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0章 思想种子

作者:骑着蜗牛逛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县衙门口,空气仿佛凝固了。


    “六皇子,老夫……想在你的景云学堂,当一名旁听生。”


    郑明远沙哑的声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扶着他的弟子们,全都目瞪口呆。


    一代大儒,儒林泰斗,被六皇子当众驳斥得吐血昏厥,醒来之后,不思报复,不言羞愤,反而要当一个“匠人学堂”的学生?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老师!您……您这是何苦啊!”为首的弟子张谦第一个反应过来,脸色涨红,急得快要跪下了,“此乃奇耻大辱!传出去,您一生清誉将毁于一旦啊!”


    “是啊,恩师,万万不可!”其余弟子也纷纷劝阻,言辞恳切。


    郑明远却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他那双浑浊的眼睛,此刻异常清明,他没有看自己的弟子,而是固执地、一瞬不瞬地盯着朱平安,等待一个答复。那场辩论,那山呼海啸般的民意,以及昏迷中反复回响的质问,将他固守了一生的信念,砸出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他想不通,但他想看明白。他要亲眼看看,那个能让百姓欢呼、能让皇子躬行的“实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若它真是妖学,他便批驳到底;若它……若它真有道理,那他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又算什么?


    朱平安看着眼前这位苍老的学者,心中没有半点胜利者的快意。他从那双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求道者真正的痛苦与挣扎。


    他非但没有嘲笑,反而走下台阶,亲自上前扶住郑明远的另一只胳膊,态度诚恳。


    “老先生言重了。学堂之内,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大儒,只有学生。您若愿来,平安扫榻相迎。”他顿了顿,补充道,“学堂里不禁言,先生可随时提问,随时辩论。”


    这番不卑不亢、气度开阔的话,让周围的官吏和百姓都暗自点头。六皇子的胸襟,远非常人能及。


    郑明远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缓缓点了点头。


    就这样,青州大儒郑明远,成了景云学堂里年纪最大,也最特殊的一名旁听生。


    他的儒生生涯,是焚香、沐浴、更衣,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品着香茗,研读经典。而他的学堂生涯,是从挤在一群吵吵闹闹的半大孩子中间开始的。


    第一堂课,是算学。


    教书的先生,是萧何从账房里提拔起来的一位老账房,讲的不是“天圆地方”,也不是“勾三股四”,而是最实在的田亩清丈与税收计算。


    郑明远看着那些十来岁的孩子,人还没算盘高,小手却在算盘上拨得噼啪作响,快得带出了残影。黑板上,一道关于“王家有坡地三分,水田六分,张家有沙地八分,按照朝廷新税法,两家各应缴粮几何”的题目,他还在心算,那些孩子已经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精确到“合”的答案。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数字”这种东西,并非只是经典里的一个冰冷符号,它与万民生计的关联,竟是如此紧密而直接。


    第二堂课,他去了工地。这里是景云学堂的“营造学”课堂。


    没有课桌,没有笔墨,学生们和工匠混在一起,人人脚上都沾着泥。王景就是这里的总教习,他嗓门洪亮,指着一张巨大的图纸,正和一群青年争论着什么。


    “不行!这个角度的水闸,泄洪时水流太急,会冲垮下游的堤坝!”


    “可若角度太缓,泥沙淤积会更严重,不出三年,河道就得重挖!”


    郑明远站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却又震撼不已。他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文会,见过饱学之士们为了一个字、一个典故的解读,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可眼前的这场争论,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关系着河水的流向,关系着数万亩良田的收成,关系着无数百姓的生死。


    他过去鄙夷的“术”,背后竟蕴含着如此严谨、如此性命攸关的“理”。


    这天傍晚,郑明远看到王景独自一人蹲在一条水渠边,借着火把的光,用泥巴和木片搭建着一个简陋的水闸模型,又引来渠水反复冲刷,观察着水流的变化,嘴里念念有词。他身边,还跟着几个不肯离去的年轻学生,认真地做着记录。


    郑明远走了过去,看着这个浑身泥土、双手布满老茧的男人,心中翻涌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他忍不住问道:“王先生,为一区区水闸,何至如此?”


    王景抬起头,抹了把脸上的汗,露出一口白牙,笑容朴实而有力。


    他指了指远处奔流不息的云江,又指了指身后灯火点点的县城,沉声说道:


    “郑老先生,圣人的道理,在书本里。而我们的道理,在这山川河流,在万民生计里。”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郑明远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踉跄着后退两步,呆立在原地。


    圣人的道理在书本里,他们的道理,在山川河流,在万民生计里……


    他没有反驳,也无力反驳。他一生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真的只能靠道德文章,靠教化人心吗?看着眼前这条能灌溉万亩良田的水渠,看着那些因实学而受益的百姓,一颗全新的种子,在他那片已经板结的、被经义典籍填满的心田里,悄然破土,生根发芽。


    郑明远的变化,也深深影响了他带来的弟子们。


    张谦等人依旧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老师是老糊涂了,被六皇子的歪理邪说迷了心窍。私下里聚在一起时,言语间满是怨怼,觉得这位恩师给整个儒林都丢了脸。


    但有那么三四个年轻些的儒生,心思却活络了起来。他们被学堂里那种热火朝天的求知氛围所吸引,开始偷偷地向学堂里的学生借阅算学课本,晚上躲在房间里,研究那些在他们看来无比新奇的符号和公式。


    朱平安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惊喜地发现,这些读过圣贤书的儒生,一旦转变了思想,学习起这些新知识来,速度快得惊人。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反而成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他们或许不擅长动手,但让他们去管理项目、计算工程量、编撰教材,简直是天生的好手。


    这真是意外之喜!朱平安正愁自己手下没有足够的中层技术官僚和管理人才,这不就送上门来了吗?


    就在景云学地以这样一种奇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融合发展,朱平安盘算着如何将这些“宝贝”收为己用时,议事厅的门被猛地推开。


    沈万三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他那张素来精明的脸上,此刻写满了焦急与惊慌,甚至顾不上行礼。


    “殿下!出……出大事了!”他喘着粗气,声音都变了调。


    贾诩微微眯起了眼,手中的茶杯停在了半空。


    沈万三终于缓过一口气,急声道:“鸿煊王朝承诺送来的第一批‘诚意’——五百匹战马和三万斤铁矿,在进入我们泰昌境内的黑风口,被一伙神秘的马贼,给劫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