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2章 魏明来了

作者:太阳哥731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国子监内的范钰。*零^点-墈+书· !哽?歆·罪\全~


    他有了周鸿儒给的庇护,还有之前卖书赚的钱,如今当真是有钱有闲,心无旁骛。


    国子监的课程,远非寻常书院可比。


    经义课上,当博士讲到《春秋》“微言大义”时,监生们还在引经据典,阐述古意。


    范钰却能站起来,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精准地剖析当今朝堂上,宗室藩王与中央集权的潜在矛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引得授课博士都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满堂皆惊。


    要知道,在座的不是老大不小的举人,就是勋贵世家的子弟,哪个不是人精?


    一个七岁孩童,竟有如此眼光和见识?


    算学研讨中,几位精通此道的监生为了一道关于“天元术”的难题争论不休,甚至请来了司天监的官员共同探讨,也迟迟没有定论。


    范钰只是旁听了片刻,便走上前,用几根小木棍在沙盘上演算。


    他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未知数”,用后世的代数思维,将复杂的古法算题,简化成了几道清晰明了的算式。


    当最终结果被他轻而易举地推演出来时,整个算学馆鸦雀无声。`小_税′C¢m?s` ~最¢鑫/璋¢踕~更/芯/快*


    那位司天监的官员,看着沙盘上简洁而优美的解法,瞠目结舌,喃喃自语:“鬼才……真是鬼才……”


    起初,还有些自视甚高的监生,想在学问上压一压这个“神童”的风头。


    一位出身清流世家,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的监生,在一次文会上,故意用一个生僻的典故来为难范钰。


    范钰不仅当场道出了典故出处,还顺着这个典故,引申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最后反问一句:“不知学长所问,是哪一种?”


    那位举人学长当场闹了个大红脸,尴尬不己。


    但范钰却没有穷追猛打,反而谦逊地表示,自己也是从某本孤本上偶然看到,见解浅薄,还望学长指教。


    这一下,既显露了才学,又给了对方面子。


    那举人学长回去后,思索良久,第二天竟主动带着那本孤本前来,与范钰真心实意地探讨学问。


    渐渐地,国子监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二十五岁,不乏白发苍苍老举人的监生们,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围着一个七岁的孩子。


    他们不再是抱着考校或者看热闹的心态,而是真正地将他当作一个学问精深、值得尊敬的同窗。*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范钰,你昨日所言的‘以商代税’之法,我细思一夜,觉得大有可为,能否再与我等详谈?”


    “范师弟,这道《九章算术》的题,卡了我三天,还请不吝赐教!”


    范钰来者不拒,既不藏私,也不骄傲自满。


    他用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眼界,为这些人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


    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为学之道与处世经验。


    高台之上,周鸿儒凭栏而望,看着那被众人簇拥在中央,正侃侃而谈的小小身影,抚着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觉得。


    自己没有看错人。


    ……


    又过了几月,秋意渐浓,风中带上了第一丝凉意。


    院试的日期,近了。


    国子监祭酒周鸿儒亲自出面,以范钰在监中惊才绝艳的表现为由,特为其报备,破格准许他这年仅七岁的孩童,与万千学子一同,共赴江州考场。


    消息传开,整个京城都为之侧目。


    也让远在江州,忙着打理书行生意的魏明心头一紧。


    书卷、账本霎时被抛诸脑后。


    他简单收拾,便带着盘缠与范钰惯用的考具,跟魏成、赵茹报备后,带着家丁连夜策马,两天后便风尘仆仆赶回了京城。


    第二日,魏明经过通报,寻到范钰住所。


    推门而入的声响,让正对着一盏油灯专注研读的范钰眉头微皱。


    他不喜欢在思考时被人打扰。


    然而,当他抬起头,看清来人是魏明时,眼神中闪过一丝明显的错愕,就连握着书卷的手指也下意识地收紧了。


    “大哥?”


    他还没来得及问出口,魏明己经喘着粗气,将手中厚重的包裹放到桌上,发出“嘭”的一声闷响,震得灯火都跳了一下。


    范钰的目光从魏明满是汗水的脸上,落到那个鼓鼓囊囊的包裹上,心中的疑惑更甚。


    “钰弟,你……可真沉得住气!”


    魏明灌了一大口凉茶,顾不得擦去额头的汗珠,径首坐到范钰对面,语速飞快,“兄长此番过来,是为你备考。”


    说着,他将包裹解开,露出里面一叠叠字迹工整、分门别类整理好的手抄典籍,还有一套崭新的笔墨纸砚。


    笔管光滑温润,墨锭泛着幽香,显然都是上品。


    “


    你看,这些都是近年来院试常考的重点篇目,还有一些名家策论,我都给你誊抄整理好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范钰彻底沉默了。


    他的视线在那套崭新的文房西宝上停留了许久,才缓缓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温润的笔管。


    良久,他才收回手,将所有情绪敛入眼底。


    范钰轻声应了句“有劳兄长”。


    “这些考具,都是兄长亲自挑选的,笔杆趁手,墨色浓郁,纸张也吸墨。你放心用!”


    魏明又事无巨细地叮嘱起考场注意事项,从衣食住行到考题应对,面面俱到。


    他的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却掩不住对范钰的真心。


    那份担忧与期盼,并非伪装。


    范钰听着,眼神平静,心底却划过一丝暖流。


    ……


    三日后,秋高气爽,天朗气清。


    江州贡院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朱漆大门巍峨矗立,正中“贡院”二字匾额在晨光下熠熠生辉,气氛庄严肃穆。


    考生们或面色凝重,或强作镇定,鱼贯而入。


    魏明亲自送范钰到贡院门口,反复叮嘱:“钰弟,别紧张,兄长等你凯旋。”


    他拍了拍范钰的肩膀,掌心温热。


    范钰冲他点点头,便随着人流迈入贡院大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