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自己得到孙秀才的高度评价,顾远山心潮澎湃。
他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
“多谢夫子!学生……学生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孙秀才见他激动,眼中笑意更浓:“你也不用太急。此次童生试,学堂里不止是你,远丰、叶初还有书川都会下场。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帮你们梳理科举常考的知识点,再改改策论。”
说着,他顿了顿,继续道,“对了,你记得尽快让你爹来一趟学堂,我跟他说说童生试的事,也商量商量你备考的安排。”
如今是春节刚过,已是正月。
童生试一共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
而县试,在每年的二月就要举行了。
若是要参加考试,现在就要报名了。
既然决定让顾远山下场试试,如今就要赶紧将此事定下。除了顾远山本人的意愿,他家中父母也得知晓此事才行。
望着一脸认真的孙秀才,顾远山重重点头:“学生记住了!回去就跟我爹说!”
……
说完了此事,孙秀才又细细将童生试的注意事项告知顾远山。
无外乎便是如何报名,考试需要注意什么,准备些什么。
报名这个简单,由孙秀才带着顾远山几人去云梦县署礼房报名即可。这报名也就是填写一些资料,比如姓名、籍贯、年龄、家庭三代履历等详细信息。
报了名,还需找五位同考人联保。
这样可以保证考生信息真实。
若有作弊,则五人连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都要找知根知底的读书人才好。
此外,还需由一名秀才作担保人,开具凭证,称为“廪保”,以证明考生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且并未在父母的丧期内。
孙秀才便可担任此任务。
……
决定今年就下场的顾远山趁着下午便告假了半日,搭乘村中牛车便晃晃悠悠回了家。
路上,村民还关心问道:“小山子,你不是在学堂念书吗?怎么今日就回来了?”
村民心中有些稀奇。
村里人都知道,顾远山读书有天赋,被村里童生老爷送去县里跟着秀才老爷念书去了。
这些年来,顾远山几乎日日待在学堂念书,就算回家,也闭门不出,村中许多大姑娘、小媳妇都是不认识顾远山的。
当然,眼前的村民,这些年纪大的叔叔伯伯,都是认识人的。
此时见着难得一见的顾远山,便打趣几句。
顾远山笑了笑,没有将要参加科举的事说出,而是随意找了个借口。
“伯伯,我在学堂身子不舒服,告假半日回家来休息休息。”
一旁的婶子一脸怜惜地望着顾远山。
“小山子,读书是大事,但也不能不顾着身子,晓得吧?”
顾远山小时候长得白白胖胖,本就得这些婶子的疼爱。
如今11岁的他,长得很是壮实,看起来就健康,而且听说读书也常被秀才老爷夸奖,经常考学堂第一呢!
这赤裸裸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说眼前的婶子心疼顾远山了,村中许多婆婆、婶子、大娘,都很喜欢顾远山。
面对关心,顾远山轻轻点点头,“婶子,我记住了。”
说完,怕几人再询问,他便闭上眼睛,假装休息。
……
回了家,顾远山将自己要参加今年童生试的想法说出。
当然,还有孙秀才要顾三水明日去学堂商议此事的事。
家中几人又惊又喜。
余氏一个劲儿地对着天念叨着“菩萨保佑”这等字眼。
顾四水和王氏则一副顾远山已经考上秀才的骄傲模样。
被李氏一顿敲打,不准将此事透露出去,两人才歇火。
知晓县试就在一个月后,顾三水很是激动,催促着余氏就去收拾东西。
要不是顾远山拦着,他差点就要连夜赶去学堂了。
顾远山舟车劳顿,告假了半日,和夫子说了第二日再回去的。
即将要下场,他不想生病。
即使只是赶一点路,不一定会着凉,他也不想赌。
反正他该学的都学了,如今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常心,莫要因小失大才是正理。
……
第二日天刚亮,顾三水就揣着顾云生给的报名费,带着顾远山往学堂去。
刚出门,就见顾一木来了。
昨晚,顾远山便将顾远丰也要下场的消息告诉了顾海生。
顾海生如今年纪大了,不好奔波,便让顾一木去。
爷孙三人都是考过科举的,对于流程并不算陌生,只是跟着去走个过场罢了。
最紧张的,还是顾三水。
他从知晓顾远山要科举了,便心跳如雷。
一夜未眠,此时还战战兢兢地赶着车,就怕路上冒出个什么意外,阻碍了顾远山考试。
当然,这条路他们都走好多年了,自是不会出现意外的。
他不过是关心则乱罢了。
……
一行人到了学堂,孙秀才已在书房等候。
见几人进来,孙秀才便让顾远山去叫顾远丰和沈叶初过来。
今年孙氏学堂就四人参加科举。
除了顾远山三人,还有孙书川也想下场一试。
不过孙书川是孙秀才的族人,关于考试详细孙秀才早已与他说了千百遍,今日便不过来凑热闹了。
沈叶初母亲身子弱,不便出门,此前已托孙秀才代为操办报名事宜。
孙秀才也是让沈叶初本人过来听一听,了解一下考试的详情罢了。
……
待沈叶初也到了,孙秀才关上书房门,从抽屉里取出三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县试的流程和规矩。
他将其递到几人面前,缓缓说道:“县试定在一个月后,今日叫你们来,一是确认报名信息,二是把该注意的事跟你们和家中长辈说清楚。”
说着,他先看向顾三水和顾一木,指着纸上的“报名费”一栏:“每人需交五百文报名费,用于考场布置和笔墨纸张的筹备,你们回去后把银子备好,三日内送到学堂来,我统一去县衙礼房报名。”
顾三水和顾一木连忙点头。
顾三水还掏出随身的小本子,把“五百文”的事情画了下来。
他不会写字,便只能如此了。
此时,他有些后悔当初没有跟着顾远山学认字。
若是换余氏过来,她定能很轻易记下此事。
顾三水心中惶恐,一边靠着自己的记忆画着,一边害怕自己记漏了,耽误儿子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