能极大地改善合金性能。


    但那是七十年代末,美国普惠公司和英国罗罗公司才刚刚开始实验性探索的领域,


    配比是最高机密,国内甚至连提纯高纯度钇和铪的工艺都还不成熟!


    “我们不仅加了料,还改了结构。”陆云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副叶片内部冷却通道的截面图。


    “你们的模型,是基于最简单的圆形气冷孔。但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


    他画出的,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带有“唇边”和扰流筋的异形结构。


    “这个结构,能让冷却空气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稳定可控的、厚度只有0.1毫米的‘附面层气膜’。


    这层气膜,能隔绝掉至少一百五十度的高温。


    请问钱教授,你们那台先进的计算机,在计算热应力的时候,把这层气膜的隔热效应当量,算进去了吗?”


    “还有,关于你提到的‘谐波共振’。”陆云的嘴角,勾起了一抹近乎于残忍的弧度,


    “你的计算没错,在第四阶固有频率上,的确会产生共振。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共振的能量,是可以被引导和吸收的?”


    他用粉笔,在叶片的榫头根部,画出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只有头发丝粗细的阻尼通道。


    “这个位置,我们叫它‘声波黑洞’。所有因为共振产生的破坏性能量,都会被引导到这里,


    然后通过内部微观结构的摩擦,转化为无害的热能。


    这就像给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装上了最顶级的减震器。


    你只看到了车在抖,却没看到我们装了什么来让它不散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