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7章 天下为公

作者:切菜切一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然……”


    “实行了几千年帝制,国家一时没了皇帝,肯定需要新的制度来治国。”


    “孙中山先生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为这个国家的重建,设计了清晰的三个步骤。”


    “军政、训政、宪政!”


    “第一步,军政。”


    “就是以革命军的力量,扫除一切障碍。推翻旧的、腐朽的满清王朝。先用武力,为这个国家打下一片干净的土地。”


    苏铭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训政!”


    “孙中山先生很清楚,一群当了几百年奴隶,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是不可能立刻就学会如何当国家的主人的。”


    “直接把权力交到他们手上,那不是民主,那是灾难。”


    “所以,在军政之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训政’时期。”


    “在这个阶段,由政府来扮演一个‘老师’和‘家长’的角色。”


    “政府要做的,不是去统治百姓,而是去‘教导’百姓。”


    “教他们识字,教他们读书,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什么是国家。”


    “要大力兴办教育,扫除文盲,开启民智!”


    “同时,要帮助百姓在地方上,一步步实行自治。”


    “从一个村,一个县开始,让他们自己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家乡,选举自己的代表,处理公共事务。”


    苏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个过程,就像是教一个孩子学走路。”


    “政府要扶着他,领着他,保护他,直到他能自己稳稳地站起来,跑起来为止!”


    “训政的含金量,就在于此!”


    “它承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它也正视了人民当下的孱弱与蒙昧。”


    “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具体、可行,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伟大方案!”


    “只有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公民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才能真正拿起‘主人’的权柄。”


    “这,才是让人民当家做主,最坚实的基础!”


    苏铭顿了顿,喘口气继续道:


    “第三步,宪政。”


    “当训政完成,人民已经具备了当家做主的能力,这个国家就要进入宪政时期。”


    “国家将颁布宪法,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有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遵守。”


    “然后,由人民选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国会,成立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到那时,‘天下为公’的理想,才算真正实现。”


    【训政这一条,表明孙是真的想让“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说空口白话。】


    【他点了一盏灯,虽然在当时不是最亮的,但却是第一盏灯。】


    【如果史书上,中国近代史只能留下两个名字,毫无疑问是孙先生和教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先生千古!精神永存!】


    ……


    苏铭的声音,清晰地回响在每一个时空。


    这石破天惊的三步走,像是一套匪夷所思的组合拳,将所有帝王都打懵了。


    军政,他们懂。


    不就是打江山吗!


    宪政,他们大概能猜到。


    不就是立规矩吗!


    可这“训政”,闻所未闻。


    一个造反头子,不图统治,不图享乐。


    竟要俯下身子,像个教书先生一样,去教化万民。


    这怎么可能?!


    这图什么?!


    ……


    大秦,咸阳宫。


    “军政、训政、宪政……”


    听完这些的嬴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就连旁边的公子扶苏,也处在震撼之中,内心不能平静。


    教化万民,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也旨在教化。


    但他教化的对象是诸侯、士大夫。


    希望通过对上位者的 “德政” 带动社会秩序。


    而对民众的 “教化” 则以 “道德灌输” 为主,强调 “孝悌”“忠信” 等服从性道德,而非知识或权利启蒙。


    但孙中山不同,他的教化对象似乎全体民众。


    这简直闻所未闻!


    良久,嬴政缓缓转过身。


    目光落在了一旁神情复杂的扶苏身上。


    “扶苏,你可知道……”


    “此人要做的事,比朕当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还要难上万倍。”


    扶苏闻言,猛地抬起头。


    只听嬴政继续说道:


    “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尚且阻力重重。”


    “而他做的,不是统一,而是比统一更难的教化。”


    “教化的是万民,是人心,是思想。”


    “这条路上,他的敌人有很多,甚至就连他想要教化的万民,都会成为他的敌人之一。”


    嬴政的眼中,闪过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忌惮。


    “但这条路若是走得通,他便是开创万世之功业。”


    “若是走不通……”


    “那便是万劫不复!”


    ……


    大明,奉天殿。


    “开启民智……教百姓识字……”


    朱元璋喃喃自语,神情复杂到了极点。


    他想起了自己登基后,立刻在全国广设学堂。


    要求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前不久他还下令天下建立社学,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以推进乡村官学建设。


    这个孙中山……和他想的,竟有几分相似。


    可他的目的是让百姓都听话,以及培养、选拔人才,为他所用。


    可这孙中山,却是要让百姓自己当家做主。


    难怪这姓孙的不想当皇帝,感情他是想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各个都当皇帝。


    疯子,彻头彻尾的疯子!


    朱元璋面部抽搐了几下,心想。


    ……


    苏铭看着弹幕,心中感慨万千。


    “孙先生的影响力,遍布我们如今的整个国家。”


    “时至今日,我们华夏的每一座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一条路,叫‘中山路’。”


    “有无数的广场,叫‘中山广场’。”


    “在很多地方的中心,都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供后人瞻仰。”


    苏铭的声音顿了顿,将镜头缓缓对准了博爱坊上的牌匾。


    “这两个字,是孙中山先生生前亲笔书写的。”


    “因为这两个字,南京也常被称为‘博爱之都’。”


    苏铭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


    “要理解这两个字,就要知道,孙先生如果当初不选择革命,他会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


    “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繁荣发展,孙中山耳濡目染。”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同年前往香港读书,学习的是西医。”


    苏铭顿了顿,感慨道:


    “在那个年代,学医的他完全可以在毕业后,当医生,娶几房太太,买几处豪宅,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人上人,富足一生。”


    “但他没有。”


    “他放弃了这一切,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投身到了九死一生的革命事业之中。”


    “为的,就是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里所有受苦受难的同胞。”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这话是鲁迅说的。】


    【用在这里也挺合适。】


    【历朝历代,造反的人很多都是为了自己,只有他是为了天下百姓。】


    【那不叫造反,那叫革命!】


    ……


    苏铭继续介绍道:


    “大家看这座牌坊,顶上是蓝色的琉璃瓦,柱子是白色的花岗岩。”


    “这象征的,就是‘青天白日’。”


    穿过牌坊,是一条长长的墓道。


    墓道两侧,栽种着一行行苍翠挺拔的雪松,四季常青,庄严肃穆。


    “这些雪松,象征着先生的精神,万古长青。”


    “而且,我们国家的第一部《森林法》,就是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颁布的。”


    “为了纪念他,后人将他逝世的那一天,定为了我们国家的植树节。”


    【原来植树节是这么来的啊……】


    【活了三十年才知道,惭愧。】


    【抓住几条九漏鱼。】


    走过长长的墓道,前方,是中山陵真正的陵门。


    三道拱门之上,是四个遒劲有力的篆书大字。


    天——下——为——公!


    苏铭将镜头对准了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历朝历代,打着为国为民旗号造反的人,数不胜数。”


    “可他们成功之后,无一例外,都坐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将天下,变成了自己一家的私产。”


    “只有孙中山先生。”


    “他革命,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他是为了,让这天底下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堂堂正正,有尊严地活着。”


    “他是为了,终结这个循环了几千年的轮回。”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