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的历史知识稀松得很,但奈何这位黄巢实在太有名了。
毁掉大唐的两场大叛乱,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让大唐由盛转衰。节度使在平乱中拥兵自重,致使朝廷无田可分,均田制崩溃,府兵制自然瓦解,转向节度使辖区的募兵制。朝廷自此无兵可用。藩镇日益坐大,呈现割据之势。
纵观三百年大唐,安史之乱是第一次浩劫。第二次浩劫便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历时十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将大唐打得满目疮痍。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更让人发指的是,他吃人。
【以人肉为军粮。】
黄巢下令建造舂磨砦巨碓,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日夜不停,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捣成肉糜。制成肉干肉酱,供应军队。
吃完一州又一州,所过之处,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百姓呼告天地不应,人间沦为地狱。
据史料记载,黄巢起义十年间,他所率领的齐军吃掉了三十万百姓。
李真作为一个现代人,前世还是个被压榨的牛马,本来对农民起义并不反感,但吃人就另当别论了。
归相闻听礼部侍郎杜仲衡的奏报,转头问李真,“摄政王,今年春闱以何为题?”
像此类常规政事,本来归相自己就能决定,但摄政王在场,他就不好越俎代庖了。
“以《菊花》为题,赋诗一首。”
李真沉声道。
“菊花?”
归相和杜仲衡面面相觑,均感莫名其妙。李沉舟等兵部官员虽不懂科考,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此时正值二月初,并不是菊花的花季。再说大唐朝野,人人推崇牡丹。
杜仲衡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官,眨着眼问,“摄政王,那明经科考题应如何定?”
“也是以《菊花》为题。”
“啊?”
杜仲衡瞪大眼睛。无助地看看归相。
归相知道摄政王懒于去集贤殿学习,应该还不了解科举制度。
当下微微一笑,解释道:“摄政王,我大唐科举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呢,春秋两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和秋闱。”
“秋闱是进入春闱省试的入门考,由官学和乡学的学子组成。学子们通过秋闱后,来年春参加春闱。而春闱是朝廷礼部主持的省试大考,分为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
“最主要的两科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考诗词、经义、策问。明经科考帖经、墨义、策问。”
李真闻听,才知道自己又犯了常识错误。
但转念一想,兹事体大,宁可细致点闹个笑话,也不要漏过那个魔王。
反正朝廷闹的笑话还少么?比如“摄政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
当下神色郑重道:“不管进士科还是明经科,皆以《菊花》为题,赋七言诗一首。经义考试暂时取消。至于策问,归相你们自己定。”
在李真看来,寻章摘句,泥古不化,有个屁用。
能解决目前大唐的困境?
大唐现在缺的,是实实在在的干才。
归相是实干派,虽对摄政王坚持以《菊花》为题选拔觉的好奇,但取消经义考试大合他的观念,当下躬身,“下官遵命。”
李真唯一思索,又道,“从现在开始,礼部要在所有的考生的……额,身份证明……。”
“文解?家状?”杜仲衡轻声问。
文解是官学或州县出具的推荐文书,家状是包含个人户籍、家世、品行说明的“考生报名表”。
“哦对,就是那种记录考生情况的文件,仔细筛查一个叫黄巢的人。查到以后立即报我!”
“遵命!”
杜仲衡躬身行礼。心里暗暗好奇,摄政王为什么对这个黄巢如此上心。
李真看到众人一脸好奇之色,郑重道:“此事事关我大唐存亡,其重要性和急迫性丝毫不亚于削藩。”
归相、李沉舟等人脸上升起凝重之色。
这位摄政王在他们心目中充满神秘色彩。若论政务一窍不通,但偏偏才华横溢,神通莫测,既有词宗之名,又能打得化身黑佛的国师节节败退。
再加上刚才讨论平藩时超乎常规的破局思维,人人不敢对他的话掉以轻心。
归相拱手道:“摄政王,我会将此事作为第一要务。只是,查到了此人之后要将之如何?”
如何?
李真本想说直接杀了。可转念一想,此人恶行还未作出,直接杀了有失人心。
思索片刻,道:“找到他,我想见见他。”
他能辗转十年,将众多节度使打得像土鸡瓦狗一般,如此人才,岂能不用?
【只是要看看,这把屠刀,能不能握在自己手中?】
说完,拱手告别归相和李军神等人,缓缓走出兴庆大殿。
归相看着他的背影,微笑叹道,“我大唐摄政王,越来越有摄政王的风范了。”
李沉舟也笑道:“他的身上毕竟流淌着太宗皇帝的血液。我倒真想看看,假以时日,摄政王能成长到哪一步?中兴之主?”
交口称赞一番,归相让杜仲衡立刻着手查文解和家状,寻找黄巢。
杜仲衡心知此事重大,还重过科考本身,表示率领全礼部官员彻夜清查。
“此事不必声张。对杨尚书也不必刻意说。”归相叮嘱道。
“下官省得。”杜仲衡躬身道。
本次常科为朝廷百废待兴之后的第一次大科考,考生多达五万。文解和家状卷轶浩繁。
全礼部官员才不过三四十人,任务颇重。
一众官员散掉后,杜仲衡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皇城礼贡院。
他身为礼部二把手,位置尴尬。一把手杨尚书是门下省升迁过来的,是归相亲信。而今,归相嘱咐他连杨尚书都不必告知,明着就是要把重大机密任务交给自己。
要是这件事儿办漂亮了,自己不但也能成为归相心腹,而且还能接近摄政王,将来前途无量。
尚书省六部的办公区在皇城中央,总办公厅名叫“都堂”。在初唐,吏户礼三部在都堂之左,兵刑工三部在都堂之右。
玄宗朝后,吏部选院和礼部南院因事务特殊,人员往来较多,独立于尚书省办公区之外。
负责科举的正是礼部南院,又称礼贡院。在尚书省南边。
走进贡院大门,只见内两廊各有千余间廊屋,正是士子们考试的地方。
继续往里,是外帘门区,各司所的办公区域。
再往里,是至公堂,包括尚书、侍郎在内的礼部主要官员都在这里办公。
最里面,是内帘门区域,中间有聚奎堂,是主考官和同考官们评阅试卷之地。
杜仲衡走进至公堂,见官员们都在忙碌着春闱的准备事宜。杨尚书不在。
礼部郎中关庭走上来问,“杜侍郎,本次报名应试的考生太多,竟比则天朝开恩科那次还多。五万多人呐,启我大唐文化兴盛之端。只是,考场不够啊!”
“考场不够,那就开两都试!再不行,就开别头试!这不重要。”杜仲衡目光灼灼道。
两都试,就是在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同时开试。
别头试,就是对礼部官员的亲戚故旧另设考场。
关庭听到最后一句,愣住了。心想,这都不重要,那春闱什么重要?
只听得杜侍郎一字一句道:“重要的是,从现在起,把所有考生的文解家状都集中起来,检索一个叫黄巢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