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313 章 第二场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回到号房,顾远山将考试篮子里的笔墨又一一摆出,静静等待着官差来发卷子。


    大概等了半个小时,熟悉的敲锣声才传来。


    衙役捧着一摞薄薄的试卷走来。


    顾远山接过自己的那份,目光迅速落在试卷上。


    下一秒,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神色。


    果然如孙秀才所说,下午场只有一道策论题。


    他展开试卷,目光落在题面上:“试论‘童生向学之要,当重根本’,结合古事,言其利弊。”


    看到“结合古事”四字,顾远山心里顿时安定下来。


    这几年来,他可不止学四书五经,闲暇时也会看《史记》《汉书》.


    其中关键性篇章,他也都专门去深入了解背诵过。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整理过历代劝学、重学的典故。


    往日所学,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顾远山定了定神,先在草稿纸上写下思路:


    开篇先明“根本”是“德行”与“基础学识”,再举两例古事佐证,最后落到学子当下的向学之道上。


    笔尖蘸墨,顾远山先写下破题句:“童生为科举之始,向学当重根本——根本不固,纵有巧思,亦如筑屋无基,难成栋梁。”


    接着便引第一例:“昔年汉之匡衡,幼时家贫,凿壁偷光以读《诗》,非唯求识字,更在悟‘诗教’之德。其为童生时,每读一句,必躬身践行,见邻里有难便相帮,此谓‘以德为根本’。后其官至丞相,仍以‘好学重德’劝诫学子,可见根本之重。”


    写完匡衡,他稍作停顿,又想起孙秀才提过的故事,便续写道:“至前朝时,有学子名陈亮,为童生时专攻经义,却轻忽策论之‘实用’,以为只需死记硬背便可得志。县试策论考‘乡邻互助之策’,他引经据典却无一字涉实际,考官批其‘有学识而无根基,难济民生’,终落榜。后其幡然醒悟,遍历乡里察民情,再考时策论切中要害,方得中秀才。此乃‘轻根本而失路,重根本而得途’之证。”


    最后,顾远山将笔锋转回当下:“当今学子,学经义,当知‘仁爱’之理;习策论,当思‘民生’之事。不贪捷径,不务虚声,方能不负苦读,不负地方所望……”


    ……


    洋洋洒洒,写满了一张草稿纸。


    有理有据,思路清晰。


    等写完最后一字,顾远山才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窗外的阳光已西斜,透过号房落在卷面上,将字迹映得格外清晰。


    虽说是草稿纸,字迹却也不见潦草。


    不过,如此字迹仍是不够的,得一个一个,聚精会神地誊抄在试卷上才是好的。


    顾远山仔细检查了一遍,修改了一些地方词句,确认逻辑通顺、典故无误,卷面也无涂改,才将草稿纸中内容誊抄到试卷上。


    他手中动作不停,双眼有神地望着需要抄写的内容。


    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抄圣贤书。


    太阳渐渐偏西。


    顾远山将答案誊抄完毕,又将试卷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


    见时间差不多了,便将草稿纸叠好,与试卷一并放在桌角,静静等候官差收卷。


    ……


    随着官差一声声急促的敲锣声,县试第一场正式落下帷幕。


    与顾远丰一行人走在出县衙的路上,顾远山渐渐才回过神来。


    几人都没再谈论考题,而是顺着人群,往前走。


    刚走出去,便是人潮涌动。


    几人一顿拥挤,才找到了人群外的孙秀才。


    “考得如何?”孙秀才看着几人,关心问道。


    “帖经和经义都是基础题,不过策论题倒是少见。”孙书川一一说道。


    孙秀才脸色不变,只定定看了沉默不语的顾远山一眼。


    顾远山面色平静,瞧不出悲喜。


    知晓这是顾远山一贯的姿态,孙秀才心中一喜,忍不住伸手揉了揉顾远山的头,安慰道,“考了便考了,你们回去莫要多想,好好休息,准备明日的考试。”


    “是,夫子。”


    几人齐声应道。


    ……


    第二日,上午场考的是五言六韵诗一首、律法两道、算术两道。


    下午场考的是律赋。


    这些题,说不上难,顾远山答得很是轻松,就连他最不擅长的诗赋都答得有模有样。


    不过律赋倒是有些偏。


    题目是:《宣尼宅闻金石丝竹之声赋》


    以“圣德千祀,发於五音”为韵。


    这一道题讲述的是鲁恭王扩建宫室时,在孔氏旧宅听到金石丝竹之声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算广为人知。


    若不是顾远山看的书多,恰好也知晓此事,指不定就要被难住了。


    顾远山看着面前的题,心中默默为这一场考试的学子祈祷。


    阿门。希望大家都知晓这一典故!


    胡乱想了一通,顾远山才收敛心神,仔细又看了一遍题目要求。


    这赋题要求以“圣德千祀,发於五音”为韵,即是围绕孔子的圣德以及从其宅中传出的音乐之声来展开创作,需在赋中体现出对孔子圣德的赞颂以及音乐所蕴含的意义等。


    顾远山思考了许久,才写下自己的答案。


    “鲁恭王益宫於孔氏,坏宅於阙里。闻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清泠始奏,异洞庭之载张;寂寞而来,非钧天之可视。或管或磬,以以祀。徒在庙而见听,岂升堂而足拟。当其摄齐而进,拾级而前。见《国风》隰有之体,嘉《离骚》木末之状……”


    洋洋洒洒,又是一篇。


    待顾远山停下笔,还意犹未尽。


    也不知这题是不是太过于新颖,做得他都心潮澎湃,灵感迸发了。


    ……


    随着官差敲锣声响起,县试第二场也落下帷幕。


    这一场的律赋确实挺难的。


    顾远山考完出来,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呜呼哀哉的声音。


    就连顾远丰、沈叶初和孙书川都一副被打击了的模样。


    顾远山也不好安慰什么,只好让几人不好多想。


    县试最重要的还是第一场,这第二场和第三场就是在筛选人。


    他们答不出来,但其他人也不见得能答出来。


    总之,一切都要等考完再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