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进灶房,一眼就看见大盆里已经发酵得恰到好处的大米面,所有的准备工作,春妮都已完成了。
看着这一切被料理得井井有条,方夏心里很庆幸『有春妮这孩子帮忙,真是省了太多心了。』她手下不停,利落地开始忙碌,将所有的工具和器皿都洗刷得干干净净。
蒸汽渐渐弥漫开来。
想到春妮今日的辛劳和明早必然还会早早赶来,她心中已然有了决定:『这孩子如此踏实肯干,必须得好好奖励她一番才是。』
灶房的活儿暂告一段落,蒸汽氤氲中弥漫着令人安心的甜香。
方夏直起腰,正准备擦把手歇息片刻,却见弟弟方小军有些别扭地挪到她身边,双手无意识地搓着衣角,眼神躲闪,声音低得像蚊子哼哼:
“二姐…”他咽了口唾沫:“…我…我也想…跟姐夫学认字…成不?”
他说完这话,脸皮微微发烫,下意识地低下头,仿佛生怕被姐姐笑话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读书认字,在他过去的认知里,那是像姐夫那样的“秀才”才配做的事。
方夏闻言,她看着弟弟那副既向往又自卑的模样。『肯主动向上、求学问知,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她脸上立刻绽开一个鼓励的笑容:
“这有什么成不成的?傻小子。”她伸手拍了拍弟弟结实的胳膊,语气充满了支持:“想学就去学,这是正经理由。不用问我,直接去跟你姐夫说,他肯定高兴。”
得到姐姐的肯定和支持,方小军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那点窘迫立刻被兴奋取代。
他重重地“哎!”了一声,迫不及待地跑向了堂屋。
堂屋油灯下,宋文砚正一如既往地在灯下看书。
虎子和盼儿也搬了小凳坐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着爹爹偶尔的低语,这已是家中每晚的习惯。
方小军跑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了来意。
宋文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清晰的赞许和欣慰。
他并未多言,只是点了点头,随后示意方小军坐在盼儿旁边。
夜课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宋文砚并未从枯燥的笔画开始,而是选了一篇浅显的、带有故事情节的蒙学短文——孟母三迁,一边读,一边用笔在纸上写下关键的字词,耐心地讲解其中的意思和背后的典故。
他声音平稳,讲解深入浅出,不仅方小军听得全神贯注,连三个小家伙也睁大了眼睛。
今天讲的,是一个关于长远谋划与慈爱之心的古代小故事。
故事讲完,屋内一时安静下来,各自消化着其中的意味。
忽然,一向安静内向的盼儿,却小声地抽泣起来。
她用小手背抹着眼泪,鼻尖红红的,抬起泪眼朦胧的眼睛看向爹爹,抽抽噎噎:
“爹…爹…‘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她似乎对这句话感触极深,小肩膀一耸一耸的,哭得伤心又认真:“是不是…就像爹娘对我们…还有…还有舅舅的爹娘对舅舅一样?”
宋文砚眼中掠过极大的动容,他没想到女儿年纪如此之小,竟能如此敏锐地捕捉并共情故事中那份深沉而略带苦涩的爱。
方小军更是浑身一震,怔怔地看着小外甥女,再回味着那句“为之计深远”,想到白日里父亲咬牙买地、二姐毅然出资…一股酸楚又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他的眼眶和鼻腔。
方夏站在灶房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她既为女儿的早慧和敏感心疼,又为这学习氛围下悄然发生的、触及灵魂的交流感到一种深沉的慰藉。
这时,一旁托着腮帮子、看似在神游的虎子,也忽然眨巴着眼睛,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他从故事里理解的道理“环境能改变人心中的想法。”
方夏闻言,心中再次一震。
她看着眼前这一幕,连孩子们都开始学着独立思考、表达见解了。
『这才几天啊…』她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个家,真的在一点点地、从里到外地发生着变化。看来,宋文砚教书育人,确实很有一套。』
她对丈夫的欣赏,不禁又添了几分。
翌日一早。
方夏刚推开屋门,便听到院子里传来轻快的洒扫声。
她循声望去,果然看见春妮那瘦小却利落的身影,正拿着大扫帚,卖力地清扫着院角的落叶。
院墙根下,又整整齐齐地码放好了两捆扎得结实实、一看就是新砍的干柴。
柴火质地很好,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
方夏心中了然,又是微微一暖。
方夏打算问她吃饭了么,话还没出口就被打断了。
果然,春妮一见方夏出来,立刻放下扫帚,小跑过来,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主动解释道:“方婶子,今天我娘让我在家吃了糊糊才来的!”她指了指那两捆柴:“我娘说不能白占婶子便宜,让我带了点柴来,婶子别嫌弃。”
她没说出口的是——昨天宋文砚给她的那两个白面馒头,她一口都没舍得吃,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捂了一路,回家后全都给了自己娘和哥哥了。
她娘握着那两个雪白的馒头,眼圈红了半天,今天一早天没亮就起来,逼着她哥去后山砍了最好的柴火,让她务必带来。
方夏看着春妮那明显比昨日有精神些的小脸。她既心酸又感动,更加坚定了要好好奖励这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的决心。
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没有点破,只是走上前,亲昵地拍了拍春妮的肩:
“好孩子!你娘太客气了,这柴火真好,婶子正缺呢!多谢你娘想着。”她接过扫帚,语气轻松道:“扫得差不多了,快来,婶子今早蒸了桂花米糕,还热乎着,你先吃两块,常常怎么样。”
她决定,今天送货回来,就去糕点铺,给春妮买点点心,作为对她勤快和懂事的第一份正式奖励。
……
方夏和宋林商量好,今天送人到镇上,再送她和方小军去县里,给了宋林10文钱,但方夏觉得是时候要给家里买头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