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5章 掐指一算,误差竟然这么小

作者:朔羽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高速风洞实验中心。


    六代机深灰色的流线型机体在模拟超过4马赫的磅礴气动激波中剧烈震颤,刺耳的金属异响透过消音隔层隐隐传来。


    主屏幕上代表机翼表面压力分布的彩色云图剧烈翻滚跳跃,其中靠近机头与机翼结合部的一个区域呈现出极其刺目的深红色警告。


    相应的数据流中,温度梯度、局部激波频率、结构应变的数值正在疯狂飙升逼近极限红线!


    “颤振临界点逼近!压力数据严重耦合畸变!2号传感器组信号丢失!请求中止试验!”


    控制台前,一名工程师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脸色煞白,嘶吼道,手指一边还悬在红色的紧急中止按钮上方。


    此时,程启院士和袁正德副总师并肩站在正中央的观察台前方,两张紧绷的老脸上是化不开的阴郁和焦急。


    这已经是第五次极限推边测试,这个看似无解的压力耦合畸变点和由此引发的机体结构性颤振瓶颈,像一个跗骨之蛆,死死拖住六代机迈向更高马赫数的脚步!


    所有尝试过的主被动气流控制方案,包括最新的等离子体射流扰流技术,效果都微乎其微!


    想着,程启眼睛布满血丝,再次望向那站在模型旁,手指轻轻划过深灰色外壳表面的陈默恳求道:


    “陈老师!您上次提及的流场主动控制逻辑,我和老袁反复揣摩了很久。”


    “您说的,‘在气动激波峰值区预设多频微扰阵列’的想法确实精妙,但无论是微型作动器布置精度、响应时间,还是能量供给与散热……我们都……”


    话音未落,站在模型旁的陈默忽然收回了轻抚的手指,打断了程启。


    他深邃的目光古井无波,直接刺入了物质本身最为精微的层面,洞察道:


    “程老,袁工,问题的确在激波,但根源或许比作动频率更深一层。”


    说着,他微微侧身,手指虚点在环形观测窗外,那风洞中激波剧烈冲击的机体部位对应的位置,继续解释道:


    “真正的瓶颈,恐怕在于光子晶格层与基底蒙皮间的应力传导断层。你们尝试预设的扰流频点,本质是想人为制造‘声学海绵体’,吸收震荡能量。但……”


    陈默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些因他话语而更加焦躁的数据流,接着解释:


    “数据流显示的热流载荷反常尖峰,和我们在模拟推演中观察到的‘电子-声子反常散射增强区’高度吻合。”


    “这意味着,结构高频震动引发的热能没有顺利耗散或传导开,而是在最脆弱的点形成局域化热点,也就是那个失控压力畸变点的热起源。”


    说着,他指向一块激波峰值点的温度异常飙升的动态温度热成像分区图,说道:


    “光子晶体本身的频率选择性和其基底蒙皮的膨胀系数梯度设计出现了‘相位冲突’。”


    “高温下晶格热运动放大,原本精密设计的光子带隙特性被局部扰动甚至湮灭,不仅没能消散震荡能量,反而因为局部‘塞车’,形成了一个异常高效的声子能量转换器。


    “震荡能高效转热,热又激化更多的晶格非谐震荡放大局部应变……恶性循环。”


    他的这个剖析,如同精准的解剖刀,将耦合现象最深层的物理机制毫无遗漏地点了出来。


    听见这番解释,程启和袁正德如遭雷击,眼中瞬间爆发出骇然精光!


    这……


    这似乎真是这样!


    原本在设计六代机之初,他们就考虑过这种问题。


    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太过微小,几乎算是无关紧要。


    所以就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听完对方的解释,他们才明白过来。


    大量微不可察的细节,集合在一起,竟然能形成如此恐怖的恶性循环。


    难怪这边的漏洞一直无从进展!


    就在二人思考之际。


    陈默转过身,手指精确无比地点向控制台上一处被无数工程师反复审视、却被视为常规噪声而被滤波器平滑掉的一组极其微弱的振动频率数据流,继续说道:


    “这里。”


    “不是噪声,是光子晶格层在巨大冲击下发生的亚结构呼吸共振信号。它的基频异常提升,与传统声振模型预测相比,偏移了约……”


    说着,陈默低头掐了一下手指,随后抬头说道:


    “11.4千兆赫兹。”


    一个无比清晰的数字吐出,听得二人心下一惊。


    这陈老师,如此复杂的计算量,竟然一掐手指就算出来了?


    这数据到底是真是假?


    想到这儿,程启瞬间看向旁边的数据监测主控,眼神示意对方调取数据。


    那名主控工程师立刻领会,手指如飞,很快便放大并处理那条原本被忽略的信号。


    片刻后,现场提取频率谱分析结果……


    11.37千兆赫兹!


    与陈默瞬间判断的结果误差仅在理论极限之内!


    这项结果一出,控制室内一片死寂。


    众工程师们,连同程启二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个被标注出来的峰值,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种级别的微结构共振频率偏移都能被他瞬间从干扰中精准抓出?


    这还是正常人类吗?


    别说是心算了,就算是拿现在龙科院的高精尖设备来计算,恐怕都没那么简单!


    这陈老师,竟然仅仅掐指一算,算出来的误差,就小到这种地步?


    这得是多专业啊!


    震惊之余,袁正德常年绷直的军人身躯前倾,下意识地追问道:


    “光……光子晶格层?陈老师是说……热防护层下的雷达隐身超构蒙皮与它的支撑骨架层?”


    说着,他立即联想到那复杂的多层结构——


    最里层是碳纤维编织骨架,其上以原子层沉积技术构建主动相控阵雷达天线阵列,再铺一层雷达吸波超构材料。


    最外层才是用于对抗气动加热和红外隐身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光子晶体拓扑结构。


    层与层之间由高精度微支架和应力协调胶体连接,每一个界面都是摩擦与应力传导的战场。


    就在他思考之际。


    陈默清晰的声音再度缓缓传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