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0章 首长的礼物

作者:无聊的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最先亮出反对汉语拼音推广的,是一批浸淫国学多年、以守护传统文化道统自居的老派文人学士。


    这些老家伙利用自身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尚存的一些旧有刊物作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白夹杂的文章,批判汉语拼音。


    一位曾在前朝取得过功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颇有名望的老先生,在国学丛刊中撰文。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汉字形音义一体,结构精微,蕴含天地人之道。


    今贸然引入西洋字母为之注音,譬犹以夷变夏,毁我衣冠文物之根基。


    此风一开,恐后代子孙只知‘a、o、e’,不复识‘之乎者也’之妙谛,五千载文明传承危矣。”


    这些老家伙的忧虑,集中于文化认同和传统的延续。担心拉丁字母的入侵,会稀释汉字的独特文化内涵,导致文化血脉的断裂。


    看了这样的报道,林叶一点也不生气,因为这些文人是真的为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号。没有多少私心。


    几十年以后这些西洋文,确实入侵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只能说证明这些老先生还是很有眼光的。


    但是这些老人提出问题的时间不对,现在我国遍地文盲,只有用最快速的方法普及文字,才能让我国迅速的进步。


    紧接着另一种更为隐晦的声音出现了。


    发出这些声音的并非不了解拼音实用性的腐儒,其中不少人甚至是有过留洋经历的新派文人。


    他们内心深处将掌握复杂的书面语言,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能力,视为区别于普通大众,维系自身文化地位的堡垒。


    一位以杂文犀利著称,常在沪上报纸发表评论的作家,用看似客观的笔调写道。


    “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自是建设新社会之要义。


    然,文化之事,需讲究层次与积淀。若仅求速成,使略识拼音者便可借助字典粗通文墨,则精深学问之价值何以体现?


    文化之雅俗界限何以维系?长此以往,恐‘文化’二字亦将流于浅薄,斯文扫地矣。”


    把他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文化也需要分三六九等,老百姓学那么多没用,也不配说文化二字。


    一时之间,全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副刊和学术板块成了论战的主要战场。


    批评质疑声不断,甚至嘲讽拼音方案的文章时有出现,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舆论。


    这些声音通过知识界的圈子扩散,也给一些基层推广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质疑,支持改革的一方迅速组织起有力的回应。


    这些人主要由现代语言学家、投身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和来自基层的扫盲干部组成。


    语言学界的回应最为系统,多名知名的语言学家联合撰文,从学理上驳斥文化断裂论。


    “文字的本质功能是记录语言,传播思想。为汉字注音,古代有之,从直音,反切到现代的各种注音符号,皆为学习之辅助工具。


    今日之汉语拼音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选用了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制定科学规范的标音体系。


    其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更快的掌握汉字读音,何来悔根基之说?恰恰相反,汉语拼音是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便捷钥匙,能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登堂入室,领略文化之精华所在。”


    这些教育实践者们用铁一般的事实说话,他们纷纷在报刊上列举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数据。


    “鲁省某县扫盲班采用拼音教学后,学员平均识字速度提升三倍。某工厂夜校,以往学员结业率率不足五成,引入汉语拼音后结业率高达八成以上。


    效率提升,文盲率下降,此乃利国利民之事。难道为了维护某些人虚无缥缈的文化尊严,就要致亿万民众于睁眼瞎的境地吗?”


    至于林叶这样的基层扫盲工作人员,是没有在全国性报纸发声的机会,但他们的工作成效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回答。


    交道口妇女扫盲板晋级班的学员们,如今已经是人手一本新出版的新华字典。


    通过新华字典,她们甚至开始尝试阅读妇女杂志上的文章和其他报纸上的新闻了。


    有的学员拿着字典能磕磕绊绊地念出儿子小学课本上的文章,有的学员甚至开始尝试用拼音辅助,给远方的亲戚写简单的家信。


    这些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和内部简报,比任何理论文章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波及全国知识界的论战从初夏持续到深秋,成为了53年文化领域的一道线景观。


    报纸上的文章你来我往,观点激烈交锋。然而历史终究是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随着拼音教学在更大范围内的铺开,其显著的成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见证,支持者的阵营日益壮大,声音也越来越有主底气。


    更重要的是高层推动文字改革,加速国家扫盲的决心坚定。教育部甚至连续下发红头文件,明确将汉语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入门和扫盲工作的核心工具。


    特别是新版全国字典的发行,每一个字后都清晰地标注了拼音,这为拼音方案的权威性和普及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汉语拼音的深入推广,林叶扫盲班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丰富和深化。


    在妇联的扫盲班上,学习查字典成了一门必修课。


    很多妇女同志们发现掌握拼音,即使遇到再生僻的字也能把它从字典里找出来,读懂他的音和意。


    报刊上的论战逐渐明朗,那些文化贵族在时代强音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日渐被边缘化。最终支持汉语拼音改革的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硝烟渐渐散去,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一辆挂着内部牌照的黑色轿车,悄然停在了交道口街道办的门口。


    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工作人下车,经人指引找到了正在核对扫描版结业名单的林叶。


    “林叶同志您好,受首长委托,给您送来一些东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