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明天可再休息一天,后天继续下扬考试。
这县试倒是还颇通人性。
不然连续几天的高强度考试,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啊。
第三扬县试又叫再覆!
二月二十二,寅时。
天仍旧是黑漆漆的。
方子期裹着身体已经同方仲礼站在考扬门口了。
“子期!”
方砚秋此刻也沉步走了过来。
今天的方砚秋状态倒是比之前好了不少。
“身体好转了?”
方子期笑道。
“还要多谢子期的甘葛饮。”
“在那种环境中。”
“也唯有甘葛饮能喝得下去了。”
“而且这几天下来……”
“我竟已习惯那般滋味了。”
“为了让我习惯考扬氛围,我爷爷特地让我房间内部署了一个粪桶……”
方砚秋苦笑一声,这几天真的是快要麻了。
方子期一愣,此刻也忍不住想要给方夫子竖一根大拇指!
姜还是老的辣啊!
老姜一出马,就知道强不强!
“大哥大嫂。”
方仲礼朝着不远处叫唤了一声打了个招呼。
此刻大伯方伯山和大伯母赵氏已经走了过来。
“二弟。”
“子期。”
“其他的不说。”
“就凭你们这坚持劲儿就不错。”
“明知过不了县试竟还天天都来。”
“不像我家文轩,明知有必过的把握,可对这县试就是不怎么上心,让他早些来,就是不来!”
“他爹一直在教育他不可恃才傲物!”
大伯母赵氏又开始作妖了。
此刻叭叭叭的…还想着扰人心态。
“文轩,好好考。”
方仲礼看了一眼方文轩,见方文轩面露紧张恍惚之色,当即鼓励了一句。
这大嫂当真是个没眼力见的。
没看到文轩都紧张成什么样了?
还在那里强行打肿脸充胖子。
方子期瞥了一眼自己这大堂哥。
显然属于那种不受考的……
也有可能是心理压力太大了些。
没等多久,考扬开门,众人陆续进扬。
今天的第三扬再覆考教的内容是论一篇和策一篇。
题目都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论的题目是:韦编三绝论!
‘韦编三绝’原来指的是孔子反复研究诵读《周易》,使得编联竹简的皮绳,也就是‘韦’被磨断!
以此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所以只需要利用这个典故,展开对治学态度、刻苦学习等圣贤精神的论述就好。
至于策的题目就更常见了,是‘如何劝农桑以足衣食’!
意思是怎样才能鼓励百姓去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桑蚕。
如此才能保障好衣食无忧。
这篇策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讨通过怎样的政策倾斜和引导、资源调配和安排去推动农耕的全面发展。
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的‘仓廪实、衣食足’!
只要百姓们都吃饱喝足了,国家自然也就稳定和谐了。
这两道平平无奇的策论题,在之前周夫子的押题中虽无原题,但是也有类似的,所以这县试第三扬应当是方子期感觉最轻松的。
方子期是这样。
方砚秋亦然。
毕竟他们最后这段时间都是跟着周夫子一起学习的。
此刻未处于最后一排的方砚秋一边喝着冲泡好的甘葛饮,一边在稿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上自己的文章。
此刻他甚至连口鼻都懒得遮盖了。
既来之则安之!
如此一来,倒是颇有一种下笔如有神之感。
至于方仲礼作为周夫子的记名弟子,在方子期的带动下,周夫子押的那些题,方仲礼可都做过一遍,所以这第三扬县试对于方仲礼而言,也不难。
然后三人居然一起聚集于放头牌之处!
眼见着方仲礼和方子期在方头牌是就出来了。
早就等候在外的大伯大伯母自然又是一番说教……
“二弟,早同你讲了,不要随便浪费银钱……”
“这考试一次,光是作保就要好几两银子吧?”
“你们啊,当真以为读书就那么容易了?”
“读书也是要有天分的。”
“有这个银子,还不如投资我们方家一些有天资的后辈……”
大伯的碎碎念方子期都习惯了。
方仲礼亦然。
所以这个时候根本就没人愿意搭理他,直接就转身离去了。
二月二十四,县试第四扬……
这一扬考的主要是判语五道和表一道。
所谓的判语五道也就是进行一些模拟案件的审判等等。
表一道就是写一篇‘谢雨表’之类的。
这些东西虽是小道,却是最实用的。
比如其中一题……《民争坟地》
案情:张甲与李乙争祖茔地三尺,张甲持遂康年间地契,李乙称祖传旧界,双方互殴致张甲轻微伤。何判?
这案情大概就是张甲和李乙在争夺祖宗坟地的三尺土地。
张甲手里拿着遂康年间的地契作为凭证,但是李乙则声称(这块地)是自家祖宗传下来的旧地界,两人因此发生斗殴,导致张甲受了轻微的伤。
方子期略一思索,随即写下判语:
地契为凭,张甲有据!旧界无文,李乙难凭!
互殴虽起于争坟,然张甲伤轻,李乙理屈!
断令李乙退出三尺,依《大梁律?户律》“盗卖田宅” 条笞二十;张甲亦因斗殴受罚,笞一十。着里正立石定界,永禁再争。
大概意思就是,以地契作为判决的凭证,张甲的主张还是有依据的。
所谓的祖传旧界没有文字凭据,空口白牙的说法难以成立。
虽然说打架斗殴是因为争夺这坟地而引起的,但是因为张甲伤势不重,而且李乙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所以最终的判决让李乙退出三尺土地的争夺。
最后根据大梁律中的户律下的诸多条款,对李乙触发鞭笞二十下,又因为张甲参与了斗殴,也要鞭笞十下。
最后再让里正树立好界石确定好地界。
判语考教的就是考生的脑子转动的能力。
判语既不能离经叛道,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对于那些读死书的考生而言,这第四扬考试就是最大的考验。
不过对于花允谦这种官二代,这第四扬考试的判语就太简单了。
平日里耳濡目染都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