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81章 1471军工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魏广德当然不知道按照历史发展,几十年后欧洲确实就爆发了这场战争,然后直接导致大明白银枯竭。


    是的,因为那时候大明商人们虽然之前通过海贸赚得盆满钵满,但商人的尿性,这些银子不是购置田地,就是窖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白银短缺。


    崇祯末年的危机,既有战争的原故,也有经贸的原因,只能说所有事儿都赶巧凑一块上了,才让大明帝国轰然倒塌。


    不过现在魏广德注意到了,是的,谁让他不能遇见历史,但是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是都知道一些。


    二战爆发,本质上是一战后遗症,德国被英美等国逼迫太甚出现的极端反弹。


    或许,就算没有小胡子,德国人民也会选择这条路,只是道路会曲折许多。


    正是因为想到这一点,魏广德陷入一种焦虑。


    大明现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因为他以为这一两百年内世界经济或许都应该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是的,他完全忽略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消费力。


    当我们认为某个时代经济极度差劲,缺乏增长动力的时候,其实未必是商人不思进取,而是受到时代的局限性。


    如果大明按照魏广德的畅想继续发展下去,虽然能搞出个老大的商业帝国出来,但最终的结果也会因为这场战争陷入更加不可逆的危机当中,或许会成为大明寿终正寝的推手。


    是的,当经济发展到极致,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大明国内经济无法释放,陷入内循环的危机后,破坏力会比历史上要强大的多。


    或许,此时的工人阶级就会因为失业而发动叛乱,直接推翻大明王朝也未必。


    此时魏广德已经想到这一点,之前为了发展工商业,他在张居正变法中可没少提出激进的意见。


    就比如这摊丁入亩的政策,仅仅施行一年不到的时间,从松江府里就多了不少放弃务农而转入工商业打工的百姓。


    好吧,他们其实在后世已经可以算是工人阶级了。


    魏广德就那么直挺挺站在那里,脑海里思绪翻飞。


    如何解决困境,最起码得考虑好后招,否则魏广德自认为可能成为历史罪人。


    虽然到那时候,欧洲国家因为陷入战争肯定无暇东顾,但大明内乱的结果,可能是汉人王朝的更迭,也可能是周围异族的入侵。


    至少,到现在位置,魏广德能知道大明周边存在的,强大的异族,不仅包括北方的蒙古,还有辽东的女真,以及西部的西藏。


    同时,这场内乱甚至可能把好不容易拿下的缅甸和旧港再度失去。


    旧港和缅甸,那可是魏广德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利器,也是大明水师进出印度洋,拥抱世界的的重要一环。


    没有缅甸,大明的消息渠道依旧是封闭的,很难获得西方世界的信息。


    “老师,老师”


    魏广德还在不断推演后世可能的发展,耳边就听到胡峻德的声音。


    被这么一叫,魏广德也回过神来。


    他这次还要看看上海港的货仓,远处成片的,看似漫无边际的仓房就是他来的目的。


    后世展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港口和堆叠的集装箱就是重要的证据,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昌盛。


    而现在没有集装箱,但是通过货仓和里面堆满的货物,体现出来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把奏疏转身交给随从,看似轻描淡写说道:“我们去看看货仓。”


    虽然魏广德没有多说什么,但胡峻德察言观色还是发现了异常。


    虽然,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欧罗巴的战争,对大明来说太遥远,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影响。


    甚至,就算是中东地区爆发大型战争,对大明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好不好。


    视察货仓很是仓促,魏广德只是来走马观花一番就带着人出来,上了轿子回府邸休息,他的心思早就飞走了。


    回到府邸,魏广德以疲乏为理由,打发走松江府随行官员,其他和他一起来松江府的官员也都安排回去休息。


    本来,他打算一个人静静,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做,以便回到京城后和张居正、冯保上了接下来朝廷政策的动向。


    身边跟随来的师爷在门外徘徊不去,魏广德皱皱眉问道:“章师爷,有事儿?”


    章谭明是魏家在京城招募的绍兴师爷,名声不显,但擅长经商一道。


    魏家在商业上投资很大,所以专门招募了数名颇擅经商一道的师爷帮忙打理生意上的事儿。


    而松江府这边的生意,主要就是这个章师爷在打理,这次也随他一起南下。


    “徐思成来了,老爷如果疲乏今日就先休息,等两日再见也是一样的。”


    章师爷进来,对魏广德躬身说道。


    “徐思成,哦,就是府里聘请掌管松江府生意的那位。”


    魏广德想起来了,昨天就说要见见,约的就是这两天,看他抽空见一面。


    “他人在不在,如果来了就让他进来吧。”


    魏广德开口说道。


    听到魏广德说见人,章师爷急忙说道:“人我安排在前院厢房了,这就去叫他过来。”


    “让他过去通知一声就行,你再和我说说他的情况。”


    魏广德开口对章师爷说道。


    “是,老爷,这徐思成家族早年就是松江府大商人,以经商为生,生意做得颇大,还购置了不少田地”


    章师爷开始说起徐家,不过这徐思成家族的发迹到巅峰其实和中国绝大部分商人一样,经商发财,然后买地转变身份成为地主。


    魏广德摆摆手,笑道:“你就说说他家的生意,怎么会选择给我魏家做事儿,按说他生意这么大,自己的一摊子怕都管不过来才是。”


    “呵呵,那是,不过那都是之前的事儿了,他家败了。”


    章师爷笑道。


    “说说。”


    魏广德来了兴趣,饶有兴趣问道。


    能让一个商人世家败光家产怕是不容易,由此魏广德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抄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莫不是这徐家被人盯上了吧。


    “这徐家之前筹划做笔大生意,调集了不少银钱,还向我魏家借了不少银子,结果生意没做成,银子被盗,所以元气大伤,现在就剩下点田地,彻底成为了耕读之家。


    因为之前和府上的借贷,他的铺面都顶给府上。


    刚好府里要在松江府继续做生意,他人面颇熟,所以就请他出任这边的大掌柜。


    这一年来做的也还不错,可惜,若不是那次的损失,他也不止于此。


    对了,听说他儿子不错,才十八岁已经中了中秀才,算是远近闻名的神通。


    去年成婚,娶了本县举人吴小溪女儿为妻,现在就看看书,教些孩童启蒙,准备后面参加乡试。”


    章师爷笑道。


    “嗯,十八岁秀才,三十岁前若能中举,则有机会进入朝堂。”


    魏广德笑笑,随口问道:“他叫什么名字?”


    “徐光启,字子先,昨日随他父亲来过府上。


    不过老爷事务繁忙,所以没来得及引荐。”


    章师爷说道。


    “徐光启,徐家汇”


    魏广德嘴里轻声念叨一句。


    好吧,后世的记忆出现。


    据说这徐光启在崇祯年间可是进了内阁做了阁臣的,虽然重点是农业和科学技术一脉,但因为被放后世封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广德知道他,因为还知道他入了教会,跟随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后世对他的传闻多了。


    甚至,后世魔都的徐家汇,其实就是他有莫大关系。


    据说徐光启后人聚居在徐家库,后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逐渐发展为集镇后更名为徐家汇。


    “老爷。”


    见魏广德出身,章师爷小声呼喊道。


    “嗯,无事,人来了没有。”


    魏广德随口问道,之后想想才说道:“以后他家的消息你记录一下,特别是徐光启参加科举的情况。”


    魏广德这么一吩咐,章师爷就笑着点点头。


    好吧,秀才无用,但如果中举,能得到老爷的青睐,徐家那小子以后可就飞黄腾达了。


    这个事儿回去和徐思成说说,让他好好感谢自己,否则老爷怎么可能知道他家小子的事儿。


    因为徐思成现在受雇于魏家,按照这个时代的观念,徐光启也算是魏家的人了,虽然还是有很强的独立性。


    所以,魏广德在徐光启中举以后如果能够伸手提携一把,也是徐家的福气。


    最起码,会试的时排名,还有殿试,魏广德可都能搭把手。


    章师爷还在寻思着一会儿送徐思成出去的时候,把这个脸卖了,多少也能从徐家弄点好处。


    毕竟,关系到徐家的未来,徐思成应该不会小气才是。


    章师爷算盘珠子打的啪啪响,而这时候下人也把徐思成带到了正堂。


    魏广德盯着看了两眼,就招手让他不必行礼,起来说话。


    之后,魏广德只是和徐思成随意聊了几句,知道他也是考过秀才的人,之后科举无望才转行经商,也是一阵唏嘘。


    这年头,但凡有条件读书的,都会以科举为主。


    也就是实在考不下去了,才会转行,或开私塾,或做生意。


    而松江府,历来有经商传统,徐家也有条件,之是可惜世事弄人,最后落下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顺带着,魏广德也问了徐光启的学业。


    “读书总是好的,听章师爷说起,来了点兴趣。


    回家让他好好读书,准备来年乡试,如果能够中举,以后为国效力的机会多得是。”


    最后,魏广德也给徐思成吃下颗定心丸。


    徐思成自然是忙不迭的感激涕零,他儿子如果中举,虽然后面还是会试,但如果能得到当朝阁老的看重,想来以后仕途会非常顺畅才是。


    不过乡试,确实不容易。


    谈到徐光启,徐思成不免又说起最近的烦心事。


    对他来说,这事儿确实烦心,但对魏广德来说却是毫无所觉。


    “是啊,之前也帮着我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儿,在港区见到一个夷人传教士,不知怎么子先就和他相谈甚欢,最近时不时就往那边跑。”


    在徐思成看来,和夷人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又不懂四书五经。


    费那闲工夫,还不如在家多看看书也是好的,甚至教教学生也好过和那夷人交流。


    蛮夷之人懂什么圣贤之道。


    虽然魏广德不知道徐光启什么时候加入教会,但想到是后来的数学家、农学家,西方的天文、历法、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都有研究,也就不以为意了。


    不和传教士交流,他上哪儿学习这些东西去。


    “其实,夷人擅长,许多也是我大明所缺失的,子先若是喜欢,让他尽可学去。”


    魏广德笑着说道。


    虽然心里对魏广德的话颇不以为然,但当面,徐思成也只是点头陪笑。


    等送走徐思成,魏广德才驱散左右,一个人坐在官帽椅上发愣。


    好吧,现在大明重点发展工商业这个政策,要不要适当调整,这可不是件小事儿。


    矫枉过正


    长期看,大明发展工商业肯定没错,历史已经证明了,特别是西方主导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魏广德嘴里忽然喃喃低语,如果以技术领先的优势,还有大力发展大明的军火贸易,欧洲人会采购吗?


    大明距离欧洲遥远,火器质量似乎也没多大吸引力,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欧洲人大概率不会舍近求远,跑到大明来采购军火。


    不过,大明的优势其实还是在于规模效应,那就是大明有庞大的工匠,能够短时间制造大量的火器满足欧洲战争的需要。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觉得还是有必要做点什么,整合大明的军工产业,两京的火器制造局作为技术革命的先锋,重点支持军工发展,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武装大明官军,还有机会出口创收。


    “来人,叫章师爷过来下。”


    魏广德吩咐一句。


    很快,章师爷就被叫来,魏广德吩咐道:“你记录一下,调整行程。


    之前计划从松江府出海看看东番岛的行程取消,我们去南京,你知会那边。”


    “是,老爷。”


    章师爷急忙点头答应。


    “还有,让崇明岛给东番岛送信,请俞提督平息事态后尽快回来,让他直接去南京寻我。”


    魏广德继续说道。


    好吧,他知道的名将就那些,他觉得也只有把事务托付给他们才放心。


    所以,就算俞大猷也想退休,但魏广德还是得先把剩余价值榨干了才能放手。(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