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1章 太子殿下,没钱了啊!

作者:爱吃糖果巧克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卖爆了!殿下,卖爆了啊!”


    李承乾正打着哈欠,被窝里还暖烘烘的,就被一声兴奋的尖叫给吵醒了。


    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只见一个小太监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手里高举着一沓账本,脸上的表情像是中了五百万贯大奖。


    “什么玩意儿卖爆了?”李承乾没好气地问道。他昨晚研究一种新的夜光鱼漂,折腾到半夜,现在困得要死。


    “书!殿下!是咱们活字署印的书!”小太监激动得语无伦次,“自从房相和杜相推行了那个‘新书评议会’,咱们的‘百家文库’系列,第一批十种书,昨天在东西两市的书坊一上架,一个时辰不到,就被抢光了!三万册啊!全没了!”


    李承乾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他那个“让他们自己吵去”的计划,居然还带来了这种副作用?


    “尤其是那本《新解及十二路将领辩驳集》,就因为卫国公和英国公在评议会上为了一个阵法的理解吵了起来,文章贴出去后,长安城的勋贵子弟都快打起来了,这本书卖得最贵,也卖得最快!”


    “还有那本孔祭酒主编的《声律启蒙》,因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好多百姓买了给自家孩子当开蒙读物!连带着,国子监的几位博士为了争论哪个韵脚更合适而写的评议文章,都成了热门话题!”


    “殿下,您真是神了!您这一招,不仅让那些学者们打了鸡血一样写东西,还让全长安的百姓都跟着看热闹!现在书坊门口每天都围着一堆人,就等着看今天又有什么新书,又有什么新辩论呢!听说赌坊都开了盘口,赌卫国公和英国公谁先认输!”


    李承乾听得一个头两个大。


    事情的发展,似乎又一次偏离了他的剧本。他只是想让他们内卷,没想过还带动了GDP。


    “行了行了,知道了,下去吧。”他挥挥手,把小太监赶了出去,准备继续蒙头大睡。


    然而,他清净的日子,到此为止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承乾被迫接受了一系列他完全不想知道的“好消息”。


    “殿下!造纸坊告急!全大唐的麻、楮皮、藤条都快被咱们买光了!工部尚书问,能不能试试用竹子造纸?”


    “殿下!制墨坊告急!松烟都快把山烧秃了!少府监问,能不能改用桐油或者石油来制墨?”


    “殿下!活字署的工匠不够用了!新招来的人手艺不精,刻的字歪歪扭扭,校阅部的老先生们快气疯了!孔祭酒问,能不能成立一个‘皇家技工学堂’,专门培养工匠?”


    “殿下!钱!钱不够了啊!”


    最后这个消息,是户部尚书戴胄,哭丧着脸,堵在李承乾的寝宫门口,亲自带来的。


    “殿下,我的太子爷!”戴胄一把鼻涕一把泪,抱着李承乾的大腿就不撒手,“您那个弘文馆和活字署,就是一个无底洞啊!短短一个月,花出去的钱,都快赶上去年北伐突厥的军费了!”


    “国库……国库真的要被您掏空了啊!陛下说了,这事是您搞出来的,让您自己想办法解决!您要是再不想办法弄钱,臣……臣就只能吊死在您东宫的大梁上了!”


    李承乾看着脚下这位以铁面无私著称的户部尚书,此刻毫无形象地撒泼打滚,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我他妈……我只是想钓个鱼啊!


    怎么就快把一个帝国给搞破产了?


    他被戴胄和一群户部的官员,半绑架似的“请”到了活字署的账房。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账本,看着上面那一笔笔触目惊心的开支,李承乾的血压“蹭蹭”往上涨。


    买原材料要钱,建工坊要钱,给工匠发薪水要钱,给学者发润笔费也要钱……这哪里是印书,这分明是在烧钱!


    而收入呢?虽然书卖得很好,但为了“教化万民”,李承乾当初随口定下了一个极低的价格,堪称“良心价”。卖书的钱,连买纸的成本都不够。


    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初创公司烧钱圈用户的模式。可惜,大唐没有风险投资。


    “殿下,您看……”戴胄眼巴巴地看着他,身后一群账房先生也都停下了算盘,整个房间里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他,仿佛他是唯一的救世主。


    李承乾烦躁地在房间里踱步。


    找他爹要钱?李世民已经把话撂那了,摆明了也是甩锅。


    加税?魏征能用口水把他淹死。


    让书涨价?孔颖达那帮老夫子估计会觉得他“与民争利,辱没斯文”,然后集体辞职。


    怎么办?


    李承乾的脑海里,闪过了前世看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


    他停下脚步,拿起一本账册,指着上面的一笔支出,问道:“这是什么?《关中农桑要术》首印五千册,耗费一千三百贯?”


    “是啊殿下,”一个主簿赶紧回答,“这本书讲的是最新的耕种和养蚕技术,好多关中地主都派人来打听,就盼着早点印出来呢!”


    “地主?”李承乾眼睛一亮,“他们很有钱,对吧?”


    “那是自然,关中之地,寸土寸金……”


    “那他们盼着这书,是不是因为书里的技术能让他们赚更多的钱?”


    “理应如此。”


    “那凭什么要国库出钱,印了书让他们去发财?”李承乾一拍桌子。


    所有人都愣住了。


    戴胄弱弱地问:“殿下,您的意思是……”


    “谁受益,谁出钱!”李承乾斩钉截铁地说道,“传话出去,就说这本《关中农桑要术》,因为技术太过先进,朝廷经费紧张,暂缓印刷。”


    “啊?”众人大惊失色,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但是,”李承乾话锋一转,露出了一个奸商般的微笑,“如果有‘有识之士’,愿意‘襄助教化,共襄盛举’,捐一笔钱来助印此书,那么,这本书就可以立刻,马上,加急印刷!而且,我们可以在书的扉页,用最大的字号写上——‘本书由长安万年县李家庄李员外独家赞助刊印’!”


    “赞……赞助?”戴胄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有些发懵。


    “对!就是赞助!”李承乾越说越起劲,“你想想,李员外花了钱,得了名声,全关中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官府知道了,是不是也得高看他一眼?他还第一时间拿到了最新的技术,赚了更多的钱。这叫什么?这叫名利双收!”


    戴胄的眼睛,一点一点地亮了起来。他那颗掌管钱袋子的心,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活络起来。


    “这……这法子……妙啊!”


    “这还只是其一!”李承乾又拿起另一本账册,“这本,《大唐西域行记》,讲西域风土人情的,谁最爱看?”


    “自然是那些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贾胡人。”


    “那他们是不是也很有钱?”


    “富可敌国者,不在少数。”


    “那就告诉他们,”李承乾说道,“这本书的最新修订版,会附上一张最精准的,标明了水源和驿站的《丝路堪舆图》。想要吗?拿钱来‘预购’!预购的人多了,凑够了印刷成本,咱们就印!凑不够,那就等个三年五载再说。”


    “预……预购?”戴胄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还有!”李承探彻底放飞了自我,“哪些书卖得最好?《声律启蒙》?《百家姓》?这种百姓爱看的,需求量大的,咱们就多印!用这些畅销书赚来的钱,去补贴那些虽然重要,但是没什么人买的学术著作。这叫‘以畅养滞’!”


    “还有,咱们活字署的技术,是不是最好的?咱们可以接活啊!哪个寺庙要印佛经?哪个道观要印道藏?哪个大户人家要给自己修家谱?都可以!只要给钱,咱们提供全大唐最清晰,最精美,最高效的‘私人订制’印刷服务!价格嘛,自然要比他们自己找人抄贵那么一点点,但是快啊!有面子啊!”


    赞助刊印、众筹预售、畅销书盈利补贴、私人订制服务……


    李承乾一口气抛出了四五个后世烂大街的商业模式,每一个,都像一道闪电,劈在了戴胄和户部官员们的天灵盖上。


    他们呆呆地看着太子殿下,仿佛在看一个浑身散发着铜钱光芒的财神爷。


    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赚!


    原来,教化万民的千秋功业,和赚钱,一点都不冲突!甚至可以相辅相成!


    戴胄激动得浑身发抖,他“扑通”一声又跪下了,这次不是哭穷,而是崇拜。


    “殿下!您……您不仅是圣贤,您还是……点石成金的活财神啊!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办!保证三个月内,让活字署不但不再花国库一文钱,还能给国库上缴利润!”


    看着戴胄带着一群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去,李承乾长长地松了口气。


    总算,又把这个锅甩出去了。


    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心情愉快地走出了账房。


    阳光正好,鱼儿正肥。


    他心想,这一次,总该没人来打扰我了吧?我这个商业帝国,应该可以自己运转,自我造血,然后离我远远的了吧?


    他不知道的是,当李世民听完戴胄兴奋的汇报后,在甘露殿里,一个人,沉默了良久。


    他看着窗外东宫的方向,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文能开创学派,武能退敌千里。


    政能创分司之制,术能用阳谋之策。


    现在,他连经商理财之道,都已臻化境,能将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变成一个下金蛋的母鸡。


    这样的太子,古往今来,可曾有过?


    “承乾我儿……”李世民喃喃自语,眼眶竟有些湿润,“为父……还有什么可以教你的?这大唐的江山,除了你,还有谁配来坐?”


    他心中的某个念头,在这一刻,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而刚刚回到鱼塘边的李承乾,忽然没来由地打了个冷颤。


    他总觉得,自己好像离“被逼登基”的凄惨结局,又近了一大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