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9章 一个字:拖

作者:一朵时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卯时正,杜府一座僻静的外宅大门被重重踹开。


    酣睡中的杜铭被从温香软玉中粗暴拖出,只来得及套上一件单衣。


    他惊怒交加地嘶吼:“我爹是杜允奎!你们敢动我?!”


    回应他的是一记凶狠的刀鞘,砸得他满嘴是血,当场昏厥过去。


    这位恶名昭著的纨绔,连同他豢养的数名恶仆打手,被塞进囚车,直接押往北镇抚司诏狱。


    他过往犯下的累累血案,将成为钉死其父吏部侍郎杜允奎的重要砝码。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当天下午就传遍了京城权贵圈。


    而上午,京城所有焦灼的气息都聚焦在了内阁议事堂内。


    巳时一刻,内阁议事堂内气氛压抑凝重。


    巨大的议事桌旁,内阁成员与六部尚书分坐两侧,空气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首辅姚元辅端坐主位,面容沉静,看不出喜怒。


    他今日换上了正式的绯色仙鹤补服,与昨日称病在家的状态判若两人。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众人,在次辅张暮谦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略作停留,随后端起茶盏轻轻撇起了浮沫。


    张暮谦见姚元辅半天都没有开口的意思,于是沉声道:“昭华公主有令,此草案交由我等详议,务求完善。不知诸位大人有何想法?”


    殿内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份关于三条新政的草案上。


    吏部尚书赵文翟,这位以学识渊博、迂腐固执著称的中立老臣,此刻却像被无形的巨石压着,呼吸都显得沉重。


    他目光落在那份公主府送来的新政草案上,沉默良久,终是深深吸了一口气,将草案轻轻推开,却又不忍彻底弃之不顾,只将它虚按在案上。


    他抬起头,眼中既有挣扎,又有忧虑,声音低沉却坚定:“首辅大人,诸公……科举取士,乃国之根本,千年祖制,维系天下士子之心。”


    “公主所提之策,重策论实务,轻诗赋文章,其本意……老臣明白,是为国选才,使士子通达世务,而非只知吟风弄月。”


    赵尚书顿了顿,眉头紧锁,似在权衡,又似在说服自己:“此议……确有可取之处。”


    然而,话音未落,他却又猛地摇头,苍老的手指紧紧攥住袖口,仿佛在与自己辩论:“可若骤然更张,天下士子何依?圣贤经义,乃立身之本,


    若只重实务而轻文章,长此以往,人心浮躁,谁还肯沉心治学?谁还肯穷究圣人之道?”


    他的声音渐渐提高,却又在尾音处泄了气,化作一声长叹:“老臣……并非顽固不化之人,只是此事牵涉太广,稍有不慎,便是动摇国本。


    若真要改,也当徐徐图之,岂能如此……如此……”


    礼部尚书刘致远立刻接口,字字带着挑拨的火星,“赵尚书所言,句句在理!增设制科,不论出身门第?此议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皆可登堂入室,与我等共议国是,朝廷体统何在?士林尊严何存?


    此乃坏法度、乱纲常之举!必将动摇国本!此二议,皆当驳回!”


    他话锋一转,矛头隐隐指向了新政中最具杀伤力的第三条,“至于清查学田……非但不能厘清积弊,反会引发朝野恐慌,动摇社稷根基!”


    “依老夫看,此事牵扯甚广,影响深远,非一朝一夕可决!


    当从长计议,缓议!详议!务求稳妥,方不负朝廷重托!”


    刘尚书将“缓议”、“详议”四个字咬得极重,唾沫星子几乎溅到对面工部吴尚书的脸上。


    他是三皇子船上的人,此刻自然要倾尽全力,为昭华公主的新政设下重重阻碍。


    而昨日昭华公主留下的“十日详议”口子,成了他此刻最有力的盾牌。


    户部尚书钱弼之,一个身材微胖、面相和气的官员,此刻却眼观鼻,鼻观心,如同老僧入定。


    作为前太子党,太子倒台后他成了无根浮萍,在三皇子和四皇子之间摇摆不定。


    如今监国摄政的昭华公主横空出世,他那颗本就游移不定的心,愈发悬在了半空。


    新政?


    风险太大。


    他早已打定主意,绝不表态,不支持,亦不反对。


    他要做一根彻彻底底的墙头草,只待看清这阵风最终吹向何方。


    工部尚书吴砚和刑部尚书范秉钧,大多时候也沉默着。


    吴尚书有一孙女曾是废太子侧妃,这层关系在废太子倒台后成了烫手山芋。


    他如履薄冰,至今未敢明确投靠任何新主,唯恐清算的铡刀落下。


    新政涉及工部虽浅,但他深知任何表态都可能引火烧身,故而选择缄默。


    而范尚书则低垂着头,陷入沉思,刑狱老手的直觉让他嗅到了新政之下潜藏的汹涌暗流与血腥,更不敢轻易涉足这浑水。


    兵部尚书何启章端坐其中,神态却是全场最为松弛的一个。


    一来兵部军务与这新政八竿子打不着。


    二来,何启章与已故的萧老将军乃是生死至交。


    如今老将军的外孙女昭华公主监国摄政,他对公主提出的新政非但毫无异议,心下早已打定主意要倾力支持。


    几位阁老交换着眼色也迟迟没有表态,他们在观望姚元辅的态度。


    所有人的目光,或有意或无意,最终都悄然汇聚于首辅姚思枢和次辅张暮谦身上。


    这两位内阁元老,资历深厚,在阁臣中分量极重,且一向以老成持重、不偏不倚的中立形象示人。


    主位上的姚元辅神色平静无波,他端着茶盏,慢悠悠地吹着浮沫,仿佛眼前激烈的争论与他全然无关。


    次辅张暮谦感受到那无声的压力,缓缓抬起眼皮。


    他脸上如古井无波,眼神深邃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


    然而,他那隐在袖中的手指,却下意识地一遍遍摩挲着袖袋里的物件。


    那是昨夜四皇子紧急传递而来的密令。


    只有一个字: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诸位大人所虑……”张暮谦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稳,轻易压下了堂内的嘈杂,“不无道理。”


    他先肯定了反对的声音,安抚人心。


    “昭华公主锐意革新,心系社稷,其志可嘉,然赵尚书、刘尚书之忧,亦非空穴来风。”


    “祖制承袭千年,自有其道理,士林清议,关乎朝廷体面,而朝局安稳,更是重中之重,经不起大的动荡。”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