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1章 《纸上皮影》的困境,快节奏切镜头毁质感

作者:诸事大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棉田高歌》的筹备会上,关于拍摄地点出现了分歧。


    制片团队里一位资深的预算控制专家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务实的方案:“桑总,去新疆实地拍摄,成本太高了。


    人员差旅、设备运输、当地协调,都是巨额开销。我们完全可以在京郊找一个合适的农场地块,人工布置一片假棉田,或者在大型摄影棚内进行绿幕拍摄和搭景。


    后期用特效合成新疆的背景,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能省下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制作成本。”


    桑晚没有同意,“棉田里的阳光,不是影棚灯能模拟出来的。它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温度,从清晨到日落,每一刻的光影都是不同的。


    还有风、棉桃绽开时最原始的质感,泥土的触感……这些细节,是任何高科技都无法完美复制的。


    它们构成了影片的‘呼吸’和‘脉搏’,缺少了这些,电影就失去了灵魂,观众无法真正‘感受’到那片土地。所以,必须去新疆,必须实地拍摄。”


    她亲自去新疆选景,先后去了石河子、阿克苏、喀什等地的棉田,和当地棉农商量拍摄时间。


    棉农们一开始有些顾虑,担心拍摄会影响棉花采摘。


    桑晚承诺:“我们会在棉花采摘的间隙拍摄,不会耽误大家干活。”


    桑晚说到做到。她还特意让剧组准备了防晒帽、防晒霜、水壶等物资,分发给参与拍摄的棉农。


    每天拍摄结束后,剧组并不急着回招待所,而是架起大锅,请所有帮忙的村民一起吃饭。


    羊肉抓饭的香气弥漫在黄昏的棉田边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了演员和农民的距离,只有一起劳作后的疲惫与融洽。


    正是在这些饭桌上,桑晚和编剧听到了许多棉田里流传的古老歌谣,听到了老人们讲述几十年来开垦边疆、种植棉花的酸甜苦辣。


    这些鲜活的故事和动人的旋律,被迅速记录下來,融入了剧本和音乐创作之中,成了剧本修改的灵感来源,让《棉田高歌》变得更加血肉丰满。


    与此同时,《纸上皮影》的筹备也在稳步推进。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师傅,不仅是影片的艺术顾问,更成了整个剧组的“宝贝”。


    他不仅指导道具组严格按照古法制作剧中所需的各类皮影,更亲自上阵,指导演员们皮影操作的基本功。


    饰演小男孩的小演员阳阳,聪明伶俐但之前从未接触过皮影。最初连让皮影人“站”起来都做不到,几根操纵杆在他手里别别扭扭,台上的皮影软塌塌地瘫着。


    王师傅极有耐心,他盘腿坐在排练场的地上,把着小阳阳的手,一点一点地教:


    “娃娃,你看,这皮影的手、脚、身子,都是分开的,靠这几根竹签子连着。你的心思,得透过这竹签子,传到皮影身上去。


    想让它走路,不是光动手腕,得心里想着它咋走路,手上给它节奏。对,哎,慢慢来,就像你自个儿走路一样……”


    阳阳学得极其认真,除了规定的排练时间,一有空就抱着皮影练习。


    很快,他就能熟练地让皮影做出行走、作揖、挥刀等基本动作,甚至能表演一小段《三打白骨精》的经典片段,活灵活现。


    桑晚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亲自协调,将拍摄地定在了陕西渭南的一所真实的乡村小学。


    学校里很多孩子的情况,和剧本里的小主角惊人的相似。不爱学习,对传统文化也不感兴趣。


    开机前,桑晚特意安排王师傅带着他的班子,给全校孩子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皮影戏。


    光影变幻间,幕布上演绎着忠奸善恶、英雄传奇,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笑声和惊呼声不断。


    表演结束后,剧组又组织孩子们亲手尝试制作简单的皮影,描画、雕刻、上色……


    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纷纷主动要求参与电影拍摄,饰演片中“观看皮影戏的同学”。


    三个项目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桑晚每天都要跑三个剧组,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修表匠》的拍摄场地遇到了胡同改造,她亲自去和街道办沟通,争取到了延期改造的时间。


    《棉田高歌》在新疆拍摄时,一套重要的录音设备因风沙天气突发故障,她立刻联系北京的设备公司,不惜成本加急空运备用设备,确保拍摄进度。


    《纸上皮影》的一批重要皮影道具在运输中意外受损,她让王师傅带着道具组连夜赶制,确保拍摄不延期。


    虽然忙碌,但桑晚充满了干劲。然而,意外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纸上皮影》的导演陈怡,是桑晚从独立电影节挖掘出的才女,她对皮影戏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深入骨髓,影片的人文情怀充沛,但缺乏驾驭长片电影,尤其是处理复杂场面调度的经验。


    在拍摄“皮影戏改编课本故事”的核心戏份时,剧组陷入了“节奏混乱”的困境。


    这场戏是全片的转折点。小主角小石头用改编后的《司马光砸缸》皮影戏,让原本逃课的同学重新坐回课堂,甚至主动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皮影戏故事。


    既要展现皮影戏的魅力,也要体现孩子们的转变,对节奏的把控要求极高。


    陈怡最初的拍摄方案,是用“全景拍摄皮影戏表演+近景拍摄学生反应”的交替镜头,每分钟切换 8-10个镜头,想通过快节奏抓住观众注意力。


    但实际拍摄下来,样片效果一塌糊涂。


    全景镜头里,皮影戏精心设计的细节荡然无存,


    观众看不清“缸体破裂时的光影变化”和“司马光伸手救人的动作”,原本设计的“紧张感”全部丢失在快速的扫视中,预设的紧张感和趣味性荡然无存。


    而近景镜头中频繁切出的学生反应镜头,由于切换节奏过快,使得孩子们的情绪转变显得生硬割裂,如同刻意摆拍,完全失去了影片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