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9章 啃硬骨头

作者:一把子弹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研发部。


    李砚泽站在一块巨大的绘图板前,上面钉着一张总布置图。


    图纸上,一辆轻型卡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车桥、驾驶室等主要总成的位置都用清晰的线条和标注确定下来。


    “总体布局基本就是这样了,”李砚泽用铅笔轻轻点着图纸,对围在身边的王工、小陈等核心骨干说道,“重心分配、轴荷计算初步来看是合理的。接下来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就是各个关键部件的详细设计和性能匹配。”


    他走到旁边另一块稍小的图板前,上面是发动机的剖视图。


    “首先是心脏,发动机。”李砚泽的目光变得锐利而专注,“我们选用的这款仿制柴油机,原型本身就存在体积偏大、重量超标、功率输出不平顺的问题。直接装车,空间布置困难,而且动力性和经济性都达不到设计要求。”


    王工推了推眼镜,点头附和:“是啊,李主任。特别是低速扭矩不足,爬坡和重载起步会非常吃力。而且油耗也偏高。”


    “所以,不能照搬。”李砚泽语气坚定,“我们必须对它进行适应性改进和优化。”


    李砚泽拿起粉笔,在旁边的一块小黑板上飞快地写画起来:“第一,进排气系统。原型的进气道过于曲折,排气阻力也大。我们可以尝试改进气歧管造型,采用更流畅的涡流设计,增加进气效率。排气歧管也可以重新布局,减少背压。”


    小陈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就像人呼吸顺畅了,干活才有劲!”


    “第二,燃油系统。”李砚泽继续道,“喷油泵和喷油器的匹配可以进一步优化,寻找更佳喷油提前角和喷油压力,改善燃烧效率,提升功率的同时降低油耗。这方面,我们需要和附件厂的技术人员联合攻关。”


    他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公式:“还有一些轻量化的空间,比如缸盖、油底壳这些非承力部件,可以考虑改用铝合金铸造,虽然成本高一点,但能有效减重。”


    团队成员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快速记录着要点。


    李砚泽提出的这些思路,有些是他们想到但不敢确定的,有些则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范畴,听起来既大胆又极具可行性。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李砚泽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具体效果,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实验来验证。王工,你负责带队,成立发动机优化小组,尽快拿出详细的改进方案和图纸。”


    “没问题,李主任!”王工立刻领命,感到肩头责任重大,同时也充满了干劲。


    接着,李砚泽又走到了变速箱的图板前。


    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变速箱的问题更棘手。”李砚泽眉头微蹙,“原型是苏联老式的机械式变速箱,档位模糊,换挡沉重,而且速比分配不合理,与发动机改进后的特性可能不匹配。直接使用,驾驶体验会非常差,也发挥不出发动机的潜力。”


    “尤其是二档和三档之间的齿比落差太大,换挡时转速掉得厉害,动力衔接不上。”一个负责变速箱的技术员补充道,这是他最近计算时发现的突出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设计齿轮速比。”李砚泽一锤定音,“目标很明确:档位清晰,换挡力适中,速比分配与发动机扭矩曲线最优匹配,保证动力输出的平顺性和经济性。”


    他看向小陈:“小陈,你计算能力强。变速箱速比优化计算这个硬骨头,你来啃。需要什么数据和支持,直接找我或者王工。”


    小陈既感到压力,又无比兴奋,这是对他能力的极大信任:“保证完成任务!李主任!我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最优速比算出来!”


    “不吃不睡可不行。”李砚泽露出微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要的是高效工作,不是拼命。遇到困难随时讨论。”


    接下来的日子,研发部就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各个小组全力开动。


    发动机小组泡在了数据和图纸里,反复推敲进气道曲线,计算气流走向,与附件厂沟通协调;变速箱小组则被海量的计算所淹没,小陈带着几个年轻人,几乎住在了计算室,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齐上阵,密密麻麻的草稿纸堆满了桌子;车身和底盘小组也没闲着,进行着强度校核和结构优化。


    李砚泽则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核心,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


    他总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或者用他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却又直指核心的思路,为陷入僵局的讨论打开新的突破口。


    在他的带领下,虽然技术难题依旧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前,但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


    没有人抱怨辛苦,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有挑战的事情,并且有一个强大而可靠的领头人在指引方向。


    偶尔,有其他车间的老师傅路过研发部,看到里面挑灯夜战、热烈讨论的场景,都会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帮年轻人,真是拼啊!”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和羡慕。


    汽车研发部的进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技术攻关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困难。


    而外部环境,,偶尔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试图干扰这台逐渐加速的机器。


    最大的挑战来自技术本身。


    发动机轻量化小组在尝试采用铝合金缸盖时,就遇到了麻烦。


    “李主任,附件厂那边反馈,我们设计的那款异形水套铝合金缸盖,铸造难度极大,成品率非常低,废品率几乎超过了一半!”王工拿着附件厂送回的技术反馈函,眉头紧锁地找到李砚泽,“他们说现有的模具和工艺很难保证复杂内腔的成型质量和壁厚均匀性,而且铝合金收缩率大,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缺陷。”


    这意味着,要么承担高昂的制造成本和过长的生产周期,要么放弃轻量化方案,退回笨重的铸铁缸盖。


    团队里顿时出现了一些沮丧的情绪。


    “唉,我就说没那么容易……”


    “要是因为咱们的设计实现不了,拖累了整个进度怎么办?”


    “实在不行,就用回原来的铸铁的吧,虽然重一点,但稳妥……”


    甚至车间里也开始流传一些风凉话,源头隐约指向某些依旧心怀嫉妒的人:


    “哼,搞什么铝合金?哗众取宠!真以为自己是苏联专家了?”


    “瞎折腾!最后还得用老办法!白白浪费时间!”


    “我看啊,就是某些人为了显摆自己,不顾实际情况……”


    这些议论或多或少地传到了研发部一些年轻技术员的耳朵里,让他们感到有些委屈和压力。


    李砚泽接过反馈函,仔细看了一遍,脸上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


    他平静地对王工和围过来的组员说:“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新技术的应用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附件厂提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此放弃。”


    他拿起粉笔,在之前画过发动机结构的小黑板上点了点:“铸造难度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优化设计。看看哪些地方可以适当简化结构,在保证散热和强度的前提下,降低铸造难度。第二,技术支持。王工,你亲自带两个人,去一趟附件厂铸造车间,跟他们的老师傅和技术人员一起蹲现场,实地研究模具改进方案和浇注工艺优化,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理论计算支持,比如模拟金属液流动和凝固过程。”


    他这番话,一下子稳住了军心。


    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提出了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对啊!我们可以去现场跟他们一起攻关!”一个年轻技术员眼睛亮了。


    “李主任,模拟计算那块,我可以试试!”另一个负责计算的人主动请缨。


    王工也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我马上安排!就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