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有恩报恩

作者:盐如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出了醉仙楼,夏晚问起买粮食的铺子,罗晓英还真知道,说:“你还真问对人了,大江在醉仙楼当伙计,常帮酒楼去粮行里拿货,光明巷子有间粮行,我也认识那老板,秤从来都是足足的。”


    两人没有耽搁,径直往光明巷子来。


    夏晚看了一眼招牌,叫陈记米行,心想,不会和醉仙楼的陈掌柜有什么亲戚关系吧。


    粮行老板正靠在柜台上打盹,店里没有伙计,也不知道是不是外出送货去了。


    “老板,大米和精磨的白面粉,怎么卖?”夏晚开口问道。


    粮行的陈老板一下子惊醒,一边答道:“大米十六文一斤,精磨的白面十四文一斤。”


    罗晓英忙说:“陈老板,都是老熟人,便宜一点吧。”


    陈老板这下才真正的醒了,定睛一看,认出罗晓英:“哦,是大江的嫂子呀,行,大米算十五文,白面十二文,你们要多少?”


    罗晓英跟夏晚点头。


    夏晚爽快说:“好,一样给我来十斤。”


    “什么?”罗晓英一听,急得差点跳起来。她一把拉住夏晚的袖子,将她拽到一边,压低了声音,满脸都是不赞同:“三妹子,你怎么买这么多精米白面?普通的糙米才十文,普通的面粉也才八文钱一斤!咱们过日子,得精打细算才行啊!”


    在她看来,夏晚这花钱的手法,实在太过大手大脚。今天这两筐翡翠豆腐是卖上钱了,可谁能保证这生意能一直做下去?万一醉仙楼后面不要了,这钱花出去了,后头的日子难道不过了?


    夏晚知道她是好意,心里一暖,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安抚道:“嫂子,你放心,我心里有数。这钱,花得不浪费。”


    她没有多做解释,有些事情,眼下她跟罗晓英是说不清的。


    见夏晚态度坚决,罗晓英也不好再多劝。说到底,两家虽以叔侄相称,但本就不是正经的亲戚,她一个外人,话说得太重了反而不妥。


    只是,买了米面出来,罗晓英以为该回家了,却不想夏晚脚下一转,又领着她进了旁边的杂货铺。


    夏晚方才就看见这间杂货铺了,一进门就说:“老板,盐多少钱一斤,糖多少钱一斤呀?”


    老板是实在人,报的价,跟夏晚记忆中没差别,当即一样要了一斤。


    盐就算了,那是过日子离不开的。可糖多贵啊,寻常人家一年到头也舍不得买几两,又不是什么必需品。


    眼看着夏晚又要花钱,罗晓英实在忍不住了,再次拉住她:“三妹子,听嫂子一句劝,糖就算了吧。留点钱在身上,心里也踏实些。”


    夏晚却摇了摇头,神情格外认真:“嫂子,这糖一定得买。我刚才跟陈掌柜夸下海口,明天要给他送一道新菜式,这道菜,非得用糖不可。”


    听她这么说,罗晓英才不情不愿地松开了手。


    一斤盐,一斤白糖,又花出去了六十文钱。夏晚却还没打住,看着货架上黄澄澄的麦芽糖,又让老板称了一斤,又是三十文钱没了。


    罗晓英跟在后面,看着夏晚手里的铜钱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少,只觉得自己的心都跟着一抽一抽地疼。


    从杂货铺出来,罗晓英没忍住,问:“这下不买了吧?”


    夏晚笑着摇头:“不买了,没钱了。”


    两人出了县城,往村子的方向走一段路。罗晓英才说:“三妹子,不是嫂子多嘴,这钱,还是得省着点花。你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往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嫂子,我知道的。”夏晚笑着应道,她非但不觉得烦,反而觉得这份朴实的关心十分可贵。


    她晃了晃手里剩下不多的铜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不,我方才路过肉铺,闻着那肉香,馋得直流口水,本想割上两斤给孩子们解解馋,最后不也还是没舍得吗?等明儿赚了钱再买!”


    罗晓英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回到村子里,夏晚跟着罗晓英,先到车家来接孩子。


    车大婶在院子外的桔子树下补衣服,顾小山兄妹跟罗晓英的两个儿女在一起跳绳,稻草编的绳子甩得飞快,四个孩子玩的开心,一开始都没注意到,还是车大婶说:“哎哟,你们回来了。”


    顾小溪立刻不跳绳了,像只小狗似的跑过来,绕着夏晚转:“娘,我跟春兰姐姐、春生哥哥一起跳绳。”


    夏晚笑着摸了摸顾小溪的头,将带回来的一小包麦芽糖递给顾小溪,说:“娘买了一点麦芽粮,这一包,你拿给春兰姐姐。”


    车大婶和罗晓英几乎异口同声:“你也太客气了。”


    夏晚笑着说:“嫂子陪我跑一趟,耽误了半天的时间,别嫌弃才是。”又向车大婶道了谢,顾小溪也和车春兰说了话,她这才领着两个孩子,回他们那单门独户的家。


    两个孩子要帮忙,夏晚拿出另外一包麦芽糖,交给顾小山:“带着妹妹去吃糖,等下娘要帮忙的时候,再叫你们。”


    顾小山满脸讶异的表情,落在夏晚眼里,夏晚却没说什么。


    日久见人心,她相信,只要她对孩子好,孩子哪怕心里对原主的成见,也会慢慢消融。


    将米和面倒进缸里,白糖和盐也放好,夏晚的心里才算是真正踏实了下来。


    中午盛在碗里的开水早凉了,夏晚一口气喝了小半碗,开始为晚饭和明天的工作做准备。


    盛出两碗精白的面粉,往面盆里掺了温水,放了一小撮盐增加筋性,然后开始和面。将面团揉到表面光滑,再用一块干净的湿布巾盖好木盆,放在灶台边上醒着。


    做完这些,她才背上空背篓,招呼道:“小山,小溪,走,娘带你们摘桑叶去。”


    顾小山背上小背篓,夏晚让顾小溪走前面,母子三人摘了两背篓桑叶,回来的时候碰到村里有名的长舌妇黄婆子。


    黄婆子立刻问:“哎呀,夏三妹,你们摘这么桑叶,做什么呀?”


    黄婆子的家离顾家也只隔了两块田地和一块菜地,中间拐了个弯,算是近邻了。


    夏晚很不想理她,但又不好不理,随口说:“家里没吃的了,只好摘些桑叶回家,煮水喝,清热解渴。”


    黄婆子当然不信,不过夏晚已经带着两个孩子过去了,她也没法再追问。


    回家一检查,面也发好了,一团面,膨胀起来,占了大半个面盆。


    夏晚将面团取出,放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重新揉捏排气,再次醒上。


    然后,她才带着两个孩子去溪边,将刚摘回来的桑叶一片片仔细清洗干净。


    为了保证第二天豆腐的新鲜和翠绿,洗好的桑叶不能久放。夏晚将它们放在一个大木盆里,再将整个木盆放在水缸里湃着,这样明天一早起来,桑叶也是鲜活的。


    把一切能提前干的活都先干完,面团二次发酵好,夏晚这才开始做晚饭。


    她让顾小山去灶下烧火,自己则将发好的面团取出来,在案板上擀成一张薄薄的大面皮。她从屋后的菜地里掐了一小把新鲜的香葱洗净,切成细碎的葱花,均匀地撒在面皮上,将猪油化水,调上适量的盐,刷上一层薄薄的油盐。


    然后,她将面皮从一头紧紧卷起,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


    顾小溪闻着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忍不住凑到门口,吸了吸小鼻子,好奇地问:“娘,这是做的什么呀,好香呀。”


    夏晚回头,看到她那副小馋猫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这叫咸花卷。等下蒸好了起锅,你看看,它一层一层的,像不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儿?”


    她将一个竹篾编的蒸垫放进大铁锅里,把切好的面团一个个码放进去。


    这个时代没有手表,全凭经验估算时间。


    夏晚估摸着差不多了,才揭开锅盖。


    一股混合着麦香和葱香的热气扑面而来,白白胖胖的花卷在锅里挤挤挨挨,煞是可爱。


    她用筷子夹起一个,小心地掰开,看到里面层次分明,已经完全熟透了。


    “熟了!”她高兴地宣布。


    顾小山正准备退去灶台下的火,夏晚连忙说:“不用退,我刷了锅,正好接着烧洗澡水。”


    她将二十多个花卷一个个夹进簸箕里晾着。洗了锅,掺上大半锅水。


    这才拿出家里最大的一个海碗,满满当当地装了八个花卷,放进一个小竹篮里,去院子外割了两片姜藕叶,盖在篮子上,递给顾小山。


    “小山,这个,你给车叔公家送去。今天多亏了你晓英婶子帮忙,晚上又得麻烦他们过来,咱们得谢谢人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