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6章 六代机突飞猛进?!(求票)

作者:朔羽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高速风洞实验中心。


    袁正德思考之余,陈默继续说道:


    “没错,正是这种层间耦合的局部‘相位冲突’。”


    “在超高速激波周期性冲击下,它扰乱了光子禁带‘吸能-扩散’循环路径的本征频率。”


    “本该耗散的微震动能和热能,被这‘相位栅栏’锁死,回灌反冲进结构本体,叠加形成那个灾难性的‘热点-高应变正反馈环’。”


    说着,他目光转向程启,眼神深处燃烧着如同实质的思维火焰,斩钉截铁道:


    “被动调校频点只是扬汤止沸。”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相位冲突是因耦合刚度不均诱发,那就从源头改变其耦合路径!用磁约束压缩空腔技术,到这里……”


    说着,他指向风洞中机体模型剧烈震颤的结合部,继续道:


    “在这应力集中区制造一个‘主动隔离带’,局部强化晶格稳定同时,引入可控微扰源。”


    “磁约束压缩空腔?”


    程启低声喃喃道。


    这个词组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它源自高端核聚变控制,是一种利用强力磁场在微米级尺度下构造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并对靶材表面进行纳米级改性的技术!


    可……


    在飞行器结构中应用?


    这他们倒是从未想过!


    一瞬间,


    一幅极具颠覆性的蓝图在程启脑中展开。


    这时,陈默继续说道:


    “具体方案,可以这么干。”


    “在光子晶体层下方,激波冲击点前方3厘米范围内,嵌入一个可伸缩激活的、高透波型微米级磁约束单元阵列。”


    “每个单元核心为稀土永磁体基座,集成高精度电流线圈及多层嵌套式高导热陶瓷毛细管冷却通道。”


    说着,他语速平稳却毫无停顿,每一个参数都信手拈来:


    “由中央控制器基于翼根传感网络提供的激波频率反馈,实时精准控制输入电流。”


    “在每一个3毫秒的时间窗口内,于空腔内激发瞬时、强聚焦、周期可控的氮氩混合等离子流冲击波!”


    闻言,一名研究员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喊道:


    “瞬时冲击波?那会不会反而加剧结构应力……”


    “问得好!”


    陈默并未被打断对方思路,反而顺势抛出更令人震惊的构想:


    “冲击波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引信。真正的核心操作,是利用空腔瞬间被压缩至极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体!”


    “在这个超高能量密度场中,施加精密算法控制的微秒级序列强磁偏转脉冲阵列!让原本混乱冲击的超高温等离子流在偏转作用下,精准‘搓揉’撞击光子晶体特定的微纳结构节点!”


    说到这,他虚握的右手在空气中猛地一震,做出一个‘拧转’的手势,笑道:


    “磁约束形成的聚焦等离子流如同千万根无形的‘热塑性微锻锤’,在局部冲击点施加强大约束力场的同时。”


    “凭借其瞬时携带的巨大能量及高频振荡特性,同步实现纳米尺度内‘晶格节点强化退火’和‘强制频率引导’。”


    “这样,便可强行将紊乱的光子晶格能带结构‘矫正’,使之与外部激波冲击的能量导入扩散路径重新对齐,瞬间就直接打断原有的恶性循环!”


    整个控制室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大脑都在疯狂消化这如同来自科幻小说的方案细节。


    将高能等离子体冲击流同时作为‘瞬间强化矫形’和‘微频引导’的双重武器?


    利用磁约束的精准操控?


    这……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种思路,几乎跳出了所有传统被动减振和主动控制的思维框架!


    这么一来,这六代机绝对能更进一步!


    这时,袁正德这位铁血军人的眼神,第一次在陈默面前出现了一种近乎敬畏的震动。


    他看着风洞中还在顽强坚持但数据已经疯狂告警的模型,又猛地转向旁边建模系统的主控工程师,嘶喊道:


    “快!按陈老师所述的关键参数构型,马上同步计算推演可行性!立刻!实时生成对比模型运行数据!”


    不需要他再催促,整个建模部门的工程师仿佛打了兴奋剂,指尖在键盘上化为一片残影!


    一行行代码裹挟着陈默刚刚精确口述的技术参数被闪电般输入,被庞大的超级计算机瞬间纳入了全新的飞行器结构和控制模块!


    运算进度条在疯狂跳动,十几秒后,令人窒息的数据模拟结果在程启和袁正德面前的主屏幕上炸开!


    红色警报区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衰减!


    代表结构颤振能量的曲线在最初的剧烈抖动后,被一系列精准注入的、尖刺状的‘微锻引导脉冲’强行打压下去!


    原本濒临失控的高温热点被均匀铺开!


    关键的翼身结合部压力分布彩图,那片深红警报区正在飞快褪去,被代表‘高强度稳定’的深蓝色取代!


    整个机体在主屏幕的巨大振动频谱瀑布图上,那代表灾难本征频率的峰被一系列新的、被强力引导压制住的微峰取代!


    结构整体稳定性数值在经历短暂波动后,竟然……稳住了!


    “数据……模拟通过?!理论可行?!!”


    建模主管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几乎完全平复的数值曲线,颤声道。


    “老天爷……这……这是神迹……”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盯着屏幕,失神地喃喃自语道。


    袁正德死死攥紧的拳头重重砸在控制台上,巨大的力量让整个合金台面都嗡嗡作响,都浑然不觉。


    他布满血丝的双眼一眨不眨地锁定着屏幕上那褪去的红色和趋于平稳的曲线,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激动和狂喜席卷了他!


    瓶颈……竟然动摇了?!


    困扰六代机工程组经年的噩梦,在这个年轻人的方案面前,展现出了突破的曙光!


    想到这,他猛地抬头,看向身旁依旧平静如水的陈默。


    那双看似温润的眼眸深处,蕴藏着的,是何等深不见底、洞察万物真理的智慧?!


    这……这年轻人,简直是人形超级计算机加战略武器研究院的集合体!


    “陈老师……”这时,程启颤声喃喃道。


    “这……这方案在风洞实际上……有多大把握?!”


    闻言,陈默的目光也落在主屏幕中,那条预测曲线之上。


    但他并未立刻给予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科学研究,总是严谨的。


    就算他大致能估出一定的数值,也不一定能排除所有意外情况……


    想到这儿,陈默轻轻收回目光,转向巨大的环形观察窗外,看向那深灰色的流线型机体,说道:


    “模型与实际存在不可预知的系统差异。”


    “尤其是瞬态等离子冲击激发的声场在真实飞行马赫数下的叠加效应,以及微观磁约束对晶格原位应力场的长时间累积影响……数据推演完美只是理想状态。”


    他话锋一转,眼神深处那近乎绝对掌控的光芒再次亮起:


    “但方案的物理逻辑链条成立,打断正反馈循环的路径清晰可辨!把握,值得你们全力一试。”


    闻言,程启和袁正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绝的火光!


    到了这一步,哪还能退缩?!


    如果照对方这么研究,六代机将会有一段前所未有的进展。


    甚至……


    甚至可能超越原有六代机的存在!


    想到这里,袁正德瞬间恢复了军人雷厉风行的本色,斩钉截铁道


    “我立刻通知制造部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