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6章 无声的重量

作者:赵三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我惊讶道:“主任,她真是…”


    “八九不离十。”陈主任转过身,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王总说的‘特殊部门’,就是他们。


    张薇,安全审计是幌子,她是冲‘影子’来的。”


    “那王海…”我下意识开口。


    “这正是关键!”陈主任几步走回桌边,“她刚才句句都在点你!‘异常情况’、‘未经授权访问’、‘保留证据’…”


    “还有最后那个‘影子’!小孙,她是在评估你,也在给你机会,一个把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的机会!”


    那个“审计员”平静外表下锐利的审视,那些看似流程化却刀刀见真章的问题,此刻都有了答案。


    她不是来查流程的,她是来抓耗子的猎人。而我,是那个无意中撞见了耗子洞的人。


    “现在怎么做?”我强迫自己冷静。


    “等,她会来找我们。记住王总的话,也记住你自己说的,‘只讲事实,严守秘密’。但对她,是‘只讲事实’的时候了。”


    等待的时间像被拉长的橡皮筋。下午的工作变得心不在焉,处理着日常的协调邮件,眼睛却总瞟向门口。


    技术支援中心的办公室比平时更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但空气里若有若无的有一根无形的弦。


    临近下班,电话响了。是王总秘书小李。


    “孙琳,张薇同志在3号小会议室,请你过去一趟。现在。”


    来了。


    我深吸一口气,看向正从办公室往外走的陈主任。他点点头,眼神里是无声的嘱托。


    3号小会议室里,只有张薇一个人。桌上没有审计资料,只有她的平板电脑和一个打开的笔记本。


    她显得格外肃穆,下午那种职业化的平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


    “孙琳同志,请坐。”她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声音平稳。


    我坐下,心里有些忐忑。


    张薇没有绕弯子,开门见山:“下午的初步沟通很有价值。但有些情况,需要更深入地了解。”


    她直视着我的眼睛,目光像能穿透人心,“孙琳同志,我重新自我介绍一下。”


    “张薇,国家安全机关侦查员。我的任务,是调查针对江城北峰航空近期出现的相关国家安全威胁。”


    尽管早有猜测,亲耳听到“国家安全机关侦查员”这几个字,还是像一记重锤敲在心口。


    “现在。”张薇的评价给我带来一股无形的压力。


    “把你发现异常数据、调查旧机房、以及…你那个老同学王海的所有情况,事无巨细,再跟我讲一遍。”


    “不要有任何主观判断,只要事实、时间、地点、人物。”


    命令般的语气,清晰而强硬。


    所有的紧张在这一刻奇异地沉淀下来。我知道该做什么。


    王总、陈主任的叮嘱,都指向这一刻。


    “明白。”我开口,“一切从2017年9月15号开始说起。”


    我剥离所有情绪,口吻有如汇报一份异常清晰的技术报告。


    “当天下午3点27分,我在例行巡检内部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库日志时,发现一个非标准时间戳的数据包标记,指向服务器集群中的一个非活跃分区。”


    “该分区在系统记录中显示为‘西翼旧机房备份(2015年归档)’,但实际物理位置已于2016年废弃。”


    “该标记出现的时间,与系统常规维护窗口不符,且无任何关联操作记录。”


    张薇的手指在平板屏幕上快速滑动,调出系统地图和日志模板,对照着我的话,眼神锐利如鹰。


    “继续。具体时间点,操作节点。”


    “期间无关联用户登录或操作记录。系统防火墙未报告异常入侵。”


    “很好。然后?”


    “我将此异常标记为优先级2潜在风险,写入《日常巡检异常报告(第20170915号)》,于当天下午17点05分提交直属上级陈国强主任。”


    “陈主任的反馈是?”


    “陈主任指示:保持观察,记录任何后续异常。同时,他要求我追溯与该废弃分区相关的所有历史操作记录和物理访问记录。”


    张薇点头,示意我继续。


    “接下来是物理访问调查。我查阅了保卫科存档的钥匙领用登记簿,重点排查2015年至2017年间,涉及西翼旧机房的记录。”


    那些触目惊心的记录浮现在我眼前,“在2016年3月12日的记录中,发现一条异常。”


    “领用人署名‘王振华’,职务栏填写‘例行安全巡查’。但核对人事档案及当时排班表,此人‘王振华’为临时工性质,且并无‘例行设备巡查’权限的领用理由。”


    “这个‘王振华’,你有线索吗?”张薇追问。


    “没有直接线索。但在后续交叉比对其他年份记录时,发现类似签名和理由的临时性钥匙领用记录,共涉及四个不同日期,时间均在非正常工作时间,且领用人信息均无法核实。我已将可疑记录复印件编号为A1至A4,提交陈主任。”


    “好的,下面你讲一下你上报过的王海。”张薇的问题精准地切回核心。


    “2016年9月底,我收到大学同学王海的微信好友申请。我们毕业后,从未联系。他自称在南方做‘进出口设备贸易’,说刚好到江城出差,想叙旧。”


    “见面情况?”


    “第一次见面在2015年9月30日晚,市中心‘江城春天’餐厅。他询问我的工作情况,语气很随意。”


    “但当我提到工作涉密,不便多聊时,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追问‘是不是像网上说的那种高精尖单位’、‘待遇是不是特别保密所以特别好’.”


    “并暗示他有‘门路’能帮我介绍‘轻松又赚钱’的外企工作,甚至说可以‘合作’,提供一些‘不敏感’的行业动态信息,回报丰厚。”


    “我当即拒绝,并明确告知其行为已接近刺探国家秘密。他立刻改口,说开玩笑。”


    “之后还有接触?”


    “有。他隔三差五发微信,分享一些财经、科技类新闻链接,内容常涉及敏感领域技术封锁、供应链风险等话题。”


    “2016年6月10日,他再次电话联系我,说有个‘大项目’想咨询我意见。”


    “我以工作忙为由拒绝。同年12月25日,王海以送礼物为名将间谍装置以快递的形式送至公司。这也正是我上报王海可疑的原因。”


    “上级指示按兵不动,继续观察王海的深层用意。今年4月15日,我在江城百货大楼购物过程中遇到王海,他再次试探,被我含糊过去了。”


    “今年6月8日,‘静语’咖啡厅,王海再次以合作以及贿赂我为名,企图获取公司重要机密信息。当即我向陈主任进行了汇报。”


    “在上级的指挥下,为探究王海以及他背后人员的用意。在上级授权的情况下我假意被王海‘打动’,今年7月8日,临市“锦绣江南”餐厅,我将一份伪装过的指向信息传递给王海。此次过程均向上级进行了如实的书面汇报。”


    “最后一次联系是今年7月10日,他表示对我提供给他的信息相当有作用,表示希望更深层次的了解,至今再未联系。”


    我一口气说完,张薇一直低着头记录,直到我停下,她才抬起头。她的眼神不再是审视,而是某种确认。


    “孙琳同志。”她合上笔记本,“你提供的这些情况,非常重要。”


    “尤其是你面对王海时的警惕和拒绝,以及及时上报发现的所有异常,做得非常专业,也非常关键。”


    “‘王振华’…王海…”她低声念着这两个名字。


    “一个藏在过去的幽灵,一个披着同学外衣的试探…孙琳,你看到的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条线。”


    “是试图突破我们安全防线的背后势力。”


    她目光再次落在我身上,带着一种信任和更沉重的嘱托。


    “你无意中站在了这条线上。今天,你选择了坦诚。”


    “这很好。”她语气更加严肃,“但你要明白,从你接触到这些异常的那一刻起,从你引起‘影子’注意的那一刻起,你已经不是旁观者了。”


    她拿起平板,“接下来,我需要你继续做好本职工作。”


    “但记住,任何与王海相关的信息,哪怕是看似无关的问候,任何新的异常,无论多微小,第一时间,直接报告给我。”


    她递给我一张只印着一个加密邮箱地址和紧急联系号码的卡片,“这个渠道,只用于这件事。明白吗?”


    我接过那卡片,这不再是普通的工作联系,这是一条通向无声战场的单线。


    “明白,张薇同志。”


    “保持警惕,保持冷静。”她最后看着我,眼神里有期许,也有不容退缩的坚决。


    “‘影子’还在暗处。我们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记住,你是北峰的一员,也是守护国家安全的一道防线。”


    张薇的身份揭开了,但眼前的迷雾却仿佛更深,那无形的重量,真实地压在了肩头。


    我知道,有些东西,从这一刻起,彻底不同了。真正的挑战,就在前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