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0章 每一次的生产数据,全都可以被精确记录和分析

作者:似雪忆流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挂断电话,林婉清却没了睡意。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三露生产线的技术瓶颈,是个警钟。


    它提醒着她,清露公司的根基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稳固。


    第二天,林婉清处理完公司积压的一些文件,正准备动身去工厂,江楚却不期而至。


    他没有带任何私人物品,手里拿着一摞用牛皮纸袋装着的文件和几份报纸。


    “看你锁着门,这是要出去?”


    江楚把手里的东西放到沙发前的茶几上。


    “工厂那边出了点技术问题,我正准备过去看看。”


    林婉清给他倒了杯水。


    “是老的生产线?”


    江楚一语中的。


    林婉清并不意外,他虽然不直接参与清露的管理,但对公司的大方向和关键环节一直保持着关注。


    “嗯,乳化效果不稳定。”


    “我或许知道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今天来,是想跟你谈谈另一件事。”


    江楚没有直接说下去,而是摊开了他带来的报纸。


    那是一份《人民日报》,还有一份《计算机世界报》。


    报纸的头版,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醒目的标题。


    “国产长城0520CH型微机问世,首次实现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重大突破。”


    林婉清的视线落在那张配图上。


    一台米白色的、方方正正的机器,配着一个笨重的显示器,键盘上密密麻麻地印着英文字母和一些奇怪的符号。


    这就是计算机?


    “什么意思?”


    林婉清问。


    “意思是,一个新时代要来了。”


    江楚把另一份文件推到她面前。


    那是一份打印出来的资料,上面详细列举了计算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从库存管理、财务核算,到客户数据分析。


    许多名词她都是第一次见到,但那些逻辑清晰的图表和数据以及前世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让林晚清意识到计算机的潜力。


    “清露现在所有的账目、客户资料、生产数据,全都是靠人工记录。一个环节出错,就要翻找一堆账本。一次生产事故,就要靠老师傅的经验去猜问题出在哪里。”


    江楚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敲在林婉清的心上。


    “昨晚武厂长给你打电话了吧?乳化效果不稳定,可能是原料批次差异,可能是温度控制偏差,也可能是搅拌速度不均。靠人力去排查,效率太低了。如果我们有一套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每一次的生产数据,包括原料供应商、温度、湿度、时长,全都可以被精确记录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能立刻比对数据,找出异常点。”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林婉清。


    “这不仅能解决眼下的技术瓶颈,更是为了清露的未来。婉清,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会永远是那些守着老旧模式的国营小厂。未来的商业竞争,会是效率和信息的竞争。”


    引入计算机?


    这个想法在目前还是太超前了。


    一台这样的机器,价格昂贵得令人咋舌,更不用说配套的软件和懂得操作它的专业人才。


    这几乎是要把公司现有的管理模式全盘推翻。


    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心脏在胸腔里怦怦直跳。


    这不是害怕,而是一种被点燃的兴奋。


    “这东西……要多少钱?我们去哪里找会用它的人?”


    她问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江楚笑了。


    他要的,就是她这句问话。


    这证明她听懂了,并且心动了。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至于人……”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


    “我这个计算机研究所的重点人才够不够格。”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在空气中投下细碎的光尘。


    林婉清看着眼前的江楚。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


    风险,成本,收益……无数念头在脑海中碰撞。


    “好。”


    她只说了一个字。


    江楚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他知道,他没有看错人。


    林婉清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和敢于拥抱未知的勇气,正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品质。


    “那我先去研究所打个报告,申请一套设备用于商业化试点。清露,将是全国第一批用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化妆品公司。”


    他说得平淡,但话语里的分量,却足以掀起行业的巨浪。


    武宝信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死死盯着面前一锅刚刚报废的乳液,粗着嗓子喊。


    “再试!就按陈志明说的,从原料批次开始,一锅只试一个变量!”


    陈志明给出的那张可能性清单,被钉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原料批次差异。


    温度控制偏差。


    搅拌速度不均。


    湿度影响。


    林婉清站在一旁,没有说话。


    她看着那些熟悉的操作流程,如今却成了寻找罪魁祸首的程序。


    第一锅,更换了原料供应商,失败。


    第二锅,严格校准了搅拌速度,失败。


    当第三锅,负责记录温度的老师傅拿着本子,手指颤抖地指向其中一个数据时,一切都有了答案。


    “老武你看,就是这里,降温阶段,温度比标准高了三度,就五分钟。”


    武宝信一把抢过本子,眼睛瞪得通红。


    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三度,这短短的五分钟,让许多原料变成了废品。


    “为什么会高三度?”


    武宝信的质问让那位老师傅的头埋得更低了。


    “我就是去上了个厕所,交代给小李了,想着就一会儿……”


    问题找到了。


    原因简单得令人啼笑皆非。


    武宝信没再发火,他只是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满是疲惫。


    他转身对最细心的女工说。


    “从现在开始,你别的不干,就给我守着这个温度计,每五分钟记录一次,寸步不离。”


    女工用力点头。


    一场困扰了工厂数周的技术危机,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暂时化解。


    陈志明凭借理论知识和数据,画出了精准的排查范围。


    林婉清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江楚推过来的那份文件。


    “如果我们有一套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每一次的生产数据,全都可以被精确记录和分析。”


    江楚的话语,此刻不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能够解决清露最脆弱的软肋。


    靠人,终究是靠不住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