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2章 朱允炆慌了!

作者:躺着上王者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煐注意到了朱允炆的情绪变化。


    他眼中的笑意消失,蒙上了一层阴霾。


    朱煐将茶盏凑到唇边,白瓷的温度传到手上,茶雾模糊了他眼中的光。


    他抿了口茶,苦味与回甘在舌尖化开。


    他心里念头不断。


    事实上,他一直在观察。


    从朱允炆的马车停在府门外起,他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


    朱允炆下车时整理袖口,这个动作透露出他的严谨。


    他进府门,先看匾额,再看前来迎接的自己,这个顺序代表他对规矩和身份的看重。


    他落座时,腰背挺直,不靠椅背,这是宫中教养留下的痕迹。


    他端茶杯时手指触碰杯身的位置,和朱煐记忆中史书上的“仁君”一样。


    这些细节,这些旁人会忽略的信息,在朱煐眼中,是拼凑未来的关键。


    它们关系到他能否完成这一世的任务。


    一个必须以死亡为终点的任务。


    这对他太重要了。


    毕竟,按目前的局势,龙椅上的老朱,对自己的耐心好得出奇。


    虽然自己这段日子一直在“尽力”。


    可究竟能不能让老朱动怒,赐下白绫或毒酒,朱煐自己没有把握。


    他真的尽力了。


    前八世轮回积攒的求死经验,在这一个月里,被他用尽。


    他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老朱的新政是“苛政猛于虎”。


    结果,老朱把他叫到御书房谈了一夜,问他“苛”在何处,“猛”在何方,第二天就改了一部分。


    他也曾嘲笑兵部呈上的军报夸大战功,话里话外都在说老朱好大喜功。


    结果,老朱没生气,反而拍着他的肩膀,说他有自己年轻时的风骨,敢说真话。


    他甚至在家宴上“失手”打碎了马皇后生前最爱的一只玉碗。


    他已做好了被杖毙的准备。


    可老朱只是沉默了一会,然后挥手让宫人收拾碎片,转头对他说,人要往前看。


    那个缔造了大明,杀伐果决、猜忌心重的洪武皇帝,像一个旋涡,又像一团棉花。


    任凭朱煐怎么折腾,用尽前世对付帝王的招数,他都无动于衷。


    这让朱煐感到棘手。


    但现在,一条新路在眼前出现。


    如果,能让朱允炆恨自己呢?


    朱煐的思路打开了。


    就算最终不能死在老朱手里,也没关系。


    等老朱去世,这位皇太孙登基为帝。


    到那时候,自己这个“受洪武皇帝宠信”又“处处与新君作对”的皇叔,不就成了一个靶子?


    新君要立威,要清除朝堂上的人,要集权。


    自己只需要在某个时机,递上一个借口。


    一个谋逆的罪名?


    一个大不敬的由头?


    太简单了。


    届时,任务完成,他便可解脱。


    想到这里,朱煐看向朱允炆的目光变了。


    那不再是审视与观察。


    其中带上了热度。


    像饿狼看到猎物,像棋手看到制胜的一步。


    那份期待,浓烈得快要成为实体。


    对面的朱允炆也感受到了这视线的变化,他眉头皱起,端着茶杯的手指收紧,指节泛白。


    他不明白。


    这位传闻中乖张、却又深得皇爷爷喜爱的皇叔,为何用这种眼神看着自己。


    那眼神,让他脊背发冷。


    朱煐没有理会他的反应,他的思绪已经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朱棣。


    那个名字在他脑中一闪而过。


    燕王朱棣当然也是一个后手,一个备用选项。


    但他的顺位,必须在朱允炆之后。


    这一点,不容置疑。


    众所周知,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大明的皇权交替,顺序是铁打的。


    老朱之后,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之后,才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永乐大帝朱棣。


    这个顺序,绝不会错。


    就算他穿越之后,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眼下的这个大明,并非他所熟知的那段历史。


    它和《明史》中的记载,存在着诸多出入。


    或许,是后世满清的大儒们在编纂史书时,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进行了部分的“艺术加工”和“春秋笔法”。


    朱煐想起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见闻。


    比如,某个本该在洪武十五年就病逝的大臣,如今还好端端地在朝堂上活蹦乱跳。


    又比如,应天府的某些建筑布局,与史料中的描述大相径庭。


    这些细节上的差异,确实让他一度感到困惑。


    不过,那又如何?


    就算再怎么艺术加工,再怎么修饰篡改,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无法撼动的。


    历代皇帝的名讳,以及他们登基的先后顺序。


    这就像是一座建筑的承重结构,抽掉任何一根,整个历史的大厦都会轰然倒塌。


    所以,朱允炆登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是必然会发生的未来。


    对于这一点,朱煐毫不怀疑。


    他的计划,就建立在这块坚不可摧的基石之上。


    这一个月以来,朱煐已经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


    这种疲惫并非源于身体。


    它来自灵魂深处。


    作为一名轮回了九世的穿越者,他经历过太多的朝代,亲眼见识过太多性格各异的帝王。


    他见过挥霍无度的隋炀帝,见过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见过被文官集团拿捏得死死的宋仁宗。


    那些皇帝,或暴虐,或英明,或软弱,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人,有迹可循,有迹可怒。


    只要找到他们的逆鳞,死亡便唾手可得。


    可他从未遇到过老朱这样的皇帝。


    一个让他所有的经验和算计,都彻底失效的男人。


    一个喜怒如渊,深不可测的帝王。


    他让人完全捉摸不透。


    好歹自己也算是个轮回九世的穿越者了。


    穿越这事,早已成了习惯。


    而死谏的技术,也早已被他磨炼得炉火纯青。


    从最初面对帝王时,双腿抑制不住地打颤,到如今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面斥君主而面不改色,他可谓是将“求死”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修炼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极致。


    九世轮回,九次求死。


    前面八世,次次功成。


    唯独一次,栽了。


    那是在大唐,在那个名为李二的男人手上,结结实实地栽了个大跟头。


    想起那段憋屈的往事,朱煐的嘴角勾起一抹无法言说的苦笑。


    李二那厮,简直是个怪胎。


    他能清晰地回忆起,金銮殿上,自己唾沫横飞,历数其罪。李二的整张脸都涨成了猪肝色,额角青筋一根根暴起,虬结的肌肉在他的龙袍之下剧烈起伏,那双握着剑柄的手,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根根发白。


    那股杀意化作实质,压在殿中每个人的心头。


    他当时以为,大功即将告成。


    可李二凭借对“明君”形象的执念,硬是把那股杀意咽了回去。


    皇帝怒极,却不杀他。


    天命任务不难,并非登天之举。


    “为家国天下,而被君主所杀。”


    看这个任务描述,便知其理。纵观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不是手握生杀大权,乾纲独断?又有哪个皇帝,能容忍一个臣子天天指着自己的鼻子挑战权威?


    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这是真理。


    除非,遇到个例外。


    经历的前八世中,他遇见过暴虐的,遇见过多疑的,也遇见过昏庸的。每一次,他都精准地找到了他们的逆鳞,然后用最激烈的方式狠狠踩上去。


    结果都很好。


    唯独大唐那一世,面对李二时,他吃了瘪。


    没想到,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世,来到这个他本以为最简单、最能一步到位的大明朝,却被卡住了。


    死死地卡住了。


    老朱这个人,和自己以往所遇到的任何一个皇帝,都全然不同。


    甚至和李二,也截然不同。


    来之前,朱煐是做足了功课的。


    他翻阅过自己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明史》的记载。


    书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性格多疑,脾气暴躁,易怒,更易杀人。


    在他手下当差,是一门真正高风险的差事。


    说错一句话,办错一桩事,动不动就会掉脑袋。


    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数万人,血流成河。


    朱煐当时看到这些记载,心中简直乐开了花。


    这不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完美终点站吗?


    他甚至都已经规划好了上百种激怒老朱,从而让自己光荣“殉道”的方案。


    可真正穿越过来,亲自接触到这位大明开国帝王之后,朱煐才发现........


    这他娘的明史里面写的,简直就是在放屁!


    朱煐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这世上能有脾气这么好的皇帝。


    为了完成任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


    朝堂上,他言辞激烈,屡屡驳斥老朱的决策。


    私下里,他呈上的奏折,措辞尖锐,几乎是在挑战一个帝王的底线。


    最过激的一次,在御书房内,因为政见不合,他甚至已经多次指着老朱的鼻子,唾沫星子都快喷到龙袍上了,厉声劝谏。


    当时,周围的太监宫女全都吓得跪倒在地,浑身筛糠。


    朱煐自己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老朱一声令下,殿外的锦衣卫就会如狼似虎地冲进来,将自己拖出去。


    可依旧,没有任何效果。


    老朱只是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甚至还递过来一杯茶,让他润润嗓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