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疯了吧,他要把石头烧成水?

作者:过年打酱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项目启动大会结束,整个科学院的气氛彻底变了。


    之前,工匠们干活凭的是一腔热血和对林大人的崇拜。


    现在不一样了。


    每个人手里都捏着一份薄薄的纸,上面用最简单的字写着他们的项目名称、负责人、预算额度、还有精确到天的完成时限。


    一股无形的压力,也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动力,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工匠们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被拧成了一股绳,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而这台机器的总工程师,就是林浩。


    “张铁柱!李三炮!”


    林浩的声音在刚刚清理出来的巨大空地上回响。


    这片地,未来就是整个凉州工业的心脏——高炉炼钢区。


    张铁柱和李三炮小跑着过来,脸上还带着开会时的亢奋。


    “林大人,您吩咐!”


    “从现在开始,你们两个,一个是高炉建造项目组的组长,一个是焦炭生产项目组的组长。”


    林浩指着空地,“我就是你们的总工程师。记住,我不管你们以前是干什么的,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凉州第一批真正的工程师!”


    工程师?


    张铁柱和李三炮对视一眼,这个词他们听不懂,但听着就觉得比“工匠”两个字厉害多了。


    “总工程师,那咱们第一步干啥?”张铁柱已经迫不及待了。


    “第一步,我先给你们上一课。”林浩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简陋的铁匠铺,“你们告诉我,铁是怎么来的?”


    “打出来的呗!”李三炮抢着回答,“把铁矿石烧红了,用大锤子使劲砸,把里面的杂质砸出来,不就成铁了?”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工匠的共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错!”林浩用树枝在那个铁匠铺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从今天起,忘了你们那些敲敲打打的玩意儿!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铁,是炼铁!”


    他指着地上,“我们要建一个大家伙,一个能把石头烧成水的大家伙!”


    “把石头烧成水?”张铁柱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林大人,您没说笑吧?石头怎么可能烧成水?”


    “是铁水!”林浩纠正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铁矿石敲打成铁,而是像烧开水一样,把铁矿石彻底熔化成滚烫的铁水,再把铁水炼成钢水!”


    这个比喻,彻底颠覆了在场所有工匠的认知。


    烧开水?


    炼铁这么神圣、这么需要力气和技巧的活,怎么能跟厨房里烧水相提并论?


    这简直是……对祖师爷的侮辱!


    可说这话的是林大人,他们不敢反驳,只能瞪大眼睛,努力去理解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大人,这……这得要多大的火啊?”一个老工匠颤巍巍地问。


    “寻常的炭火肯定不行。”林浩胸有成竹,“所以,李三炮,你的任务来了。我要你用最快的速度,给我烧出焦炭!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


    “焦炭?”李三炮对这个词不陌生,上次实验的时候他们就搞过一点。


    “对!就是那玩意儿!”林浩加重了语气,“它才是高炉的口粮,是让石头变成水的关键!”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三炮挺起胸膛,领了军令状,带着化学组的人风风火火地走了。


    林浩又转向张铁柱:“你的任务更重。我们要在这里,建起大唐的第一座高炉。而建高炉,首先需要一样东西。”


    “耐火砖!”张铁柱立刻回答,他在项目申请会上已经听明白了。


    “没错,大量的,能承受上千度高温的耐火砖。”林浩的表情严肃起来,“凉州本地的砖窑,烧不出这种砖。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建窑,自己烧!”


    自己建窑?


    张铁柱有点犯难:“大人,这建窑可是个技术活,咱们的人……”


    “技术,我来解决!”林浩打断他,“你们要做的,是执行!立刻组织人手,跟我去城外找土!”


    “找土?”


    “对!找一种白色的,粘性很强的土,叫高岭土!那才是烧制耐火砖的宝贝!”


    林浩一声令下,材料部的人立刻行动起来。


    马周就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像一个局外人,又感觉自己身处一场风暴的中心。


    刚才那场会议,已经让他对“管理”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现在,他亲眼看到了那套管理方法是如何被付诸实践的。


    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推诿扯皮。


    目标明确,分工清晰,责任到人。


    林浩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一道道命令下去,整支队伍便高效地运转起来。


    他看到林浩脱下那件看似华贵的外袍,只穿着一身利落的短衫,卷起袖子,第一个拿起铁锹,带着张铁柱他们浩浩荡荡地往城外走去。


    他不是一个只会动嘴皮子的官僚。


    他是一个能亲手画图纸,能亲自带队找原料,能把最深奥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比喻讲出来的实干家。


    马周的内心再次被深深震撼。


    他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城外的山谷里,李三炮已经带着人选好了地方,开始按照林浩给的图纸,建造简易的闷烧窑,滚滚的浓烟很快就升了起来。


    另一边,林浩正蹲在一条小河边,抓起一把泥土在手里揉捏,然后摇头扔掉。


    他带着张铁柱和几十个工匠,几乎把凉州城外的山头跑了个遍。


    “不对,这个黏性不够。”


    “这个颜色对,但杂质太多。”


    “这个不行,烧出来肯定会裂。”


    他就像一个最有经验的老农,又像一个最挑剔的寻宝人,对脚下的土地了如指掌。


    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山坳里,他挖出了一捧洁白如雪的泥土。


    “就是它!”林浩的眼睛亮了,“高岭土!找到了!”


    工匠们欢呼起来。


    林浩没有停歇,当场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了耐火砖窑的详细设计图。


    “看这里,这是预热带,让砖坯慢慢升温,防止炸裂。”


    “这里是烧成带,温度最高,要用最好的焦炭。”


    “还有这里,是冷却带,让烧好的砖慢慢降温,增加强度。”


    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一套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从林浩口中说出,让围在旁边的制砖老师傅们听得如痴如醉,惊为天人。


    他们烧了一辈子砖,今天才知道,一个小小的砖窑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的大学问!


    马周站在人群外,看着那个蹲在地上,满身泥土地给工匠们讲课的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来头?


    他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见证一座高炉的建造,而是在见证一个文明的基石,被一双来自未来的手,亲手奠定。


    傍晚,林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科学院,马周跟在他身后。


    “马先生,今天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你的三千贯快要打水漂了?”林浩笑着打趣道。


    “不。”马周摇摇头,由衷地说道,“我感觉,我那三千贯,可能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笔投资。”


    林浩哈哈大笑,然后郑重地对马周说:


    “马先生,你记住了。高炉一旦点火,就不能轻易熄灭。它就像一头吞噬煤炭和矿石的巨兽,日夜不休。”


    “要么,它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吐出钢铁的血液,支撑起整个凉州的未来。”


    “要么,它就把我们所有的心血,连同你的三千贯,一起烧成一堆谁也不认识的垃圾。”


    成败,在此一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