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顾海生对此不精通,能教的不算多,都是一些日常能用上的算学。
至于律法……他就偶尔看腻了《史记》才翻翻看,对此也不算了解。
这诗律倒是早有准备,上午没考,还以为不会考了。
他深吸一口气,看向课室里的几人,缓缓道:“孙夫子说了,都是基础。我才刚来学堂一个月都不怕,你们更不需要怕了。反正咱们丙班都是一个阶段的,谁也不比谁多学多少,横竖都是半斤八两,倒也算是公平。”
反正法不责众,这突如其来的考核,就算大家考得不好,孙夫子也不至于怒火中烧……吧?
祁云照听了顾远山的话,果然镇定了些,“也是!反正大家都不会,考砸了也不是我一个人!”
魏清然若有所思,倒是也没那样担忧了。
刘慧安拍了拍胸脯,试图安慰自己冷静些。
沈叶初也悄悄松了口气。
……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课室。
顾远山几人吃了午饭早早回课室坐着了。
在几人忐忑下,没多久,孙伯抱着一叠素色考卷进来。他将纸页在讲台上码齐时,发出簌簌的轻响,在这安静的课室尤为明显。
“诗帖、律赋、律法、算学各占一页,一个时辰后收卷。”他笑了笑,“孙夫子说了,都是初学浅题,你们莫慌。”
祁云照撅着嘴看着孙伯,小声腹议:“换你来考,看你慌不慌!”
孙伯乐呵呵喊人上去拿试题,倒是没听见祁云照的话,否则定要呵斥一番的。
顾远山捏着笔的手心沁出薄汗,拿到试卷先翻开最上面的诗贴卷。
题目是“春溪”二字,旁边注写“五言六韵,限‘江’字韵”。
他心里一松。
这题倒不算难。
对于他不擅长的地方,他总是希望简单些,这样和专精于此的人拉开的距离也不算大。
五言六韵是十二句,首联点题,颔联和颈联对仗,尾联收束即可。
他提笔蘸墨,思索了一番,在草稿上先写下首句”溪边新柳绿“,寻思着”绿“字属仄声,与 “江” 韵不协,连忙划掉。
想了想,改成了“春流绕野江”。
既点了“春”与“溪”,又嵌了韵脚。
不错不错!
顾远山笑了笑,接着往下凑。
颔联要对得工整。
他想了想,写“鸭浮青藻动,燕掠碧波长”。
“鸭浮” 对 “燕掠”,“青藻” 对 “碧波”。
还算妥帖。
微微点头,继续写颈联。
可这颈联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来。
顾远山抬头望了望周围的同窗们,见大家都抓耳挠腮,就连沈叶初也皱紧了眉头,他放心了。
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心里的大石放下,顾远山低头来回默读着刚开始写的两句,又沾了沾墨,却迟迟无法下笔。
他无奈抬头,余光瞥见窗外的竹影,灵机一动。
“风摇竹影乱,日映水光扬。”
来来回回读了几遍,这才松了口气。
……
磕磕绊绊填下大半首诗,还差最后一句。
这最后一句,需要收束全诗,还要再次点题。
顾远山盯着“江” 字韵琢磨。
想着春溪绕江的景致,又念及此刻考试的心境,最后写下“此景堪入画,归时记笔江”。
“画” 与 “江” 押韵,既赞了春溪美景,又暗合自己以笔记录的情景,应该还可以!
写完诵读一遍,十二句连起来倒也流畅。
“春流绕野江,新绿满堤长。鸭浮青藻动,燕掠碧波长。风摇竹影乱,日映水光扬。渔翁收网早,稚子戏滩旁。水暖鸭先知,岸幽花自香。此景堪入画,归时记笔江。”
虽然句子稍显直白,但也符合他初学的水平。
顾远山心下安定,将写好的诗帖放到一边,翻过下一张试题就是律赋。
……
律赋题目是“劝学”,要求以“力学不倦” 为韵。
顾远山长叹一口气。
律赋要对仗,韵脚不可换。律赋的要求远比诗帖要繁琐。
顾远山盯着”劝学“题下的小字注解,苦苦琢磨。
孙秀才曾在课上提过,律赋讲究的是“体物写志”,既要紧扣题目,又得严守格律。
这 “力学不倦” 四字韵脚,便是第一道关。
顿了顿,顾远山先在草稿纸边缘写下四个韵字,每个字旁都画了个小圈。
“力”“学”“不”“倦”
这四个字是全篇必须嵌入的韵脚,且要按顺序出现,每段收束处的字必须与韵脚同声同调。
就像作诗讲究平仄,律赋的句式也有规矩,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偶尔用三、五、七字,却要两两相对。比如“晨兴” 对 “夜寐”,“披卷” 对 “执灯”,词性、结构都得严丝合缝。
更让他犯难的是 “体物” 二字。
孙夫子说过,律赋不能空泛说理,得用具体事物托意。
比如写 “劝学”,不能只说 “要努力”,得写 “书窗映月”“笔砚生尘” 这类景致,让道理藏在景物里。
想起自己窗台那盏油灯,夜夜伴他读书,倒也是个不错的意象。
当然,还有堆满了半边屋子的草稿,写秃了皮的毛笔……
这些都是可以写上的素材。
……
除了上面所知的,律赋的篇幅也很重要。虽没明说字数,却讲究 “起承转合”。
开头要破题,比如 “夫学如逆水行舟”;中间两段铺陈,或写古人勤学典故,或描当下苦读情景;结尾要收束点题,呼应 “劝学” 本意。
这赋律看着是只写文章,实则处处是框框。
比阿娘纳鞋底的花样还多,一针一线都不能出错。
顾远山对着空白卷页咽了口唾沫,试着在草稿开头写下“青春如驹过,学问贵勤劬”,用了最简单的对偶句。
接着就往 “力学” 二字上靠:
“晨诵经书卷,暮研笔墨图。”
虽算不得精巧,却也合了 “不倦” 的意思。
写到第三韵时,顾远山忽然想起《大学》里的 “苟日新,日日新”,赶忙补了句 “日日求新境,朝朝戒自疏”。
看着这句,他心下松了一点。
这般直白的句子,总比硬凑典故稳妥些。
将基本框架定好,便围绕着这几句话开始逐字逐句地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