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0章 跳的越高,死得越快!

作者:一朵时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张暮谦顿了顿,目光扫过面露得意之色的刘尚书,以及松了口气的其他几人。


    他声音更加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引导性继续说道:


    “既然昭华公主已有明旨,交由我等‘详议’,那便当不负殿下所托,务求周全稳妥。”


    “老朽以为,当务之急,并非急于定论,而是应广征博采,听取各方贤达、地方大员之真知灼见。”


    “可令吏部、国子监详拟科举利弊得失之陈条,令户部、工部合议学田义仓清查可能引发之诸般情状,预作绸缪,


    令翰林院、地方学政就制科取才之具体规条、如何甄别真才实学,详加研讨……”


    “待各方条陈汇总,利害剖析分明,再行定夺,方为老成谋国之道,此亦不负殿下‘详议’二字之深意。”


    一番话,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核心精髓只有一个:拖!


    用“详议”做文章,用“广征博采”、“听取意见”、“汇总条陈”、“剖析利害”这些无比正确,实则效率低下极易被操纵的官僚程序,将新政尤其是“清查学田”这一项死死拖住!


    拖到昭华公主锋芒被其他事情牵扯,拖到三皇子积蓄力量反扑,拖到四皇子有机可乘!


    这是最安全,最符合他“中立”人设,也最能执行四皇子密令的策略。


    刘尚书眼中喜色更浓。


    次辅大人果然深谋远虑!


    这番话既给了他们最坚实的理论支持,又为他们后续的阻挠行动提供了完美的操作指南。


    只要拖下去,就有无限可能。


    户部钱尚书也连连点头,觉得此法甚好,风险最低。


    眼看议事堂内,“详议”、“缓行”的论调即将成为共识,新政陷入程序泥潭已成定局。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落在了主位一直沉默的姚元辅身上。


    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姚元辅迎着众人的目光,依旧没什么表情。


    他甚至没有放下手中的茶盏,只是又慢悠悠地呷了一口,仿佛在品味着上好的香茗,也仿佛在品味着堂下这出各怀心思的众生相。


    详议?


    缓行?


    好啊!


    张暮谦这老狐狸,果然把“拖”字诀玩得炉火纯青,句句在理,让人挑不出错。


    刘尚书这个蠢货,还以为找到了护身符,殊不知是在给自己挖坟。


    既然你们这么想拖延,这么想看看昭华公主的铁血手腕……


    那老夫,就成全你们。


    不见棺材不落泪!


    姚元辅放下茶盏,杯底与桌面发出轻微而清晰的磕碰声。


    声音不大,却奇异地让堂内瞬间安静下来。


    “嗯。”姚元辅终于开口,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张次辅老成谋国,思虑周详,诸位大人所虑,亦有其道理,既然都认为需要详议,那便详议。”


    刘尚书等人心中一喜,几乎要松一口气。


    然而,姚元辅的话并未说完。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继续道:“昭华公主明旨,十日期限,不容延误,本阁忝为首辅,主责科举改制一事。”


    他说着,从身旁拿起一叠装订整齐、厚达寸许的卷宗,轻轻放在桌案中央。


    “细则章程,老夫已会同几位翰林院饱学之士,依据殿下所提方向,先行拟就。”他将那份卷宗向前推了推。


    “今日,便先议此科举改制细则,其他两条新政,增设制科和清查学田义仓,诸公既觉需多方详议,广征博采,


    那便按张次辅所言,由礼部、吏部、户部等主责部堂,各自研讨,详加斟酌。”


    姚元辅顿了顿,目光在赵尚书和刘尚书骤然僵住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随即语气依旧平淡,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冷意继续说道:“老夫,静候诸公佳音,望诸公……莫要辜负了殿下‘详议’之托付。”


    最后一句,他说得极轻,却像一把利刃,狠狠刺入赵尚书和刘尚书的心脏。


    尤其是那“莫要辜负”四个字,配合着姚元辅那洞悉一切却又冷眼旁观的眼神,让他们瞬间如坠冰窟。


    这哪里是同意?


    这分明是……见死不救!


    甚至是等着看他们如何被公主清算!


    张暮谦摩挲袖口的手指猛地顿住,瞳孔微不可察地一缩。


    姚元辅的反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以为这位首辅要么会强硬压制反对声音,要么会居中调和。


    却万万没想到,姚元辅竟如此轻描淡写地“同意”了拖延战术,甚至主动将最棘手的“清查学田”完全丢给了他们去“详议”。


    这反常的平静背后,是绝对的冷漠。


    是笃定他们跳得越高,死得越快!


    他袖中的密令,此刻变得无比烫手。


    姚元辅这态度,说明他不仅押注了昭华公主,而且对公主后续的手段……有着绝对的信心!


    这“拖”字诀,还玩得下去吗?


    户部钱尚书更是吓得手一抖,茶盏里的水溅湿了官袍前襟也浑然不觉。


    姚元辅这态度……太可怕了!


    这是把他们架在火上烤啊!


    议事堂内死寂一片。


    方才还甚嚣尘上的“详议”之声,此刻变得无比苍白可笑。


    姚元辅那份早已准备好的《科举改制细则》,静静地躺在桌案中央,像一块烧红的烙铁,嘲笑着他们的拖延把戏。


    姚元辅仿佛没看到众人精彩纷呈的脸色,自顾自地翻开卷宗第一页,声音沉稳地响起:


    “科举改制细则第一条:自明年春闱开始,乡试、会试,策论权重由三成提至五成,诗赋权重由五成降至三成。


    考核重点,当集中于时务策论、经世济民之方略……诸公,对此条,可有异议?”


    他的目光平静地投向吏赵尚书和礼部刘尚书。


    赵尚书脸色由红转白,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在姚元辅那洞悉而冷漠的目光注视下,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颓然低下头,避开那目光。


    刘尚书更是后背冷汗涔涔,感觉仿佛有无数昭华公主的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


    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首……首辅大人思虑周全,此条……甚妥。”


    张暮谦闭上眼,心中一片冰凉。


    他知道,内阁这一局,他输了。


    姚元辅不仅没有阻拦,反而推波助澜,将反对者推到了昭华公主刀锋最锋利的方向。


    而他自己,则稳稳地拿下了科举改制这块最体现“选贤任能”决心的阵地。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