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9章 雾霾的终章

作者:行人临发又开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中午在法务部处理完一起技术合同纠纷,我有些身心疲惫地走出办公楼。


    刚走出办公楼,看着湛蓝如洗的天空。


    等等……这感觉不对。以往灰蒙蒙的天空,带着铁锈和尘土的呛人感呢?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个不停,是法务部的微信群炸了锅。


    【李姐】:“@所有人快看窗外!快看啊!!”


    【小王】:“天……天是蓝的?!我没眼花吧?!”


    【陈哥】:“刚查了AQI,25!优!这真是燕山?不是哪个风景区?”


    【张师傅】(车间老焊工,偶尔被拉进群咨询工伤条款合理性):“丫头们小子们,别光顾着看天,闻闻这空气!跟老家山里似的!这净化塔,真神了!@林晓阳小林,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看着张师傅这条消息,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连日加班的疲惫似乎被这清新的空气冲散了些许。


    是啊,为了那几份关于新环保设备采购和维护权责的合同,法务部跟供应商、跟生产车间来回拉锯了小半年。


    每一个“必须确保排放达标”、“定期维护责任方”、“违约罚则”的条款,都抠得眼冒金星。


    那些枯燥的条文,那些针尖对麦芒的谈判,此刻仿佛都有了实质的重量。


    “跟山里一样?”我抬头望向曾经总是灰蒙蒙的天空。


    深邃的蓝色,像刚洗过的宝石,几缕白云悠闲地飘着。


    远处那些曾经终日被灰黄烟雾笼罩的烟囱,此刻正清晰地矗立着,顶端新安装的净化塔在夕阳下闪着微光。


    这景象,陌生得让人心头生疑,却又带着一种清爽感。


    “林专员?看傻啦?”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是王工,生产部负责这次净化设备调试的骨干技术员之一。他手里还拿着个安全帽,眼神亮得惊人,透着股扬眉吐气的劲儿。


    “王工!这效果……太惊人了。”我指指天空,又指指远处的烟囱。


    “真像换了片天。”


    “嘿,惊人是惊人,折腾也是真折腾!”王工走到我旁边,也深深吸了口气,满足地喟叹一声。


    “你是不知道,调试那阵子,三班倒盯着数据,压力大得头发一把把掉。”


    “数据波动零点几,车间主任的脸就能拉得比马脸还长!不过值!太值了!”


    “老周他们车间今天测完,乐得差点把设备给供起来。”他笑得露出一口白牙。


    “老周?”我想起那个总抱怨喉咙痛、咳嗽的老车工,他桌上常年放着润喉糖。


    “对啊,老周!”王工来了兴致,模仿着老周的河北口音。


    “‘小王啊,你知道俺今早啥感觉不?俺这胸口,它不闷了!”


    “喘气儿,它顺溜了!俺家那口子说,这玩意儿,比啥保健品都强!’你是没见他那张老脸,笑得跟朵花儿似的。”


    “逢人就念叨‘这得多活十年!’”王工边说边夸张地比划着,引得路过几个下班的工人也笑起来。


    “多活十年……”我喃喃重复。


    那些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那些锱铢必较的谈判,那些为了一点点责任归属争得面红耳赤的会议,在这一刻突然都有了带着烟火气的分量。


    这不再仅仅是法律文本上的责任,而是真真切切地系在每一个像老周、像张师傅这样的一线工人,乃至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上。


    发展,不是只论数字增长;代价,更不能是普通人用健康去支付的账单。这份认知,让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变得无比具体。


    “是啊,多活十年。”王工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


    “这里面,也有你们法务一份功劳!要不是你们把供应商那些模糊地带、免责条款卡得死死的,让他们没空子可钻。”


    “逼着他们必须保证设备效能和维保,哪有今天这效果?”


    “走,去食堂,今儿我请,庆祝咱们的‘APEC蓝’常态化!”他豪气地一挥手。


    “常态化?”我被他拍得也忍不住笑,“这词儿用得够官方的啊王工。”


    心里却因为那句“有你们法务一份功劳”倍感欣慰。这认可,来得比任何表彰都实在。


    “嘿,厂报头条不都这么喊口号嘛!上个月还愁云惨雾喊减排压力山大呢。”他随即又扬起眉毛,带着点技术员的得意。


    “不过,”他像是要分享一个了不起的秘密。


    “这次是真家伙。数据在那摆着呢。”


    “技术成熟了,上面政策硬了,咱们执行到位了,从采购到安装调试没掉链子。”


    “这‘蓝’啊,它就赖着不走了!看谁还敢说咱们重污染企业只会冒黑烟!”


    食堂里人声鼎沸,比往常热闹许多,空气里弥漫着饭菜香。


    工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话题都离不开头顶那片久违的蓝天,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多了些轻松和生气。


    “老李,瞅你那牙花子乐的!捡钱啦?”一个大嗓门喊道。


    “比捡钱还美!”被叫老李的工人嗓门更大,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俺家小子有过敏性鼻炎,往年这时候咳得整宿睡不着,小脸儿憋得通红。”


    “今天放学回来,小脸儿红扑扑的,进门就喊,‘爸,我鼻子通气儿了!’”


    “嘿,你说这净化塔,是不是比啥灵丹妙药都管用?”周围响起一片附和的笑声。


    “可不嘛!我家阳台上的绿萝,以前叶子总蒙层灰,擦都擦不干净,你看现在,油亮油亮的!看着就舒坦!”另一个女工接话。


    “要我说啊,早该装了!以前那灰,衣服都不敢晾外面,白衬衫一天就变灰衬衫。现在好了,省多少洗衣粉!”有人调侃道。


    “省洗衣粉是小事,关键是肺啊!”


    “咱们这帮老家伙,能多喘几年好气儿,多看看孙子孙女长大,比啥都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技师感叹道,引来一片赞同的点头。


    听着周围热烈而朴实的议论,感受着食堂里带着活力的喧嚣,我默默吃着王工端过来的饭菜,心绪难平。


    这份工作的价值,从未如此清晰地烙印在眼前。


    它关乎着机器的轰鸣能否持续,关乎着企业的命脉能否长青,关乎着巨额投资能否换来蓝天白云。


    更关乎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呼吸的每一个普通人,能否享有最基本的健康权利。


    发展带来的阵痛,最终需要用发展的成果去抚平。


    这平衡,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而法律,就是那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割掉不合理的代价,缝合起发展与民生的裂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