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3章 这里似乎有条暗纹?(求票)

作者:朔羽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龙科院会议室。


    闻言,程启和袁正德对视一眼。


    袁正德原本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犹豫。


    高速风洞中心是高度保密区域,让一群学生进去……怕是不合规吧?


    但程老刚才展示出来,这些学生的无人机技术,尤其是材料和结构方面的成果,又让他对这班学生的潜力异常心动。


    见状,程启很快便领会了对方的意思,微微一笑,看向陈默,带着征询。


    陈默点了点头,没有开口。


    这些孩子既然都来了龙科院,见见世面也好。


    之前上课也只是理论上教六代机。


    如今六代机的原型机已经制造好了,让他们见见也有助于理论进步。


    这些孩子,不应该局限于江省那一亩三分地,得接触到学术广阔的海洋。


    这时,众学生们见自家老师点头,不禁狂喜。


    “咳!”袁正德沉厚的咳嗽声响起,现场声音瞬间下了下去。


    他目光扫过这群兴奋的少年,如同鹰隼审视猎物,带着一丝军人的精准和严苛,解释道:


    “风洞中心非同小可,有严格的保密条例和安全要求。陈老师进去,自然没问题。”


    “但你们这么多人……”


    说着,袁正德看着学生们瞬间蔫下去的表情,话锋一转:“想了解航空尖端科技的渴望,可以理解。”


    说到这,他目光落在身旁一位气质儒雅、戴着细框眼镜、约莫五十岁左右的院士身上:


    “王院士是我们风洞实验室的总负责人,也是结构材料大师。让他先带你们分批参观一下高速风洞的外围,重点是看看我们最新的复合材料高温测试平台和部分先进结构模型库。”


    说着,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王院士学识渊博,你们好好跟着,多看、多听、多思考,若有不懂,想清楚再问!把你们在无人机项目上解决材料和结构问题的思路,带入进去好好观察!”


    被点名的王院士温和地笑了笑。


    他本身也对这批能让他同事们集体哑火的学生也充满了兴趣,自然答应了下来:


    “袁工放心。各位同学,跟我来吧。先从耐高温材料的基础测试工艺了解起……”


    不能立刻看到高速风洞核心吹风实验,众学生们还是有些小失望的,


    但能进入风洞中心外围、看到六代机相关的复合材料测试平台和结构模型。


    这已经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机会了!


    想到这,他们立刻齐声回应:“是!谢谢王院士!谢谢袁院士!谢谢程院士!”


    话音刚落,众学生便眼神熠熠地跟着王院士走了出去。


    程启特意安排了周文陪同学生一起,负责协调和安全监督。


    很快,会议室内只剩下程启、袁正德和陈默三人。


    袁正德看向陈默,那带着军人刚毅的脸上挤出一个尽可能和善,但依旧显得严肃的笑容:


    “陈老师,久闻大名。老程可是夸您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耳听为虚,刚才听您学生展示,我才算明白三分。”


    说着,他做了个请的手势,继续道:


    “陈老师这边请,我们去看看那架小家伙,路上边走边说。”


    “这次吹风,在跨音速气动弹性颤振边界和高马赫数下热流载荷耦合模态分析上,遇到了些瓶颈,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总有些别扭。”


    “您上次提的那个关于流场主动控制逻辑的思路,我一直琢磨着,总觉得差一层窗户纸……”


    他话刚说完,程启便接口道:


    “正是正是,还有那个新材料的高温氧化失效机制模型,总觉得不够贴切。”


    陈默点点头,脸上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无妨,去看看实物,或许能找到症结。”


    话音刚落,他便在程启和袁正德一左一右陪同下,走出了会议室,向着戒备森严的风洞实验核心区走去。


    走廊上只剩下他们沉稳的脚步声。


    袁正德和程启一边引路,一边低声且急切地向陈默描述着当前项目遇到的几个关键性技术瓶颈和困惑。


    他们说得很快,术语密集,神情专注而凝重,仿佛正在向一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圣人祈祷。


    而陈默,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望向走廊尽头那扇厚实的、代表着国家航空最高机密的大铁门方向,眼神深邃莫测。


    另一边,风洞外围-复合材料高温测试平台。


    王院士带着一众学生来到一个灯火通明的巨大厂房内。


    各种精密的测试仪器林立,环境噪音相对可控。


    几个被固定架支撑着的、形状奇特的部件模型正被进行着不同测试。


    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带着高温灼烧后的特殊气味。


    “同学们,注意安全距离,请勿触碰设备。”


    王院士提醒道。


    刚说完,他便指着前方一个巨大的、散发着灼热高温、周围环绕着复杂传感器阵列的封闭腔室继续道:


    “那是我们的主动冷却高速电弧加热风洞的一部分。”


    “现在正在测试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机翼前缘在模拟高超声速飞行气动加热状态下的材料蠕变强度和热震稳定性。”


    闻言,众学生们的视线瞬间被吸引过去,瞪大眼睛看着。


    虽然看不到模型内部,但通过巨大的透明观察窗和内部高速摄像机传出的实时图像,可以看到一块梯形的前缘样件在蓝白色的剧烈电弧风中被烧得赤红发亮。


    无数传感器数据在旁边的屏幕上瀑布般流下,旁边几个穿着特制工服的研究员紧张地记录着数据。


    “太壮观了!”陆枭忍不住低呼道。


    “这温度……起码2000℃以上吧?”


    一旁的吴燃也喃喃道。


    作为玩电池的,他对高温材料有着本能的关注,自然能大概估出其中温度。


    “是的,表面瞬时温度最高可达2200℃。而且我们还要模拟高速气流带来的强大冲击和温度梯度。传统金属材料在这里会像黄油一样软化。”


    王院士解释道,声音中带着自豪。


    “王院士,那你们现在的材料能撑住多久?”白小柒开口问道。


    “这算是核心问题。”王院士推了推眼镜,说道。


    “我们最新的CMC-SiC/SiC材料,在主动冷却系统和抗氧化涂层支持下,能在模拟条件下稳定工作15分钟左右。”


    “但其本征断裂韧性依然是个瓶颈,尤其是循环热载荷下,微裂纹扩展难以彻底抑制。我们在多尺度界面临域增强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仍不理想。”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消化着这些信息。


    他们的无人机材料也追求轻质高强度耐腐蚀,但跟这种直面两千度高温地狱的尖端材料相比,还是有所差距。


    “王院士。”白小柒看着屏幕上那些高速摄影机捕捉的材料微观结构变化,眼神若有所思,疑惑道。


    “我看你们的热震测试图像,材料在热冲击瞬间,似乎有非常微弱的界面脱粘发生在特定晶界区域?”


    说着,她指向屏幕几条几乎难以察觉的暗纹。


    “这里,还有这里,在加热瞬间和冷却瞬间这个区域似乎更明显?”


    闻言,王院士和周文等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仔细辨认。几个研究员凑近了屏幕,调出放大的画面。


    一看见其中的暗纹,众人脸色渐渐变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