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8章 圣人故里

作者:依云在青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贾琮的车驾在曲阜城内停了三日。


    这三天,孔府竟是拿出了最高规格的礼遇。


    衍圣公孔传庭亲自作陪,领着贾琮与一众姐妹,将这圣人故里的名胜古迹,游览了一个遍。


    他们登上了“奎文阁”,亲眼目睹了那浩如烟海的皇家赐书与孔府家藏;


    亦曾驻足于“杏坛”之下,仿佛还能听到两千年前,圣人于此设教讲学时,那温和而又坚定的声音。


    更有甚者,孔传庭竟破例,开启了颜庙深处那口传说中的“陋巷井”,请众人观瞻。


    黛玉俯身,看着那泓清澈见底、历经千年而不涸的井水,忍不住轻声叹道: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复圣颜回,其贤如此。”


    她身着一袭素雅的月白色襦裙,裙摆上绣着几枝淡墨兰草,一阵微风拂过,裙角微动,更显得她气质空灵,不染尘埃。


    贾琮立于一旁,心中亦是颇多感慨。


    望着这片沉淀了千年文韵的土地,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前世网络上,对这“千年第一家”那些“世修降表”的讥讽与评价。


    “当真如此吗?”贾琮心中暗自摇头。


    “世人只知元清两朝,孔家为求传承,确有屈从之举。


    可他们又何曾知晓,自强汉立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正是这孔家,在秦火之后,由孔安国等先辈皓首穷经,抢救、整理出了无数险些断绝的上古经义,方为我华夏文脉,留下了最根本的源头!”


    “又有那盛唐之时,孔颖达公奉太宗之命,主修《五经正义》,一十九位当世大儒,耗时十数载,终成煌煌巨著。


    此举,统一了南北经学,为大唐乃至后世千年,立下了儒家学说的标准与法度!


    这份功绩,又岂是区区一个‘降表’所能抹杀的?”


    “至于那两宋危亡之际,金人、蒙元南下,中原陆沉。


    孔家南渡,虽是无奈,却也于风雨飘摇之中,保全了圣人血脉与祭祀礼乐的完整。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以文化延续对抗野蛮征服的抗争?”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后世之人,安坐于太平盛世,享受着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文明与秩序,却反过头来,以最刻薄的言语,去嘲讽那些在黑暗年代里,为保一丝文明火种而忍辱负重的前行者。


    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不公!”


    一念及此,贾琮心中那份对儒家的最后一丝偏见,亦随之烟消云散。


    第三日,清晨。


    贾琮于孔府的安排下,独自一人,行至孔庙最深处,那座不对外人开放的藏书楼前。


    他早已依足了古礼,净身、净口、净心,换上了一身崭新的、不带半分法力波动的素白儒衫,连头上的道簪都换成了一根普通的乌木簪。


    衍圣公孔传庭早已等候在此,他身后,两位须发皆白、身着祭祀古服的孔氏族老,正小心翼翼地,共同捧着一个由整块暖玉雕琢而成的古朴匣子。


    “真人,请。”


    孔传庭对着贾琮,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


    贾琮亦是深深一揖还之。


    他上前,伸出双手,那匣子入手微沉,带着一丝玉石独有的温润与历史的厚重。


    他缓缓打开玉匣,只见其中静静地躺着一卷早已泛黄的竹简,由牛皮绳穿着,其上每一个字,皆是以古朴的先秦小篆,一笔一划,刻就而成。


    这,便是孔家传承千年,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的——《论语》原本!


    贾琮郑重其事地将竹简捧出,缓缓展开。


    就在他指尖触碰到那竹简的瞬间——


    嗡!


    一股浩瀚、中正、平和,仿佛蕴含着天地至理的无上道韵,轰然涌入他的识海!


    刹那间,贾琮只觉眼前景象变幻!


    他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来到了两千年前的杏坛之下。


    听到了圣人那温和而又坚定的声音,正在为座下弟子们解说着“仁”与“礼”的真意。


    他又听到了子路那爽朗的笑声,颜回那恭敬的请教声,子贡那机敏的辩驳声……七十二位贤人,或坐或立,或问或记,那求知问道的琅琅之声,仿佛就在耳边。


    看到了圣人那传说中高达九尺六寸的魁梧身躯,虽身着儒袍,却自有一股顶天立地的伟岸气概。


    他又看到了座下弟子们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庞——颜回的专注,子路的勇毅,曾子的沉稳,冉有的谦和……


    每一个人的神情,都与史书记载中的形象,一般无二。


    更重要的,他感受到了!那竹简之上,每一个字,都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化作了一缕缕蕴含着大道真意的金色光华,融入他的神魂。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他前世早已烂熟于心的句子,在这一刻,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活生生的生命!


    他终于明白,儒家所谓的“仁”,并非是后世曲解的那般软弱与退让,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对天下苍生的博大关爱与责任!


    所谓的“礼”,亦非是那束缚人性的繁文缛节,而是一套维系社会和谐运转,让人人各安其位的行为准绳与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是足以与道、佛两家并立,共同支撑起这华夏文明脊梁的无上大道!


    不知过了多久,贾琮缓缓睁开了双眼。


    他并未立刻起身,而是在那孔庙门前的青石广场之上,就地盘膝而坐,双目微阖,心神沉浸在方才那场跨越千年的悟道之旅中,久久不能自拔。


    衍圣公孔传庭见状,非但没有打扰,反而对着身后众位大儒使了个眼色。


    一众平日里德高望重、受万民敬仰的儒家宗师,此刻竟是心甘情愿地,为贾琮当起了护法,将他团团围在中央,隔绝了外界一切可能的纷扰。


    他们看着盘坐于地的少年,看着他周身那股时而逍遥出尘、时而浩然磅礴的奇异气机,眼中皆是充满了震撼与复杂。


    屏风之后,宝钗、黛玉、湘云以及三春、婴宁、辛十四娘等人,亦是被这神圣的景象所感染,不约而同地,寻了蒲团,于水榭之中,盘膝静坐,各自参悟。


    许久,贾琮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仿佛有万千星辰生灭,最终归于一片澄澈。


    他站起身,将那卷竹简,郑重地交还给孔传庭,对着他,再次深深一揖。


    “今日,多谢衍圣公与诸位夫子,成道之恩。”


    随即,他将自己此番前来,真正的用意,缓缓道出。


    “……我神霄道府,欲立‘经义堂’,主教化。


    然府内道士,多擅长符箓雷法,于这教化人心之功,终究是差了些火候。”


    “我观儒家浩然正气,堂皇正大,天生便克制一切邪魔外道。


    其经义理论,教化之功,更是天下无出其右者。


    故而,晚辈斗胆,想请衍圣公首肯襄助,号召天下儒生,入我道府,一同为这天下教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孔传庭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犹豫。


    让儒家门徒,去道家的“衙门”里当差?


    这……于理不合啊。


    贾琮似乎看穿了他的顾虑,他转过身,面向那孔庙大殿之中,圣人的画像,声音清朗,响彻整个庭院。


    “贫道在此立誓!”


    “愿以我此生所学,立一全新秩序!


    使神、人、鬼、妖,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安其命!


    使这三界六道,众生平等有序,再无倾轧,再无争斗!”


    “以求,那真正的,天下大同!”


    话音刚落!


    “嗡——!”


    孔庙大殿之内,那尊巨大的孔子圣像,双眼之中,竟是骤然亮起两道温和而又威严的金色神光!


    紧接着,一个苍古、浩瀚、仿佛来自远古的“善”字,直接在所有人的识海之中,轰然响起!


    圣人,显灵了!


    孔传庭与一众大儒,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震撼,齐刷刷地,对着贾琮的方向,对着那份足以惊天动地的宏愿,深深地拜了下去!


    “此等……此等天下大同之志!”


    孔传庭激动得浑身颤抖,眼底那份火热再也无法掩饰:


    “老夫……老夫岂敢不从!”


    他当即便命人,将自己的长子唤来,让他立刻修书,邀请天下所有心怀苍生的名士大儒,共赴神京,襄助真人,共襄盛举!


    身后的朱文正等人,亦是纷纷上前,笑着拱手。


    “真人不弃,我等老朽,也愿为真人这天下大同之志,尽一份绵薄之力!”


    至此,神霄道府“经义堂”,正式奠基!


    贾琮亦是将自己那枚刻着“冲虚护国”的真人玉印,交予孔传庭之子,作为信物,让他等入京之后,可径直寻贾琏,安排后续所有事宜。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