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章 制陶的突破

作者:龙小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十七章:制陶的突破**


    洪灾的阴霾在重建的号子声中逐渐淡去。下游农田覆盖的厚厚淤泥被一担担挑到向阳的坡地,堆积成小山,在春日暖阳下静静发酵,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混合着淡淡腐殖质的气息。这是灾难的残留,却也蕴藏着未来的肥沃希望。高地农田里,补种的黄豆和绿豆种子已经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顽强地宣告着新生。引水渠的修复也在稳步推进,新的闸门设计更注重坚固和泄洪能力。


    然而,在重建的繁忙与希望之中,一个看似微小却日益凸显的问题困扰着部落——**容器短缺!**


    洪水冲毁了一些存放不当的陶罐、陶盆。更重要的是,随着部落人口增加、食物来源多样化(驯养的牲畜开始产奶、豆类需要浸泡和烹煮、采集的浆果需要储存),以及医疗所对药液熬煮和储存的需求大增,原本就数量有限、质量粗糙的陶器变得捉襟见肘。石锅笨重且易裂,木碗木桶难以长时间盛放液体或加热,兽皮袋更不适合烹饪。破碎的陶片被小心收集起来,却无法弥补使用的缺口。


    季景辉看着白草巫医小心翼翼地用一个豁了口的大陶罐熬煮草药,药液随时可能从裂缝渗出;看着负责食物的亚兽人因为陶盆不够,不得不分批煮豆粥;看着新挤出的羊奶只能用几个破旧的陶碗轮流盛放……他知道,制陶技术的突破,刻不容缓!


    他翻出笔记本里关于原始陶器制作的记录(国家基地提供的资料和之前失败的尝试),又仔细回忆着在部落附近勘探时发现的各种黏土样本。之前的陶器之所以易碎,关键在于两点:**黏土成分**和**烧制温度**。


    “我们需要更好的黏土,和更稳定的高温。” 季景辉在议事会上提出了重启制陶项目的想法。他拿出几种不同的黏土样本:一种偏黄,细腻但粘性一般(之前主要用的);一种偏红,颗粒较粗;还有一种深灰色,质地更粘稠,但杂质较多。


    “白草阿嬷,您对附近山林最熟,有没有见过……嗯,更细腻、粘性特别强的土?最好……颜色有点发白或者发灰?” 季景辉试图描述高岭土的特征。


    白草眯着眼睛,仔细回忆着:“发白发灰……粘性强的土……倒是有。在鹰嘴崖背阴的山沟里,有一片下雨后特别粘脚、颜色发灰白的泥地,踩下去能陷半只脚!以前族里修补屋顶漏雨时去挖过,粘得很!”


    “就是它!” 季景辉眼睛一亮。鹰嘴崖!他记得那个方向!


    “黑岩,带上几个人,跟景辉去鹰嘴崖!” 苍岳立刻下令。他深知容器短缺带来的不便,也看到了季景辉眼中的决心。


    鹰嘴崖的山沟里,果然找到了白草描述的那种灰白色黏土!质地细腻粘稠,可塑性极强。季景辉还惊喜地发现,附近的溪流里沉积着非常纯净的细砂。他立刻指挥大家大量采集黏土和细砂,并带回了一些深灰色的、富含铁质的黏土作为尝试。


    制陶工坊被重新整理出来。季景辉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


    1.  **材料配比:**


    *  **第一组:** 纯灰白黏土(高岭土)。


    *  **第二组:** 灰白黏土   少量细砂(增加强度,减少烧制收缩开裂)。


    *  **第三组:** 灰白黏土   少量细砂   少量碾碎的红黏土粉末(尝试调色和增加耐热性)。


    *  **第四组:** 灰白黏土   少量深灰色黏土粉末(尝试增加铁质,看能否烧出不同颜色)。


    2.  **成型方法:** 依旧采用最原始的**手捏法**和**泥条盘筑法**。季景辉耐心地示范着如何将黏土揉搓均匀、排除气泡;如何搓出粗细均匀的泥条,一圈圈盘绕、拍打、抹平,形成陶罐的雏形。部落里几个手巧的亚兽人(包括青叶)和石锤老人成了主要学徒。


    3.  **阴干:** 成型的陶坯被小心翼翼地放在通风避光的地方缓慢阴干,防止开裂。这一次,季景辉要求阴干时间更长,至少七天。


    等待阴干的日子里,季景辉把重点放在了改进**烧制**工艺上。之前的露天堆烧,温度不稳定,受天气影响大,是失败的主因。


    “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聚集热量,还能控制进风。” 季景辉在地上画着草图,“一个简单的‘窑’。”


    他设计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地坑式堆烧窑:


    *  在避风处挖一个浅坑作为火膛。


    *  用石块在火膛上方垒砌一个半封闭的、带缝隙的燃烧室(类似简易炉膛)。


    *  陶坯放在燃烧室上方,用耐烧的碎石块小心垫起,留出火焰和热气流上升的通道。


    *  陶坯周围和上方,用木柴、干草和一层薄土覆盖(形成保温层,并控制进氧量)。


    *  在燃烧室下方和侧面预留几个可调节的通风口(用石块或泥块堵住部分来控温)。


    “点火后,通过控制通风口的大小,让火从闷烧慢慢变成旺火,保持一段时间高温,最后再慢慢冷却。” 季景辉讲解着原理,“关键是温度要升得上去,还要稳得住。”


    苍岳对“建窑”很支持,亲自带人挖坑、垒石。他沉默地搬动石块,精准地垒砌,仿佛在构筑一道新的防御工事。


    七天过去,第一批阴干好的陶坯终于可以入窑了!四个试验组的陶罐、陶碗、陶盆被小心地放入新垒好的简易地坑窑中。点火仪式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季景辉亲自把控火候。他点燃火膛里的干草和细柴,让火焰慢慢引燃上方的木柴。起初是浓烟滚滚(木材中的水分),季景辉让通风口半开,保持闷烧状态,让热量慢慢渗透陶坯,驱除残余水分。这个过程持续了大半天,需要不断添加燃料,保持闷烧的稳定。


    傍晚时分,季景辉感觉陶坯已经充分预热,开始加大通风,投入更多干燥耐烧的硬木柴!呼啦!火焰瞬间变得猛烈,颜色由红转黄,最后呈现出炽亮的白色!窑内温度急剧升高!覆盖在陶坯上方的土层被烤得发红发亮,热浪滚滚而出,逼得人连连后退。


    “高温!保持住!” 季景辉脸上映着火光,汗水不断流下,嘶声指挥着负责添柴控风的族人。苍岳就站在他身边,沉默地注视着火候,偶尔递上水囊。


    持续的高温烧制了近两个小时。季景辉感觉时机差不多,开始逐步减少添柴,并慢慢用石块堵住大部分通风口,让火焰逐渐减弱,窑温开始缓慢下降。最后,用湿泥彻底封死了所有通风口和窑顶的缝隙,让陶器在窑内余热中慢慢冷却、焖烧。这一步至关重要,能增加陶器的硬度和稳定性。


    漫长的等待开始了。封窑需要一天一夜才能完全冷却。


    等待的煎熬比烧制更甚。季景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窑边,连苍岳强行拉他去吃饭休息,他也心不在焉。部落里其他人也时不时过来张望,议论纷纷。之前的失败太多,希望越大,失望也可能越大。


    终于,开窑的时刻到了!季景辉深吸一口气,在苍岳、白草、石锤、青叶等人紧张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用木棍撬开封窑的湿泥,扒开覆盖的灰烬和未燃尽的炭块。


    一股热浪混合着泥土烧结的气息扑面而来。窑内,覆盖的土层已经变成灰白色。季景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用特制的长木夹,小心地夹出第一件陶器——那是一个第二组(灰白黏土 细砂)的陶罐。


    当陶罐被夹出窑坑,暴露在春日阳光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不再是之前那种暗淡粗糙、布满裂纹的样子!眼前的陶罐呈现出一种均匀的浅黄褐色,表面虽然不够光滑(原始工艺限制),但质地明显致密了许多!季景辉的手指轻轻叩击罐壁。


    “铛……”


    一声清脆悦耳、如同玉石相击的声音响起!不再是之前那种沉闷易碎的“噗噗”声!


    “成了!” 石锤老人第一个激动地喊出声,声音都在颤抖!


    季景辉眼中爆发出巨大的惊喜!他强压激动,继续夹出其他陶器。


    *  **第一组(纯灰白黏土):** 质地细腻,颜色更浅(米白色),敲击声也很清脆,但罐体表面有几道细微的裂纹——纯黏土收缩率大,容易开裂。


    *  **第二组(灰白黏土 细砂):** 完美!无裂纹,颜色黄褐,质地坚硬,声音清脆!是质量最好的!


    *  **第三组(加红黏土):** 颜色偏红,质地坚硬,但颜色不均匀。


    *  **第四组(加深灰黏土):** 颜色深灰,质地坚硬,但表面有些许鼓泡(铁质成分在高温下反应所致)。


    “第二组!是第二组!” 青叶和负责制陶的亚兽人们欢呼起来,围着那几个成功的陶罐又摸又看,爱不释手。


    季景辉拿起一个第二组的陶碗,碗壁厚薄相对均匀(泥条盘筑的进步),虽然边缘有些歪斜,但整体形态已经相当规整。他舀起旁边水桶里清澈的溪水倒入碗中,水静静地盛在碗里,没有一丝渗漏!


    “不漏水!真的不漏水!还这么结实!” 白草巫医小心翼翼地接过碗,激动得眼眶微红。这意味着她熬煮的珍贵药液不会再轻易流失了!


    成功的喜悦如同春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工坊,也吹散了连日来重建的疲惫。族人们争相传递着那几个成功的陶器,感受着那份坚硬、温润的触感和清脆的声响。这是部落用自己的双手、智慧和脚下的泥土,创造出的新奇迹!


    苍岳站在人群外,看着被兴奋的族人围在中间、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季景辉,金色的瞳孔里流淌着深沉而温暖的光。他没有上前争抢着看陶器,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创造了这一切的人。当季景辉因为兴奋和疲惫,被旁边的人不小心挤得踉跄了一下时,苍岳立刻不动声色地上前半步,用宽阔的肩膀稳稳地抵住了他的后背,给了他一个无声而坚实的支撑。


    季景辉感受到背后的力量,回头对上苍岳的视线,两人相视一笑。无需言语,成功的喜悦和彼此的扶持尽在其中。


    “好!” 苍岳沉稳的声音响起,压下了众人的喧闹,“石锤,青叶!按景辉的方法,用最好的土(灰白黏土加细砂),开始做!多做!做大的水缸(季景辉之前画过图),做煮饭的锅,做存粮的瓮!”


    “是!族长!” 石锤和青叶响亮地应道,充满了干劲。


    制陶工坊的炉火再次熊熊燃起,这一次,带着成功的信心和源源不断的希望。泥土在巧手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成坚固的容器,承载起部落更丰富的生活和更稳固的未来。季景辉看着忙碌起来的众人,看着苍岳守在他身侧那沉稳如山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满足。陶器的突破,不仅仅解决了容器问题,更是一次技术的飞跃,为部落文明的星火,又添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