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1章 一枚染血军功章,镇住西伯利亚熊!

作者:赤壁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次日清晨,天色未亮,陆津言便起了身。


    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窗外雪地反射的微光,从铁皮箱底,取出了那个小小的木盒。


    他坐在书桌前,将那枚沾染过战友鲜血的二等功军功章,放在一块干净的绒布上。


    没有言语,也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用擦枪油和砂纸,一遍遍,极其专注地擦拭着。


    那不是在擦拭一枚金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庄严的告别与托付。


    “你要走了?”


    林姝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不知何时醒了,就披着他的军大衣,静静地站在门口。


    陆津言的动作一顿,回头,晨光熹微,勾勒出她柔和的轮廓和隆起的小腹。


    他“嗯”了一声,将那枚擦得锃亮的军功章重新放回木盒,揣进了内兜。


    林姝走上前,没问他去做什么,也没说一句注意安全。


    她只是伸出手,指腹抚过他笔挺军装的衣领,理平一道本不存在的褶皱。


    指尖微凉,一触即分。


    “早点回来。”


    她说,“中午,孙姨炖了鱼汤。”


    陆津言的心口一热,那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他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转身,大步走入了清晨的寒风里。


    距离北海基地五公里外,一座灰色的灯塔孤零零地矗立在海岸线上,直指阴沉的天空。


    海风卷着冰冷的潮气,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咆哮。


    一艘苏联科考船停泊在不远处的公海,船身上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在晨光下分外醒目,透着一股冰冷的压迫感。


    陆津言乘坐的军用快艇,劈开白浪,稳稳地停靠在灯塔下的简易码头。


    他没上灯塔,只是站在码头上,任由冰冷的海风吹起他的衣角。


    很快,一艘俄制冲锋舟从科考船上放下,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穿着黑色呢子大衣的男人,在两名随从的陪同下,登上了码头。


    正是伊戈尔·安德罗波夫。


    他有一头浓密的灰白色头发,和一双鹰隼般锐利的蓝色眼睛。


    他一上岸,那股属于西伯利亚的、蛮横而强悍的气场,便与这片北海的寒风,撞在了一起。


    “你就是那个女人的丈夫?”


    安德罗波夫开口,俄语说得字正腔圆,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


    陆津言没说话,只是抬眼回望,那双黑沉的眼眸里不起波澜,却深得望不见底。


    “我以为,中国人会派一个更懂得谈判艺术的‘同志’来。”


    安德罗波夫见他不语,嘴边噙起一抹嘲讽的笑,“看来,你们对这次‘交流’的诚意,并不像报纸上写的那么足。”


    陆津言依旧沉默。


    他只是从口袋里,拿出了那个巴掌大的木盒,打开,放在了码头那根饱经风霜的缆绳桩上。


    那枚被擦得锃亮的二等功军功章,在清冷的日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安德罗波夫的瞳孔,骤然一缩。


    他当然认得那枚军功章——65式二等战功勋章。


    但让他心头巨震的,是那早已渗入金属纹理、形态独特的暗褐色血迹。


    一瞬间,一个尘封的代号从他克格勃的记忆深处被唤醒——“蝎刺”。


    那是南部边境一场惨烈至极的遭遇战,一支中国侦察分队,对上了中情局资助的特种顾问团。


    克格勃的档案里,对那一战的结尾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一名中国士兵,在身中数弹后,用血肉之躯压住了密码本,孤身死守了十三分钟,为队友带走情报创造了唯一的生机。


    档案的最后,是苏联观察员罕见的附注:“教科书般的绝对意志。”


    眼前的这枚军功章,就是那场血战的物证。


    而眼前这个男人,就是那场血战的,幸存者。


    这一刻,安德罗波夫瞬间读懂了这枚军功章的潜台词:这个中国军人不是在炫耀武力,而是在展示一种超越了语言的、冷酷的决心。


    他们在用这种堪称传奇的牺牲宣告,为了守护我们珍视的东西,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任何言语上的挑衅,在这种用生命铸就的意志面前,都显得可笑且无力。


    “这是我的‘诚意’。”


    陆津言终于开口,声音被海风吹得有些破碎,却字字如铁,


    “在我的国家,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有无数个这样的‘诚意’。”


    “你,”


    他抬眼,直视着那双蓝色的鹰眼,一字一顿,“想谈可以。但要记住,你脚下站的,是什么地方。”


    说完,他没再多看对方一眼,转身,登上了快艇。


    快艇破浪而去,只留下安德罗波夫和他那两个脸色铁青的随从,以及那枚在海风中,安静地闪着光的军功章。


    新家属院的小楼里,却是一片温暖的春意。


    赵虹和甄珠正围着林姝,兴致勃勃地比划着刚买回来的毛线。


    “我说林姝,你这肚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大了,这毛衣可得抓紧了!我这手艺,保准给你家娃织出一件全军区最时髦的小坎肩!”


    赵虹举着两根棒针,挥斥方遒。


    甄珠则在一旁泼冷水:“就你那手艺,别织出来一个袖子长一个袖子短就不错了。我看还是我来吧,我好歹还给我侄子织过手套。”


    林姝被她们吵得头疼,却也觉得心里踏实。


    这种属于闺蜜间的、毫无营养的斗嘴,像一剂良药,抚平了她所有的紧张与不安。


    就在这时,宋雄关的电话打了进来。


    “小姝,陆津言回来了吗?”


    电话那头,宋雄关的声音透着几分轻松。


    “还没,哥,怎么了?”


    “没什么,”


    宋雄关笑了笑,“就是告诉你一声,克里姆林宫那边,刚刚又发来一封电报,态度……软化了不少。”


    “他们同意了我们的全部附加条件。专家组全体成员,明日,将登上我方潜艇,与你,进行第一轮正式会谈。”


    林姝的心,落了地。


    陆津言那枚军功章,比一万句外交辞令,都管用。


    下午,陆津言回来了。


    他身上那股冰冷的煞气散去了,整个人显得有些疲惫,但那双眼,却亮得惊人。


    他没跟任何人说话,径直走进卧室,将那枚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放回了木盒,重新锁进了铁皮箱。


    做完这一切,他才走出来,坐到林姝身边,极其自然地,将她喝了一半的热水端过来,自己喝了一口。


    “他服软了。”


    他说。


    “我知道,哥来电话了。”


    林姝看着他那略显疲惫的侧脸,“辛苦了。”


    陆津言的身体,不易察察地,僵了一下。


    他没应声,只是从口袋里,又掏出一样东西,放在了桌上。


    那是一副小巧的、用象牙雕刻的,国际象棋。


    “什么意思?”


    林姝不解。


    “安德罗波夫让人送来的。”


    陆津言的声音很沉,“他说,枯燥的技术谈判,需要一点有趣的‘调剂’。”


    “他想在谈判开始前,先跟你,下一盘棋。”


    陆津言看着她,那双深邃的眼底,情绪复杂:“他说,如果他赢了,他要你那套‘并行处理算法’的全部原始数据。”


    “那如果,我赢了呢?”


    林姝的眼,眯了起来。


    陆津言的嘴角,勾起了极其罕见的、带着几分狂傲的笑意。


    “那他,就把施密特,毫发无伤地,还给我们。”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