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0章

作者:来包辣条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与她玉佩上的玄鸟纹饰,竟有七八分神似!


    “老丈!这个针线盒…”苏清瑶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指着那个盒子。


    老者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浑浊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


    “哦,这个啊…有些年头了,收来的时候就这样,徽记被刮花了。


    姑娘好眼力,这玄鸟纹…可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


    “您…您知道这徽记的来历?”苏清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老者摇摇头:“老婆子不在了,我也记不清了。


    只恍惚记得…好像是好多年前,苏家…还是哪个大府上流出来的旧物?


    唉,人老了,记性不行喽…”他摆摆手,似乎不愿多谈。


    苏家!这两个字如同惊雷在苏清瑶耳边炸响!


    她强压住翻涌的心绪,尽量平静地问:“老丈,这盒子…能卖给我吗?”


    “不值几个钱,姑娘喜欢,给二十文拿走便是。”老者随意道。


    苏清瑶立刻付了钱,几乎是抱着那个针线盒逃出了“博古斋”。


    回到小院,她紧闭房门,用湿布小心地擦拭着盒盖。


    刮痕下,那玄鸟卷云的纹路越发清晰,与她玉佩上的图案相互印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什么。


    她颤抖着拿出那半块玉佩,轻轻放在盒盖的徽记旁…那玉佩断口处的一道细微弧线,竟与盒盖上徽记边缘的一道天然木纹,隐约能接上!


    嗡!苏清瑶脑中一片空白!


    这针线盒…很可能本就是与玉佩一套的东西!


    是苏家的旧物!那个老者…他一定知道些什么!


    他提到“苏家”时那含糊其辞的样子…他记得!


    线索!追寻多年,终于触摸到了一点真实的边缘!


    激动、心酸、恐惧…种种情绪瞬间淹没了她。


    她恨不得立刻冲回“博古斋”追问那老者。


    但理智告诉她,不能!胡惟庸的眼线可能无处不在!贸然行动,不仅会暴露自己,更会连累李鸣!


    公廨暗流,工部衙门,李鸣的公廨内,气氛凝重。


    他面前摊着通惠河历年修堤的卷宗和物料清单,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王主事,”李鸣指着清单上一处,看向负责协助他的工部主事王有德,一个面色油滑的中年人,“这‘青条石’的采购价,比市价高出三成不止,且每年用量都如此巨大。


    还有这‘糯米灰浆’的耗费,也远超常理。


    历年修堤靡费甚巨,成效却甚微,春汛小涨便险情不断,这…作何解释?”


    王有德眼皮一跳,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哎哟,我的李大人!您刚来,有所不知啊!这通惠河不同别处,水流湍急,河床不稳,用的料自然要最好的!


    青条石得是西山老坑出的,质地坚硬!


    糯米也得是江南上等货,粘性足!贵是贵了点,可为了河防稳固,朝廷的钱,该花还得花啊!


    至于险情…天灾嘛,哪能尽如人意?”


    “最好的料?”李鸣拿起一块随卷宗送来的所谓“上等青条石”样品,用他那把从不离身的游标卡尺仔细测量了几个点。


    又用随身的小锤敲了敲,听着声音,冷笑一声,“王主事,你当李某在北疆是白待的?


    石料质地是否均匀,有无暗伤,听音便知一二!


    这块石头,敲击声发闷,内部必有裂隙!还有这尺寸公差,大的离谱!


    这是上等料?我看连中等都勉强!还有这糯米灰浆配比…”


    李鸣翻开工部存档的《营造法式》,指着上面关于灰浆配比的标准,又对比清单上的耗量:


    “按标准配比,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糯米!


    多余的糯米,去了哪里?进了谁的肚子,还是…填了谁的腰包?”


    李鸣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刀,带着北疆带来的那股子铁血和对工艺追求的执着。


    王有德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支吾道:


    “这…这…李大人,话可不能乱说啊!


    采买之事,向来是由内府监和户部协同…我们工部只管按需领用、督造施工…这…这价格和用量,下官…下官实在不知情啊…”


    “不知情?”李鸣盯着他,眼神锐利如尺,“那好,明日随本官亲赴通惠河堤!


    带上历年施工图纸!本官倒要看看,这些‘上等’料,到底用在了哪里!


    每一段堤防的尺寸、坡度、用料,本官都要用这把尺子,亲自量过!


    若真如卷宗所记,那便罢了!若有差池…”李鸣没有说下去,但那冰冷的眼神让王有德不寒而栗。


    “是…是…下官…下官这就去准备…”王有德如蒙大赦,擦着汗,狼狈地退了出去。


    看着王有德的背影,李鸣眼神凝重。


    这通惠河的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这哪里是治河,分明是硕鼠盘踞的粮仓!他这新官的第一把火,恐怕要烧到一群人的尾巴了!


    深宫魅影,玉佩惊魂


    李鸣忙于河务,早出晚归。


    苏清瑶则在小院里,对着那紫檀木针线盒和半块玉佩,心事重重。


    她知道自己必须谨慎,但线索就在眼前,让她坐立难安。


    几日后,她借口去大相国寺上香祈福,再次来到城南。


    她换了身素净不起眼的衣裙,戴了顶遮脸的帷帽,远远地在“博古斋”斜对面的一家茶摊坐下,观察着。


    一连数日,那佝偻老者都在店中,并无异常。


    直到第五日午后,一辆不起眼的青布小轿停在了“博古斋”后巷。


    轿帘掀开,下来一个面白无须、穿着半旧藏青棉袍的老者,步履有些蹒跚,被一个小厮搀扶着,径直进了“博古斋”的后门!


    苏清瑶的心猛地一跳!


    虽然离得远,看不太清面容,但那种步态,那种气质…像极了宫中出来的老宦官!


    宫中的人,怎么会来这不起眼的旧货店?


    她按捺住激动,又耐心等了一个时辰。终于,那老宦官在小厮的搀扶下出来了,手里似乎多了个小包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