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一章

作者:天誉旭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人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才学会长大的。从火生的坐牢,再到鸿明开出租车,两人的际遇让少华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撼。火生和鸿明都不笨,也不懒,一起玩到大,到最后却是天壤之别!


    在工地,夜静更深的时候,少华常常会想起他们俩。火生若不是想跟城里的小混混学,向往城里的花花世界,思想崇尚暴力,也不会闯这么大的祸。少华想到了八元店的老板“大飞哥”,也是在中学的时候思想出现了偏差,最终走上歧途。如果火生遇到“大飞哥”,听他讲旧日的故事,或许会懂得克制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人在少年时,都有一股子劲头,活力满满的。爱出风头,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社会又充满各种诱惑,各种的思潮,若遇人不淑,结交了不良的朋友,兄弟义气,很容易就会学坏,把暴力当威水,博出位,闯祸是迟早的事情。


    少华记得,火生刚进城读书那会儿,放假回家,经赏吹他在学校又认识了哪位大佬,哪位同学家里很有钱,开太子摩托车。城里的女孩打扮怎样时髦,修长的腿……少华也颇有感触。城里的同学,确实与农村的不同,他们眉宇间的自信,聊天的话题都与过往不同。少华也曾经迷茫过,不再像初中,大家同一个镇上的,同学们之间没有太大区别。高中就不同了,城里的和农村考进的,很容易区分,通常也是不同的两个群体,各玩各的。面对这种情况,少华和火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火生想得到别人的崇拜,与小混混在一起,渐渐迷失了方向,丢掉了农村人的纯朴,沉醉于灯红酒绿的世界。


    很庆幸,少华遇到了“大飞哥”,从他的身上,少华看到了一个青年的蜕变,以及最后的后果。“大飞哥”的故事,常常让少华清醒,清楚自己的来时路,明白努力的方向。当他思想松懈的时候,会以“大飞哥”作为借镜,重新起航。


    人的思想发生偏差,导致走上歧途,火生的遭遇,常令少华静望星空的时候,唏嘘不已,也让他浮躁的心回归平静,守住了寂寞。静下来的少华发现,深山野岭的工地也有好处,让他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在院子里,一边听妈妈讲牛郞织女的故事,一边仰望天空,寻觅那两颗神秘的星星。星星会眨眼,如镶嵌在玉盘中的宝石,常常让年少的少华神往心醉。


    在大城市是看不了星星的。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光,早已掩盖了星辉的微光。每日奔忙,在名利场中打滚,也忘了抬头欣赏星空的灿烂。星空,是留给心平气和的人的。


    鸿明是最令少华不舍的。一起读书,一起伐


    木,接受生活的磨炼。小学到高中,多有交集。即使读大学后,炳叔没出事之前,玩得也很开心。他风趣幽默,总能制造愉快的气氛。这几年,他变了很多,也很少联系少华,想不到会在粤州遇上他!再次相见,在异乡的街头上,少华惊喜交加。惊的是鸿明竟然开起了出租车,喜的当然是他乡遇故知了。少华很欢喜,鸿明却很沉闷。生活的坎坷,早已消耗掉他的热情。


    儿时的玩伴,长大后迥然不同的人生。少华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不止一次,在下班后,独坐桌前,拿出当年高中时拍的照片琢磨。风华正茂的少年,什么都写在脸上,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最快乐的是互相泼水,把家乡小河的欢乐都淋在了身上,欢乐也定格在了照片中。少华摩挲着手中的照片,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娑婆世界,原来是这般景况。


    有机会,得请鸿明出来吃顿饭,就吃顿饭,聊聊天更好。沉浸在过去过去回忆的少华希望能和鸿明聚一聚。他掏出手机,拨通了鸿明的电话。


    “喂,你好,请问要坐车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职业性的语气。


    少华愣了一下,与自己熟悉的鸿明天壤之别。鸿明已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出租车司机。


    “什么时候有空,我们出来坐下?”适应过来后,少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鸿明也听出了是少华,转回家乡话说:“哦,系少华啊。我依家上紧班,唔得闲喎。下次啦,下次我请你。”


    没聊几句,便挂了线。少华过后回味,发现鸿明答非所问,又不是叫他今晚出来!怎么听都觉得是敷衍。什么时候变成陌生人了,少华不敢相信,这是由小玩到大的鸿明。


    毕业后,大学的同学分散到各个大城市,最近的书记也要两个多钟车程。少华一个人,在新的领域闯荡,时不时会感到孤独。和鸿明在粤州偶遇,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惜,两人不在一个频道,没有共振,连话题都没有。少华不明白,鸿明怎么变化那么大。或许要为生活奔波劳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吧。少华有些失落,也只能找个理由说服自己。


    约鸿明不成,心里不舒服,只能找人聊天缓一下。少华想到了书记,拨通电话。书记嘻嘻哈哈的,说话都有点大舌头。


    “喂,少华吗?今晚咁得闲嘅?”书记一开口就大声嚷嚷着,旁边还有很多人的喧闹声。


    “在哪,怎么这么吵的?”少华也跟着提高声音,生怕书记听不到。


    “在酒店,公司搞活……


    ”


    “又吃大餐吗?”少华羡慕地问道。


    “你说什么,我听不到。”书记大声问,手机里传来主持人的恭喜声和众人的尖叫声,某某人中了一台电脑……


    “我说,你们公司又出去吃大餐……”少华又提高了些声音。


    “呃……我出去听……”书记被周围的声音扰乱,只能出到走廊里,说:“现在可以了。”


    少华只好又问:“你们公司经常聚餐吗?还抽奖?”


    “嗯,一般一两个月就搞一次,活跃活跃气氛,联络感情。”


    “哦,这活动不错。一年到头在外面风餐露宿,荒山野岭,几乎成了野人,是要适当放松一下。你们公司的管理真人性化。”少华很是赞同这种企业文化。


    书记呵呵笑,打着饱嗝说:“不搞也不行啊,我们公司大龄青年很多,不搞点活动,真要娶不了老婆啊!”


    “也对,平时没怎么接触,男的一般在外面做工程,女的大多是在管理部门。搞工程的,交际面又窄,认识不了外面的女孩子……”少华工作了一年多,对搞工程的情况也了解。


    “所以说嘛,你在大学就有女朋友,真是有先见之明。”


    “呵呵,我也是随缘而已,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少华谦虚地说。


    “说起缘,你小子可真有女人缘!一个还不够,一堆女人往你身上扑!”书记羡慕地说。


    “冇咁夸张,书记又在讲大话咧。今晚饮多了吧!”


    “一啲都冇夸张。先系我嘅网友黄莉,后来又有你嘅青梅竹马建萍。已经够好了吧,点知仲有一个向岚!仲系咁靓女添,人哋想揾一个都难,你就左拥右抱都得,真系冇天理嗰。”书记越说越激动。又喝得有些醉,说话像吵架。


    少华忙纠正说:“那些都是同学情谊,我是很专一的。”


    “你小子就是桃花运特别多!长得帅也是一种资本啊。听说你又升职了?”


    “也不算什么升职,施工员而已。谁告诉你的?”


    “宣传部长啊,他消息最灵通。”书记说。


    “哦,我记得了,上个月,工地盾构机出了点问题,要换一些零件,就是从部长的公司购买的。”


    “我们的同学都是做专业对口的工作吧?”书记问道。


    “应该是吧,毕竟花了四年学习,不干本专业,怎么能甘心呢!”顿了顿,又说:“做工程虽然是苦了点,但也挺让人自豪的。特别是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工程项目上的


    时候,看到天堑变通途的时候,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呵呵,你说的很有道理。我第一次看到大桥合龙的时候,眼泪都要出了。”


    “老学究考研,以后应该是走科研的路,就没我们这种粗糙但充满男人味的经历啰。”少华又补充道。


    “我们是痛并快乐着,他可能就是平淡但安逸吧。各自的选择,开心就好……开心就好……”书记絮絮叨叨的,酒气有点上头。


    “你喝醉了吧?”


    “哎呀,今晚喝的有点杂。我们那一台干了几轮白酒。后来张总过来,又推了一杯红酒。不是我吹啊,我们宿舍酒量应该没人比得上我了。”书记自夸道。


    “那倒未必吧。宣传部长也不差。我现在也学喝酒了。不学不行。”


    “是啊,在那样的环境。上班面对的就是机械隆隆,下班又是一群大男人,除了喝酒打麻将,没有其他娱乐。”


    “我其实不想喝,吵吵闹闹,一身酒气,有的喝高了还光着膀子,十足农村的二流子!”少华很是无奈,说:“我都忘了自己是大学毕业了。社会和学校完全不同。有时……也挺羡慕老学究的,可以与书为伴,在大学这种和风细雨,人文荟萃的地方呆,是一种福气。”


    书记咂吧着嘴,说:“哎呀,给你这么一说,我都想回母校看看了!”


    “是呀,挺怀念的。在学校的时候想出社会,以为只要一上班,就能大干一场,功成名就。谁知道,喝酒这一关就难倒了我。还好,现在也能应付了。不过喝醉的感觉还是不喜欢,你也不要喝那么多。”


    “我也是被逼的。大家都喝,没理由我做缩头乌龟吧。都过去了,男人不拼,又怎能有事业呢?你说是不是。”书记说话有些模糊不清,酒气上头。


    “看来你是醉了,有比较好的女同事吗?叫她送你回去?”


    “哈哈,谢谢老兄提醒。你和建萍怎样了?”


    “年尾准备结婚。”


    “求婚了?”


    “嗯……也不算什么求婚。就是谈到了这个问题。没有买戒指什么的……”


    “那些都是形式,关键是心里有彼此。”


    “嗯嗯,你说得对。但也要买一个吧。我准备凑够钱就和她去拣。”


    “不是要保密才有惊喜的吗?”


    “我们是一起长大的,没必要搞那么多花样。选自己喜欢的,不是更好吗?”


    “也是,大家都是理科生,讲究实效……真羡慕你们…


    …祝福……”


    “谢谢,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


    和书记煲电话粥真开心,刚才约不到鸿明的低落心情一扫而光。少华发现,还是和同层次的人聊天才有话题。工作性质不同,即使由小玩到大的伙伴,也会无话可说!


    书记公司搞的聚餐活动很有意义。既联络了同事感情,又提高凝聚力。少华颇有感触,觉得可以在自己的工地上搞一下。搞聚餐需要经费,自己还没有那样的权限,只能想想算了。不过可以换另一种形式。不是少娱乐吗?搞些有意义的,又花不了什么钱的活动应该不错。少华又想到了乒乓球室,在之前的工地有提过,可是当时的管理员不当回事。现在可以作主了,应该把这个球室建起来。


    煲电话粥提到工地单身大龄青年比较多,少华的工地也有。主要是工地都在荒山野岭,一干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没机会认识女孩子。有机会的话,多点让他们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也是好的。少华越想越兴奋,在他面前仿佛已经擘画出一幅不同以往的积极向上,快乐活泼的工地景象。


    有心人事竟成,少华的善心良意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做个球室,多好的建议啊。这样,满身的劲就有地方发泄了。少华一说出口,大家就兴奋地响应,都说应该做。


    想法已经有,关键是落实。工地上的板房除了生活需要,就是存放机具,工程材料,实在腾不出房来。申请做板房,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公司肯定不会批准。问题最后又落在了钱上。一元难倒英雄好汉,少华再次体会到了钱的重要性。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不过,问题是死的,人是活的,小小问题,怎么就能困死少华这个大活人呢?那样也太小看他这个大学生了。


    做活动板房,经费不够。搭个加工场那样的简易棚也行。工场上焊工有的是,只要准备好材料,不多时就可以搭起来。


    说干就干,少华把材料准备好,晚饭后召集工人加班,几个晚上便搭了起来。场地有了,球台一摆,工人们的娱乐节目又多了一个。每天下工后,拿上球拍就能来几局,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兴致很高。


    会打的,不会打的,都可以弄几下,其乐融融。少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有了乒乓球,工人们的兴趣爱好比以前健康多了。以前晚饭后,无所事事,不多久餐厅就变麻将室,噼噼啪啪,喝酒骂娘的声音不绝于耳,搞得乌烟瘴气的。现在也很吵闹,但是快乐的笑声,和不服输的叫嚷声,是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给莽莽大山增添了不少人气。


    乒乓球是国球,随便一个人都能来两板,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人球感好,能左右调动,有的连球都接不好,分不清旋转。少华是介于两者之间,小学时打过乒乓球,还有点功底,不至于接不了球,不过也是输多赢少。输球的就得下场,在旁边等。有的不服输,爱钻牛角尖,总认为对方是运气好。球旋转强,弧线就有点飘,接不到球,便往球台上瞄,硬是要找到那粒沙子为止,阻碍了一下个上场,便有人骂他,让他快点闪开。被骂的必定是回骂,变成了打嘴仗。这时,少华又成了和事佬,隔开他们俩。这样的事情多了,很伤和气,大家打球的欲望就变低了。


    好好的一个活动,没过几天,便冷淡了下来。晚饭后又开始聚集在麻将桌旁,少数几个打球的,也打得无声无息,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热闹劲。乒乓球毕竟是属于个人对抗的运动,输赢都是自己的,经常输的,确实很伤元气。少华本人也不太喜欢,最大的原因也是输了不爽。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少华也不能逼着大家都去打乒乓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三分钟的热度,早知道是这样,就不必花那么多的工夫做这个球棚了。日子又回到了从前,打麻将的依然噼里啪啦,喝酒的也喝得热火朝天。唯一有一点好处,少华不想喝的话,就有了理由——打乒乓球。


    能坚持的,都是有一定功底的。少华发现,一个叫小鹏的小伙子打得不错,发的球很转。另一个握横拍的,有一板正手拉球,速度虽然慢,上台后却很飘。技不如人,只能向他们学习。少华很谦虚地问他们打球的诀窍。见施工员要学,两位后生受宠若惊,不敢有所隐瞒,倾馕相教。听了两位师傅的真传,少华才知自己之前打的是什么球,赢是有赢的道理的。


    得窥门径,才知魅力。少华按照两位师傅的教导,技术有了进步,打起来就不再那么盲目。知道球是怎么输的,赢又赢在哪里,一清二楚,越打越有趣,虽然还是输多赢少,但感受完全不同。


    乒乓球易学难精,饶是少华这种灵活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立杆见影,进步神速。不过打一般的人,已经没有问题。这完全得益于他由中学到大学都喜欢打篮球,身体协调性好,步伐也灵活。慢慢的,少华喜欢上了打乒乓球。原来乒乓球的乐趣一点不打打篮球少。虽然没有打篮球那么畅快淋漓,热力四射,但它千变万化,斗智斗勇,也是很有趣。关键是,乒乓球需要的场地不大,随时随地都能打,篮球就不行,工地没这样的条件。


    有了兴趣,就喜欢钻研。没事的时候,便上网搜


    乒乓球的教学视频看,才知道之前工友接不到对面拉过来的球是高吊弧圈,还以为是台上泥沙搞的鬼!知道真相,才知道,知识的匮乏,会使人愚昧。隔行如隔山,任何人都有可能犯幼稚的错误,只要你不够专业,不够谦虚,自以为是,往往认知就会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通过自己学习乒乓球的感受,少华明白了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准备把自己学习乒乓球的经验传受给其他工人,让他们领略乒乓球的魅力,也喜欢上乒乓球。首先,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高吊弧圈。哈哈,少华激动得笑了起来……


    喜欢九十年代后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