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4章 番外2:回响(沈言×秦锐)

作者:算球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国徽高悬,肃穆庄严。


    今天的旁听席上坐着更多神情悲戚、眼神中带着刻骨仇恨的面孔——他们是“游隼地产暴力拆迁案”的死者家属,是秦锐生前帮助过、最终却未能救下的受害者亲人,也是林隼黑金帝国累累罪行的无声见证者。


    林隼站在被告席上,穿着囚服,剃光了头发的脑袋让他显得格外苍老,右臂依旧不自然地垂着。


    往日的“教父”气场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被抽去脊梁骨的萎靡,但那双深陷的眼窝里,偶尔还会闪过一丝不甘的阴鸷。


    然而,当审判长用洪亮、平稳的声音,开始逐条宣读经审理查明的犯罪事实时,那最后一丝阴鸷也被巨大的恐惧和绝望取代。


    “……被告人林隼,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情节极其严重;指使他人故意杀害记者秦锐,手段残忍,罪行极其严重;长期贩卖、运输dú品,数量特别巨大;行贿国家工作人员,数额特别巨大;非法买卖人体器官,造成多人死亡,社会危害性极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已分别构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贩卖、运输dú品罪、行贿罪、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罪……”


    一桩桩,一件件,罄竹难书。


    每宣读一条罪状,旁听席上便传来压抑的啜泣或愤怒的低吼。


    “……数罪并罚,依据《华国刑法》相关条款之规定,判处被告人林隼,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死刑”二字落下,林隼身体晃了晃,几乎要瘫软下去,被两旁的法警牢牢架住。


    脸上血色尽褪,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关押地:国家重刑犯监狱——秦城监狱


    林隼的上诉被高级人民法院驳回,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死刑判决。


    行刑前,他被移送到位于北方某省,戒备等级堪称全国之最的 秦城监狱。


    这里关押着的,无一不是曾经位高权重或罪行惊天动地的重刑犯。


    高墙电网,岗哨林立,探照灯的光芒能撕裂最深沉的黑夜。


    监控无死角,管理严格到近乎苛刻,彻底杜绝了任何内外勾结、传递消息或再次兴风作浪的可能。


    与东区监狱那种混乱的“丛林法则”不同,秦城监狱是冰冷的、绝对秩序化的“钢铁囚笼”。


    在这里,林隼不再是“教父”,只是一个编号,一个等待最终时刻的死刑犯。


    所有的权势、阴谋、金钱,在此地都化为泡影。


    他将在绝对的孤独与寂静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直到注射死刑的执行命令下达。


    而在另一间审判庭,针对原副市长——张伯韬的庭审,气氛则截然不同。


    没有激愤的受害者家属,更多的是纪检干部、政法系统人员以及媒体记者。


    庭审过程更为程式化,但压力同样巨大。


    张伯韬穿着得体的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试图维持最后的体面,但眉宇间的憔悴和灰败无法掩饰。


    公诉人指控其犯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滥用职权罪、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构成重大玩忽职守,并试图杀人灭口,情节特别严重。


    证据链清晰无比:林隼提供的秘密录音录像、SD卡中清晰的交易画面、赵天雄的指证、以及他紧急销毁证据、安排灭口的行为……铁证如山。


    在最后陈述时,张伯韬放弃了辩解,只是低着头,声音沙哑地表示“认罪悔罪”,但这一切为时已晚。


    法庭最终宣判:“被告人张伯韬,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相较于林隼的死刑,无期徒刑似乎“温和”一些,但对于曾经手握重权、站在城市权力顶峰的张伯韬而言,这意味着一生荣耀的彻底葬送,意味着将在冰冷的监狱中度过残生,意味着身败名裂,成为反腐教材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或许比肉体的消亡更加残酷。


    尘埃落定。


    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初冬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卷起墓园小径上零星的枯叶。


    秦枭一身肃穆的黑色大衣,身形依旧挺拔如松,只是眉宇间那常年盘踞的戾气沉淀了下去,化作了深沉的平静,他身旁,沈言穿着同色的呢料大衣,清瘦的身影被衬得更加挺拔,鼻尖冻得微红,眼神却沉静如水。


    他们在一座合葬的墓碑前停下。


    碑上镌刻着秦父秦母的名字,照片上是两张温和含笑的脸庞。


    旁边紧挨着另一座墓碑,照片上的青年眉眼俊朗,带着未褪尽的少年意气,笑容干净得像雨后初晴的天空——秦锐。


    秦枭蹲下身,将怀中三束纯白的菊花轻轻放在碑前。


    “爸,妈,阿锐。”他的声音低沉,是少有的清晰、平稳,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我带个人来看你们了。”


    他站起身,大手带着滚烫的温度和不容置疑的力道,紧紧握住了沈言微凉的手。


    “他叫沈言。”


    秦枭的目光扫过父母和弟弟的照片,最后落在沈言清俊的侧脸上,语气是前所未有的认真,甚至带着点笨拙的介绍意味,“是……是跟我过一辈子的人。再过俩月我们就要去A国领证了,他很好,特别好。”


    沈言的心尖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酸涩又温热。


    他迎着秦枭深邃而专注的目光,感受到那掌心传来的、几乎要将他融化的炽热和坚定。


    他微微颔首,转向墓碑,深深鞠了一躬,声音清朗而真诚:“伯父伯母,阿锐,你们好。我是沈言。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的。”


    直起身时,沈言的目光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秦锐那张年轻飞扬的照片上。


    青年的笑容定格在最好的年华,就在这一瞬间,沈言的心猛地一跳,一股强烈的熟悉感猝不及防地击中了他。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时光的碎片呼啸着倒流回2年前。


    彼时的沈言,已是法律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惊人的天赋和刻苦,以极年轻的年龄从顶尖政法大学毕业。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初出茅庐,便凭借缜密的逻辑、无畏的勇气和过人的证据搜集能力,协助警方将一个庞大的跨国涉dú洗钱集团连根拔起,将数名头目送进了重刑监狱。


    此案轰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天才律师”的雷霆手段。


    报纸上,电视里,沈言那张年轻、冷静甚至带着几分禁欲感的面孔频繁出现。


    他接受采访时话语不多,却字字干钧,剖析黑暗,捍卫法律的光辉。


    秦锐坐在宿舍里,一遍遍看着关于沈言的报道。


    “哥……”秦锐低声呢喃,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看到了沈言对抗的黑暗,那庞大、盘根错节的势力,与他隐约感知到的哥哥身处的世界何其相似!


    但沈言成功了!


    他用法律作为武器,堂堂正正地将那些黑暗中的巨兽拖到了阳光下审判!


    这个认知,像一道刺破阴霾的强光,再次点燃了秦锐心中几乎被现实压垮的希望——或许,哥哥并非没有回头路?


    不久后,C大法学院邀请沈言到校做一场关于“法治进程中的多元力量”的讲座。


    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沈言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他讲述了案件侦破的艰辛,强调了证据链构建的重要性。


    然后,“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沈言的声音清朗,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报告厅,“但正义的实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需要不同力量的汇聚。”


    “……我们常常聚焦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聚焦于警徽下的雷霆行动。但请不要忘记,”沈言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在真相被掩盖、罪恶被粉饰的初期,是谁在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挖掘、去记录、去发出第一声呐喊?”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有力:


    “是记者。他们或许不直接参与抓捕或审判,但他们手中的笔杆与摄像机,同样是刺破黑暗、还原真相的利器!是社会的良心与眼睛!”


    “他们深入险境,记录事实,揭露不公,将阳光照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是这些不同岗位上的坚守,才共同织就了守护正义的天网!”


    “律师、警官、法医、记者……我们身处不同的位置,掌握不同的‘武器’,但目标殊途同归:守护公义,击碎谎言,让罪恶无处遁形。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所有秉持良知、手握‘武器’的人共同参与的光明之战!”


    台下,坐在靠前位置的一个年轻男生,听得格外专注。


    他有着和秦枭相似的深刻轮廓,但气质截然不同,更显文秀,眼神却异常明亮,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正是21岁、正在C大新闻系读大三的秦锐。


    沈言的话语,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


    “笔杆与摄像机是刺破黑暗的利器”、“社会的良心与眼睛”、“还原真相”……这些词汇在他脑海中反复激荡。


    他想到了自己那个在黑暗中挣扎、满身泥泞的哥哥秦枭。


    长久以来,他想要拉哥哥出泥潭的念头是私人的、迫切的。


    但此刻,沈言的话像一道强光,照亮了他心中更广阔的图景。


    讲座结束,学生们簇拥着沈言提问签名。


    秦锐没有立刻挤上前,他耐心地等到人群稍散,才深吸一口气,快步走到沈言面前,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沈律师!您好!我是新闻系大三的学生,秦锐!”


    秦锐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朗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能耽误您几分钟吗?关于您刚才提到的,记者在法治进程中的定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对抗强大且隐蔽的犯罪集团时,记者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并确保证据的有效性?”


    沈言停下脚步,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明亮、充满求知欲和某种急切热忱的青年。从那双眼睛里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执着。


    两人靠在走廊的窗边交谈起来。


    秦锐的问题很犀利,直指调查报道的核心困境与风险。


    沈言回答得极其认真,他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件,强调了信息甄别、证据链逻辑、匿名信源保护的重要性,甚至提到了卧底记者(在合法框架内)获取关键证据的艰难与价值。


    “记者前期的深度调查,往往是撕开黑幕的第一道口子。在跨国洗钱案中,正是有勇敢的记者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初步证据,才让我们的法律行动有了明确的指向。他们的工作,有时甚至是警方和我们律师难以替代的。”


    沈言最后看着秦锐的眼睛,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凝重,“黑暗之所以强大,因为它善于伪装和反扑。揭露它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明知危险也要前行的勇气。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守护真相。你的笔和镜头,是武器,也是责任。”


    秦锐听得极其认真,频频点头,眼神中的光芒更加坚定。


    他仿佛找到了某种共鸣和力量源泉。


    沈言的回答,不仅解答了他的疑问,更像是在为他即将踏上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谢谢您!沈律师!我明白了!”秦锐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感激和兴奋,“我会记住您的话,敬畏真相,恪守底线!我相信,笔和镜头,也能成为守护正义的剑!”


    沈言看着这个充满理想和干劲的年轻人,也难得地露出了温和的笑意:“加油,秦同学。未来的新闻战场,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那一刻,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一个初露锋芒的年轻律师,一个怀揣理想的未来记者,他们的交谈简短却意义深远。


    秦锐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更坚定的信念离开,他的人生轨迹,因为这场讲座和这次对话,悄然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向——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哥哥,更是为了心中那个更宏大的、以笔为剑、照亮黑暗的正义理想。


    沈言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眼眶有些发热。


    他下意识地、更紧地握住了身旁秦枭的手。


    那只手宽厚、温暖、有力,带着薄茧,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守护力量。


    秦枭感觉到了他指尖的冰凉和细微的颤抖,以为他是被寒风吹的,或是触景伤情。


    他反手将沈言的手完全包裹在自己掌心,用自己滚烫的体温温暖他,低沉的声音带着安抚:“冷?”


    沈言摇摇头,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压下喉头的哽咽。


    他再次看向秦锐的照片,眼神复杂,有悲伤,有敬意,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无声的对话。


    他微微倾身,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对着那张年轻的笑脸,轻轻地说:


    “小锐,”沈言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飘散在风中,“你……是个好记者。”


    命运的丝线,竟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悄然将他和秦枭、和秦锐,缠绕在了一起。


    只是,当时无人知晓这交织的轨迹会通向何方。


    (下章预告:雪山婚礼)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