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章 帝王之心,亲情之重

作者:黑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面对朱标那郑重其事、发自肺腑的一揖,朱高爔坦然受之。


    他知道,这一拜,拜的不仅仅是他所献出的经世之策,更是这位仁厚太子,对他这位来自后世的“先知”,彻底的认可与敬服。


    偏殿之内,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与和谐。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狂喜与自愧之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朱高爔。


    这一次,他们的眼神中,少了几分试探与怀疑,多了几分难以掩饰的亲近与依赖。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底,看到了那份如出一辙的感慨与震撼——他们这位圣孙(侄孙),实在是太厉害了!


    短短不到两日的光景,他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轻而易举地,便为这个风雨飘摇的洪武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那洁白如雪、利国利民的雪花盐,到那清香怡人、能带来健康与财富的肥皂、香水,再到此刻这足以奠定万世基业、安邦定国的神物水泥……


    这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一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一个王朝脱胎换骨,而他,却仿佛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更让他们感到心折的,是朱高爔在展现这些神物之时,所同步规划出的那一套套完整、缜密、且极具前瞻性的治国方略。


    他不仅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术”,更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道”!


    然而,就在这份巨大的喜悦与震撼之中,一个念头,却如同水底的暗流,悄然在朱标的心中涌起,并且愈演愈烈。


    他看着眼前那个始终云淡风轻的青年,心中充满了困惑。


    高爔他对洪武朝,未免也太用心了些。


    这份用心,已经远远超出了寻常的亲情与血脉。


    毕竟,他本身就是一位功绩赫赫的帝王,他所在的“元武”一朝,从他那熟稔的治国手段来看,其国力之强盛,恐怕早已远超洪武。


    他什么都不缺。


    可他,却将这些足以改变世界、足以让他自己的王朝更加强大的神物与国策,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他什么好处也不要,甚至连一句功劳都不肯居。


    这种无私,这种付出,让朱标在感激之余,心中却也生出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


    他总觉得,这不合常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帝王之家,其本质,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这个“利”,或许是钱财,或许是权势,又或许,是情感上的慰藉。


    可高爔,他图什么呢?


    朱标越想,心中越是没底。


    他甚至隐隐感觉到,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与高爔之间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其实是建立在一片脆弱的浮沙之上,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这份“不平衡”而崩塌。


    他看了一眼身旁依旧沉浸在兴奋之中的父皇,又看了看那个神情淡然的朱高爔,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高爔,”朱标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站起身来,


    “今日你一番讲解,耗费了诸多心神,想必也乏了。不若先去偏殿歇息片刻,我已命人备下安神的香茶与点心。”


    朱高爔闻言,知道这是太子大伯有话要与皇爷爷私下商议,他自然不会不识趣。


    他含笑点头道:“也好,那孙儿便先行告退。皇爷爷,大伯,你们也莫要太过劳累。”


    说罢,便在宦官的引领下,从容离去。


    待朱高爔的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外,朱标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他走到朱元璋身边,低声道:“父亲,可否借一步说话?”


    朱元璋正回味着刚才那番“三赢之策”,闻言有些不解,但还是跟着朱标,走到了殿内一处僻静的角落。


    “标儿,何事如此神秘?”


    朱标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最终,他还是将心中的那份疑惑与不安,一五一十地,对朱元璋说了出来。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话音刚落,迎来的,却是朱元璋罕见的雷霆之怒!


    “混账东西!”


    朱元璋猛地一拍身旁的廊柱,那双虎目瞪得滚圆,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儿子,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怒火。


    “咱还当是什么天大的事!闹了半天,你竟然是在怀疑高爔?!”


    “朱标啊朱标,你读了那么多圣贤书,难道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人家高爔,是咱的亲孙儿!“


    “是你四弟家的种!他不远万里,跨越时空而来,又是献策,又是献宝,一心一意地帮衬咱老朱家,你竟然还怀疑他别有用心?!”


    “你这简直是……简直是狼心狗肺!”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他最看重的,便是家人之间的亲情与信任。


    朱标的这番话,无疑是触碰到了他最敏感的逆鳞。


    面对父亲雷霆般的咆哮,朱标却并未退缩。


    他只是静静地承受着,待到朱元璋的怒气稍稍平息,他才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又坚定地解释道:


    “父亲,您误会了。儿臣并非怀疑高爔,更不敢忘了他对我朱家、对大明的天大恩情。”


    “儿臣只是觉得,这世间之事,皆有其理。高爔为我们做得越多,儿臣的心中,便越是不安。”


    “父亲,您想,哪怕是寻常的父子兄弟之间,若总是一方在无条件地付出,另一方在心安理得地索取,长此以往,这段亲情,还能维持得下去吗?”


    “情分,是会越用越薄的。”


    “高爔对我们好,那是他的情分。但我们,不能将这份情分,视作理所当然。”


    “儿臣想搞清楚这里面的原由,并非是要防备他,而是想找到一个,能让我们也为他做些什么的机会。“


    “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也能让他获得好处,让他觉得,帮助我们洪武朝,对他自己的‘元武朝’,也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那我们之间的这份关系,才能和和气气的,才能长长久久的走下去。”


    朱标的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朱元璋胸中的怒火。


    他愣住了。


    他看着自己的儿子,那个一向仁厚宽和的太子,眼中第一次,流露出如此深邃而又充满远见的政治智慧。


    他沉默了。


    许久之后,他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的怒气,化为了深深的无奈与愁绪。


    “标儿,你说的……有道理。”


    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儿子,看问题,比他更深,也更远。


    他自己光顾着高兴了,却忽略了这背后最根本的人情世故。


    “可是……”朱元璋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咱要怎么做呢?咱要是直接问他想要什么,会不会……太生分了?”


    “会不会伤了孩子的心?让他以为,咱这是在拿他当外人,跟他算账呢?”


    这一刻,这位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竟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朱高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他就像是一座宝库,一座能引领大明走向辉煌的灯塔。


    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更不能心安理得地,一味地从这座宝库中索取。


    这份恩情,太重了。


    重到让他们觉得,若是不能有所回报,那份亏欠感,将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父子二人,再次陷入了沉默。


    偏殿之内,宫灯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


    一个是为了江山社稷,一个是为了亲情维系,这对大明朝最尊贵的父子,第一次,因为一个太过优秀的后辈,而感到了深深的、甜蜜的烦恼。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