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多天的拍摄都毫无进展,监视器前的气氛降到了冰点,主创人员的心情格外沉重。
陈怡看着白天的回放素材,脸色越来越差,手指反复敲击桌面,喃喃自语:
“不对……完全不对……明明每个单镜头看,构图、表演都没什么大问题,为什么拼凑在一起就显得如此杂乱无章,抓不住重点?”
摄影指导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导,我个人感觉,问题可能出在剪辑节奏上。我们切换得太频繁了。
皮影戏表演本身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观众需要一点时间沉浸进去,看清楚皮影的动作细节和光影变化。
我们现在这种快切,有点像强迫观众不停转头,反而把最精彩的东西都切碎了,让人眼花缭乱,却什么也没记住。”
录音师也补充:“还有学生的反应镜头。很多条都是情绪刚起来,甚至还没完全展开,就被切走了。
比如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看到司马光砸破缸时那个自然迸发的惊喜笑容,刚咧开嘴,镜头就跳到了下一个孩子的脸上。
情绪完全断了,观众根本来不及跟着她一起笑,更别说共情了。”
团队内部的争议开始升级,各种意见相互碰撞。
“我觉得应该大幅减少学生的近景和特写,多用中景和全景,就让观众像真正坐在台下一样,完整地欣赏一段皮影戏,专注力才会回来。”一位副导演建议。
“不行!故事的核心是皮影戏如何改变孩子,不多拍孩子的反应,怎么体现转变?我觉得问题恰恰是学生镜头不够突出,应该增加特写,强化情绪!”另一位负责演员调度的同事反驳。
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却操作难度极高的方案:
“要不我们试试一镜到底?就从皮影戏开场一直拍到孩子们沸腾,虽然对表演和操控皮影要求极高,但节奏绝对连贯,沉浸感最强!”
陈怡被各种建议绕得头晕,每一种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无法彻底说服她,只能暂停拍摄,给桑晚发消息求助。
《修表匠》剧组,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旧木头的味道。
林浩饰演的小宇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颤抖着双手,成功修复了一块复杂的老怀表后,眼神混合着难以置信、狂喜和成就感。
桑晚和现场其他人都被这个新人的表现震惊,纷纷鼓掌叫好。
看到陈怡的信息,桑晚的眉头微微蹙起。
她立刻结束手头的工作,当天晚上就赶到了《纸上皮影》的拍摄地。
第二天一早,桑晚到片场后,先看了昨天的拍摄回放,又去拍摄现场观察了皮影戏表演的实际场景。
戏台搭在学校的操场上,阳光从东侧照过来,上午 10点到 11点的光线最适合拍摄。
皮影戏的幕布宽 3米、高 2米,站在 5米外拍摄全景,能完整展现皮影的动作。
站在 2米内拍摄近景,能捕捉到皮影的细节纹路。
学生们坐在戏台前的长椅上,第一排的孩子距离幕布只有 3米,他们的表情能清晰地被镜头捕捉。
看完现场,桑晚召集团队开了个短会。
陈怡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焦虑和自我怀疑:“桑总,我现在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平衡皮影戏和学生反应的镜头,总觉得节奏不对。”
桑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陈怡一个问题:“陈导,您觉得这场戏的‘魂’是什么?是皮影戏本身,还是孩子们的转变?”
陈怡愣了一下,思考片刻后说:“皮影戏是点燃这一切的火种,是载体;但最终要呈现的,是火种如何照亮了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孩子们的转变才是核心。”
“很好。”桑晚点了点头,“那我们的镜头语言,就应该为这个‘核心’服务。
你现在的问题,是把‘展现皮影’和‘记录反应’割裂开了,变成了机械的A-B-A-B切换,破坏了整体的情绪流。”
她走到一块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道:
“我们可以把节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慢节奏拍皮影戏的开头,让观众看清皮影的细节,同时用全景拍学生们的初始状态。
第二阶段,加快镜头切换,当皮影戏演到‘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切到学生们的近景,突出他们的反应。
第三阶段,再放慢节奏,拍皮影戏的结尾‘司马光救出同伴’,同时用长镜头扫过学生们的反应,展现‘转变完成’的氛围。”
为了让陈怡更直观地理解,桑晚还画了一张简单的“节奏示意图”,标注出每个阶段的镜头类型、切换频率和时长。
“这样的节奏,就像‘慢-快-慢’的呼吸,既能让观众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也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不会觉得混乱。”桑晚解释道。
陈怡看着示意图,茅塞顿开,但很快又提出新的问题:“可是怎么让学生们的反应更真实呢?”
桑晚笑了笑,说:“这就要靠‘真实互动’了。我们可以让皮影戏艺人现场表演,不提前告诉孩子们要演什么,让他们的反应是真实的。”
她转头对皮影戏传承人王师傅说:“王师傅,明天拍摄时,您能不能现场加一段‘小惊喜’?
比如在《司马光砸缸》演完后,突然用皮影戏模仿几个孩子的小动作,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王师傅立刻答应:“没问题,这都是皮影戏的基本功,现场就能编。”
第二天上午十点,团队进行了一次试拍。按照桑晚设计的节奏,陈怡调整了镜头安排。
第一阶段,全景镜头里,王师傅操控的皮影“司马光”迈着小碎步跑向“水缸”,动作憨态可掬。
而学生们有的低头玩笔,有的和同桌小声说话,镜头缓慢切换,展现出“一边热闹一边冷清”的对比。
第二阶段,当“司马光”举起石头砸向“水缸”时,镜头快速切到学生们的近景。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猛地抬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停下晃腿的动作,身体前倾。
再切回皮影戏的特写,“水缸”裂开一道缝,光影从缝里透出来,像水流一样。
又切到学生们的特写,有人忍不住“哇”了一声,有人拽了拽同桌的胳膊。
第三阶段,“司马光”救出“同伴”后,王师傅突然操控皮影模仿起扎羊角辫小姑娘的动作摸了摸头发,又眨了眨眼。
小姑娘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其他学生也跟着笑。
镜头用长镜头扫过,捕捉到孩子们从“惊讶”到“开心”再到“好奇”的完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