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七章梁上泉立下军令状

作者:九阳离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梁上泉的眼光,从每一个县委书记的脸上滑了过来。


    “同志们,为了攻下困扰全省经济的这个‘粮食’山头,省里下了最大的决心,这个‘粮食’,也是困扰山区群众的一个难题。”


    “土地下户,不是让群众各顾各的,现在,有的县、乡、村干部出现了一种苗头,认为土地下户,啥都不用管了。”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干部缺位的状态,乡级干部天天窝在城里,县级干部不下到乡村。”


    “大集体时候的水利设施失修,没有领头人的群众,就像放上山就没人管的羊,这不是农村改革需要的结果,……”


    “农村改革不是不管了,而是要极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如何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迅速改变山区面貌,这对我们基层干部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们有的干部,不管春种秋收,只管打牌喝酒,甚至出现了催收公粮,捆绑群众游街示众的现象,省里决定,必须严厉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对于伤害群众的干部,有一个查一个。”


    “对于一个基层干部,不干实事,已经是很大的错误,再有伤害群众的事,将是更大的错误。对这样的干部,必须严查。”


    “基于我们的省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这不是不干事的理由。你不干事,组织上把你放在那个位子上做什么?”


    “就以香格里拉的羊拉乡为例,困难吗?从香格里拉县城走到乡政府所在地,我就走了四天,一个来回就是八天。农用物资进去很困难,粮食,山货药材运出来很困难。困难吗?”


    “百分之九十九的山地,靠吃回销粮。困难吗?可羊拉乡的干部群众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翻番。”


    “省里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决定在全省实施协议丰收计划。”


    “实行省、地、县、乡、村五级责任制,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挂钩,层层落实,省直各部门也要参与挂钩,省属企业和京属企业,也要参与进来。”


    “全省一个总任务,那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究那一个环节,确保明年实现全省粮食丰收。”


    “今天,我在这里立下军令奖。”


    “我挂钩全省粮食丰收的总任务,以及在分片挂钩中,挂钩沧临地区。任何一个任务完不成,按省里的五级责任制,我接受省委的问责。”


    梁上泉立下军令状,安静的会场如被潮水掀起千层浪,失去了平静。


    人们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这意味着全省所有干部,都成了粮食丰收的责任人。要么完成任务,受到奖励,还在原来的位子上,要么完不成任务,接受问责。


    省领导亲自立下军令状,这是南省农村工作从来没有过的事。


    以这样的力度,地、县、乡、村四级干部,还有什么可说呢?


    这等于,通过责任制的方式,把所有可能逃避的路径都堵死了,只存在两种结果,要么上,要么下。


    梁上泉看着安静的会场,变成了煮沸的汤锅,也不干涉,任由人们自由讨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只有所有人都被触动,全省都动起来,才有可能攻下‘粮食’这个山头,对于南省来说,这是一场硬仗,不下狠不行。


    梁上泉这时宣布,“同志们,……”


    会场上的人,听到梁上泉的声音,顿时安静了下来。


    梁上泉说道,“看来同志们讨论的热情,远远高于我在这里讲的热情。”


    梁上泉喝了一口茶水,“既然这样,今天上午余下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请同志们按区域分组,由各地区召集人主持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报。散会。”


    梁上泉的军令状,把所有干部都推到了危机战场,特别是每个县的县委书记,都感到了危机。


    既然梁上泉都敢立下军令奖,又让他们有了一丝丝的底气和安慰。


    凭他们的经验判断,既然省领导都敢挂帅,一方面说明省里的决心,另一方面说明政策都会向这块倾斜,危机和挑战各半。


    特别是县委书记们,都开始盘算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责任在肩和不在肩,完全就是两种感觉。


    这种感觉,就跟得到土地的每个农户,土地属于你,责任同时也属于你,最重要的是成败也属于你。


    县委书记们的理解,责任制就是‘责任治’,共同感叹,这1984年,粮食就是命啊!


    会议室的人们纷纷离开,到小会议室继续进行讨论。


    所谓讨论,就是争吵。


    南省日报社和南省电视台的记者,以及各大媒体的记者,将梁上泉围住了。


    《红旗日报》驻南省分社记者范京生,对梁上泉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请问领导,万一南省协议丰收计划失败,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梁上泉手扶着茶杯,“我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问责。”


    范京生边记录边问,“领导能跟我们讲讲,南省协议丰收计划中的亮点吗?”


    梁上泉抬起茶杯,说,“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点是全员责任制,让每个干部都成为丰收计划的责任人。”


    “第二点是协同社会各种力量。比如厂地结合,让每个地区的卷烟厂,都成为所在地区丰收计划的责任人之一,包括省属,京属企业。这一点,我们已经有成功的例子,可以说是农村改革的一条新路子。”


    “请问领导,你指的成功例子,是指沧临地区卷烟厂对羊拉乡的支持吗?”


    “对。”


    范京生的提问开始刁钻起来。


    “据我们所知,以南省的省情而言,南省的协议丰收看起来很美,但实施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山区实现粮食丰收,不现实,有干部提出,这是好大喜功,如果出现浮夸怎么办?”


    梁上泉的脸色难看起来。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百年以来,我们中国的事,哪一件容易?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容易吗?可我们做到了。如果我们连群众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何以面对千百万父老乡亲?”


    《红旗日报》记者范京生还要提问,却被其他媒体的记者挤开了。


    有记者说,“从京城来,了不起吗?梁上泉同志时间宝贵,总得留点时间给其他媒体吧。”


    媒体之间为了争夺采访,差点就打了起来。


    这时,梁上泉看见钱小雁,灵机一动,指着钱小雁,说:


    “各位记者朋友,有些问题你们可以去采访南省日报社的记者钱小雁,她是我们这次会议的幕后推手。”


    “很多材料和想法,都起源于她的第一手采访。还有一句话给记者朋友们,采访我是不够的,你们要像钱记者那样深入到南省的乡村去,才能写出鲜活的报道。”


    钱小雁被一些媒体的记者包围起来,减轻了梁上泉的压力,钱小雁双手推开,护住自己,将受伤的脚悬空。


    钱小雁提醒记者,“等等,等等,朋友们,千万不要踩着我的脚,我在香格里拉的受伤还没恢复,如果造成二次骨折,你们就毁了我,有问题咱们慢慢聊,行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